今天我们继续读《论语·学而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先生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这个国家政治上的很多事件。他是打听来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为人温和、善良、谦恭、节俭、礼让,所以大家都愿意主动告诉他。先生的求问方式,和别人的求问方式能一样吗?”

这里的子贡名叫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哲: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论语译注学而篇的内容(论语通读学而篇)(1)

再说子禽。春秋时期人,姓陈名亢,字子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子禽应该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在看西方小说,电影的时候,大家肯定对“绅士风度”这个词不陌生。其实对应到我国还有一个“君子风度”。所谓君子风度其实就是温、良、恭、俭、让。它是我们民族基因的底层代码。是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从晚清开始我们一直学习西方。无论是技术、政治还是思想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欧风美雨。我们还是在用温、良、恭、俭、让的标准评价着周围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君子风度”。也是孔子他的弟子们给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馈赠。

论语译注学而篇的内容(论语通读学而篇)(2)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o),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的时候,要看他的只想如何;父亲死了,眼看他的实际行为如何。如果三年不改父亲做事的道路,就可以说是孝子了。”

这一句呢,孔子说的似乎太绝对了。如果父亲做得不对,要改就应该马上改,何待三年?张居正也说:“观圣人之言者,不可执一求之。”你要用心体会,不要钻牛角尖。

其实我认为孔子所站的角度更高,他游历各国,见过态度多父子相争、兄弟相残的人伦惨剧。再加之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以为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治国之道。

在诸侯国,大家族的世子继承父亲的位置前要看父亲的志向,在继承父亲位置后要父亲生前做了什么,在大局未稳定之前不要改变父亲的治国之道,这才是孝。

前面的观其志和观其行都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我认为这才是孔子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