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京剧传统戏的文学性,历来也是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京剧因为是“角儿”的艺术,所以,是反文学性强的剧目,反而不一定能成为传承后世的佳作。

比如当今的许多新编戏剧本,一出戏,恨不得要来个人物大剖析,祖宗三代思想活动,动机根源,都要彻底的在三个小时的一场戏里全部展示出来。

有的戏恨不得把宇宙空间,上下五千年的前因后果都来展示一番。这就是如今的戏曲文学,受西方戏剧观的影响所带来的弊病。但很多人还不清楚它的错处,一条道走到黑,认为这个更好,死不改悔!

锁麟囊选段李世济(从戏曲剧本兼说李世济祭塔的改词)(1)

大型新编历史剧

其实,传统京剧里有没有故事好看,艺人玩意精绝,唱腔优美,文学性和戏剧演员艺术完美结合的剧本呢?有,《锁麟囊》。但是他的作者翁偶虹和演绎人程砚秋,本身就非常懂得传统戏曲怎么样操作;怎么样弄,他们即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特性,也完善里它的不足,这才是梅兰芳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真正实践。

传统戏曲的剧本,当然,我说的是乱弹京剧不包括曲牌体昆曲的剧本。戏曲从昆曲到乱弹在到京剧,剧本的作用,特别他的文学性是完全不同了,昆曲的剧本能够当做文学作品来学习诵读,而京剧的剧本,根本就没有这个作用,有时候,他甚至沦为艺人进行表演的一种符号,这也就是如今戏曲是角儿的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锁麟囊选段李世济(从戏曲剧本兼说李世济祭塔的改词)(2)

程派名剧《锁麟囊》

到了近代,由于京剧的一些大师的出现,对剧本也开始重视起来了,但是他们的原则,还是在不破坏艺人演绎技艺为主的情况下,对剧本的删减和完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比如梅兰芳当时编演的一些新编戏古装戏,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当然,不止梅兰芳,是反是当时按照传统戏曲规律而编的剧本,基本都流传下来的了,不按照这个规律编的剧本,基本现在都看不见踪影了。

锁麟囊选段李世济(从戏曲剧本兼说李世济祭塔的改词)(3)

梅派名剧《霸王别姬》

老戏不重视剧本原因很多,这可能和“花部乱弹”的发源有关系。章诒和说过这样的话:“比如《群英会》,那剧本水的就没法看,可是,那出戏如果是名家合作,演来却是精彩绝伦!”大家说到底为什么?实际上我认为,由于中国戏曲审美的特殊性,对于舞台上的表演的关注度是不一样的,我个人理解,好听好看应该是第一位的。

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戏台上的故事反而退而求其次了,因为一个名家的表演足以掩盖故事性,就和一台个人或者专题晚会一样,有什么故事?又比如杂技表演什么的,那世界上的表演形式,没有故事的多了去了,所以说京剧一定演故事?不一定,王国维说:“戏曲以歌舞演故事”,那么哪个重要呢?不言而喻。重要的不是那个故事而是歌舞,但歌舞的质量却是看点,那么谁演绎歌舞谁重要!

锁麟囊选段李世济(从戏曲剧本兼说李世济祭塔的改词)(4)

京剧《群英会》

当然故事好,演员技艺精更好,但这种剧本太少太少,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京剧大多剧本都不是特繁杂,这也是国戏的这种形式决定的。所以,有时候老戏水词有水词的的道理,有它的原因,不是你改了就高级,不改就落后这么简单的。

回过再来说李世济对《祭塔》的改词,四个“娘好比。。。。”就一定不如那“痛我儿,疼我儿,怕我儿,忧我儿”先进吗?未必!我前面已经讲了半天,关于京剧传统戏剧本的作用和它为什么那样的原因,也讲了作为今天戏曲剧本写的文词华丽剧情复杂,人物繁琐,还是没人喜欢的原因。大家回头看看,李这个词改的就特别的“革命性”,不看唱词估计有的人都不知道她唱的是啥,那么是那个娘好比好懂,还是您这个“啥我儿”更接地气呢?大家想。

锁麟囊选段李世济(从戏曲剧本兼说李世济祭塔的改词)(5)

京剧《祭塔》

我们知道,有时候我们听戏就是听那个调调去了,唱的什么有时候根本就不知道,知道唱词也是听的时间长了,才慢慢了解。我们听一些好听的新段子,往往上来吸引你的就是旋律。

所以《祭塔》这出戏,现在虽然没什么人唱了,但是,没有见过哪位艺人按照李的那种唱词来唱,还是“娘好比”的多。因为,人们听的是那个调调和对调调的处理,以及演员对调调的高超把握,什么词什么内容头一次听不懂有什么关系?好听是第一位的,她还说反二黄的八大调,翻来覆去太重复了,都该改了。太武断了!实际上京剧的西皮二黄,都是翻来覆去的,都拿掉吧!能那样吗?

锁麟囊选段李世济(从戏曲剧本兼说李世济祭塔的改词)(6)

程派名家李世济

所以我总结一句话,就是如果不知道京剧到底是个为什么,那就先不要乱动它,过去在京剧辉煌的时候还好点,特别现在的京剧已经垂垂日暮,动的对都要谨慎,何况糟改,若这个改动起了反作用,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加速它的完结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