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南

nantong-vision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1)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宛君,金陵(现南京)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金陵八艳”之一,19岁时委身冒辟疆为妾,栖隐如皋水绘园。

原与母亲居苏州城外,因生活贫困,沦为秦淮歌伎。容貌俏丽,才艺出众,通诗史、能书画、善歌舞,尤擅烹饪,被誉为“美女食神”。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2)

董小宛画像

聪明过人,多才多艺

如皋水绘园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别业,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3)

冒辟疆与董小宛

跨进水绘园,脚步便被廊前轩后的水缠绕住,让人犹如徜徉在秀丽的江南。而我还特别欣赏那些匠心独运的景点题名:妙隐香林,壹默斋,枕烟亭,寒碧堂,小浯溪,鹤屿,月鱼基,烟波玉亭,悬留山房,因树楼,涩浪坡,镜阁,碧落庐……哪一处不是诗情浓郁、画意荡漾?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4)

如皋水绘园

崇祯十五年(1642)年底,董小宛来到如皋,先被安排在外面住了四个月,才由冒辟疆的妻子苏夫人将她接进冒家大门。董小宛进冒家最先显露的是刺绣才艺,冒辟疆曾记述:“于女红无所不娇巧,锦绣工鲜。刺巾裾如虮无痕,日可六幅,剪彩织字,缕金回文,各厌其技,针神针绝,前无古人。”董小宛刺绣工艺被冒家世代相传,苏州刺绣艺术研究所刺绣大师顾文霞特称之为“冒氏绣”“董绣”

董小宛精通昆曲,在金陵礼部教坊司有“曲圣”之称,对冒氏家乐班影响极深。她还是抚琴高手,有一首《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文革”前曾听说董小宛有一把琴被苏州一位鸳鸯蝴蝶派的文人收藏,如皋文物部门未能购回,如今只有一张瓦制琴台据说是其旧物,在水明楼上向游人描述当年的天籁之声。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5)

董小宛小楷扇面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6)

董小宛桃花双燕图

董小宛自幼还酷爱书画,且学有所成。《中国美术大全·清代书法》刊有董小宛17岁时书写的《秋闺词十一首》小楷扇面,赞其书法“行笔峻快清劲,锋颖秀拔,备尽楷则,可称书法精品”。冒辟疆也回忆说:“小宛书法秀媚,学钟太傅稍瘦,因见钟繇称关羽为贼将而不满,所以后来改学《曹娥碑》。”

清乾隆进士潘奕隽有一首《罗敷媚·题冒巢民姬人董小宛墨菊》道:“染香小阁秋光里,帘卷波纹,貌取烟痕。人影如花瘦几分。西风画卷余香在,雅淡均匀。仿佛半神,合配眉楼九畹春。”字里行间我们也可领略董小宛的丹青水平。故宫、上博均藏有她的画作。

这个琴棋书画、茶艺、女红、烹饪,几乎无所不精的董小宛,言行举止礼仪周到,冒府老小被她侍候得服服帖帖。古园林权威陈从周教授感叹说:“董小宛是水绘园的金字招牌,冒辟疆反而隐没在他姨太太的光影里。”

精于烹饪,擅长美食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离不开饮食文化的灿烂,关于人们喜爱聚焦的“十大名厨”历来也不止一种版本,但每种版本似乎都不能没有一位美女食神:董小宛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7)

董肉

董小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家厨,她充分采用如皋乡土食材,菜品软糯中带有甜味,清淡中透发鲜香。时人誉为“董菜”。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也盛赞夫人的手艺:“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鱼,虾松如龙须,烘兔酥雉发饼饵。”“菌脯如鸡棕,腐汤如牛乳。”“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火腿),有麋鹿之味。”

在董小宛所著的《奁艳》中,所记“菜谱”好比“诗诀”,例如“雨韭盘烹蛤,霜葵釜割鳝;生憎黄鲞贱,溺后白虾鲜”。董小宛承袭了苏州名肴“炒鳝糊”的特点,选择经过霜打的葵菜,干藏以四季备用。至于白虾虽属南黄海一鲜,但要挑清明节前所产,生炝后淋上陈元酒,方能“腥中渗香”,还略带黄鲞的酥脆感。

“鱼(余)肚(杜)白鸡”是“董菜”的又一力作。当年董小宛求教于余淡心、杜菜村、白仲三位名厨,按照他们的指点选取新生母鸡,脱骨后填入水发鱼肚,用炒锅久炖后,汤清如水,色白呈素,其口感浓若胨,鸡鲜嫩,肚糯胶,颇具扬州风味。

其实所谓“董菜”,实质是经过董小宛妙手改造加工过的乡土名菜。这位一代才女,曾以“善作海疆风薰之味”而名噪一时。大文人、礼部侍郎钱谦益以诗赞曰:珍肴品味千碗诀,巧夺天工万种情。

我国制作花露的历史源于南宋,盛于明清,苏州生产最为著名,有“木犀清露”“玫瑰清露”等数十种花露。长期生活在苏州的董小宛就是制露高手,她常酿饴为露,和以盐梅,凡有香色花蕊,皆于初开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红鲜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香,奇香异艳,非复恒有。客人饮酒之后,她能款款拿出几十种露,五颜六色漂浮在白色的瓷器中,任人自取解酒止渴。

夏天来了,董小宛榨取桃子汁、西瓜汁,把所有的穰子、筋络都过滤掉,用细火煎熬再加糖搅拌仔细地精炼。即使炎热酷暑,她也一定亲自坐在炉火边静看火候,不让它熬焦。她制作的桃肉膏子就像红色琥珀,西瓜膏子准比今天工业生产的果冻口感更好。

再比如制作豆豉酱,董小宛也很讲究。取上等黄豆,颗颗饱满,以九晒九洗为标准,每颗黄豆外面的膜都要剥去。加上各种精细的配料,瓜、杏、生姜、桂皮,以及酿造豆豉的汁。豆豉蒸熟后端出来粒粒可数,而香气、颜色、滋味远远优胜于一般的豆豉酱。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8)

如皋董糖

还有不得不提的莫非“董糖”。董小宛嫁到如皋后,发现如皋地产的大麦屑有祛暑气、吸油腻、健肠胃的功效,便将制作酥糖的基本原料面粉改用大麦焦屑,并掺和地产的黑芝麻、麦芽饴糖等精制成具有如皋特色的酥糖,作为年节之礼分赠宾朋。清《崇川咫闻录》载:“董糖,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

结局之谜,令人唏嘘

关于董小宛之死,说法颇多。

主流的说法是病殁东皋。冒辟疆写过一篇《亡妾董小宛哀辞》,辞中对小宛“致病之由,与久病之状”作了细致描述,说董小宛死于肺结核,于辛卯(1651)正月初二离世,“闰二月之望日,安香魂于南阡。”具权威性的《辞海》写道:“清兵南下时,同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顿过度而死……有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系由附会董鄂妃事而来。”《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是如此:董小宛“卒年二十八”“死则在顺治八年”。

倾国倾城最美的女神 她艺冠群芳是水绘园里的美女食神(9)

越剧中的冒辟疆与董小宛

香消紫禁,曾是炒得热火的一种说法。此说的始作俑者,为王梦阮所著《红楼梦索隐》:“是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董鄂妃何许人?即“人人皆知秦淮名妓董小宛也”。王梦阮可不是无名小卒,而是著名学者,所以此说一出,影响不小。但之后,孟森教授作《董小宛考》指出,从顺治与董小宛二人年龄相差14岁,董小宛归冒辟疆时19岁,其时顺治才5岁,所谓掳进宫时小宛21岁,顺治才七岁……“入宫”云云实属无稽之谈。再后来又有刘璐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发表《董鄂妃与董小宛》一文,证实董鄂妃确非董小宛。

第三说:血染维扬。1645年初,清军乘南明王朝内讧之机大举南犯。4月18日,多尔衮兵临扬州城下,南明守将史可法率城中军民浴血御敌七昼夜。此间,董小宛受冒辟疆之托从如皋赶赴扬州劳军,奔走于四门的城墙上,将她赶制的酥糖分发给南明的将士。25日城破,一代民族英雄史可法壮烈殉国,董小宛也自刎拒辱,血洒琼城。这一说法来自民间传说。

还有一说:魂断姑苏。说的是原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后一直在和硕豫清王多铎的麾下效力。1645年以经略衔总督江浙军务,至1650年下半年,苏杭至福建一带已基本无战事,于是洪承畴和多铎一起将行辕从南京移至姑苏。洪承畴为讨好多铎,先是把黄功亮的继室常熟美女刘三季弄来献上,后去苏州半唐街寻董小宛未果,便着旗将阿司镇来如皋谎称请小宛去苏州教习餐饮制作,恰巧此时冒辟疆因累及“陈君悦据城抗清案”外出避祸。董小宛明知是计,但为了保全家人,只得孤身赴苏州,第二天用藏在身上的剪刀自尽殉节,血溅苏州五云轩。

据了解,如皋城南门外彭家荡(今如皋市第一中学校园)原来确有一座董小宛墓。如皋博物馆徐琛《董小宛墓址探寻》一文也证实,董小宛墓“1938年,被日寇所毁。1940年,又被挖墓盗棺”。如皋博物馆的袁采之先生称,董小宛墓被掘开后仅发现少许陪葬品,绝无骨殖,原来就是一个衣冠冢!

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暮春三月,欲重去盐官,访患难相恤诸友至刊上为同社所淹。时余正四十,诸名流咸为赋诗,龚奉常独谱姬始末,成数千言,帝京篇,连昌宫不足比拟。”避难盐官称“姬”非董小宛莫属。而冒辟疆四十岁那年是顺治七年(1650),董小宛若真如冒辟疆所称“病亡”于顺治八年,那这时董小宛应该还活着,说不上有何结局,怎能写她的“始末”?或恰从这里透露出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董小宛从此永远离开了冒辟疆身边。

其实,怀疑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病死”说法的大有人在,著名文人周瘦鹃算一个,大名鼎鼎的陈寅恪教授著《柳如是别传》中也认为董小宛并非病死,而是为北兵劫去。

作者:陈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