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国BBC播出了一部名为《梵高割耳之谜》的纪录片,

取材于英国一位艺术爱好者贝尔纳黛特·墨菲(Bernadette Murphy)耗时七年深入调查的梵高事迹所著的小说《梵高的耳朵》。

今年2月,这本小说发行了中文版,其揭露1888年12月23日晚发生在阿尔勒市的梵高割耳之谜,

此外,也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看待梵高的角度。

梵高背后的真实故事(极端的偏执狂为情割掉耳朵)(1)

对于很多人来说,荷兰画家梵高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疯狂”的艺术家。

他的故事因精神失常、憎恶世俗、割掉自己的耳朵等等而富有传奇色彩。

除了大众所熟知的,梵高割掉自己的耳朵送给了一名年轻妓女这一说法外,

2009年,两名德国学者汉斯·考夫曼与丽塔·维尔德甘斯对梵高割耳事件提出了一种猜想。

他们认为是高更用剑割下了梵高的耳朵,然后就割耳事件,两人达成协议今后闭口不谈。

不过,高更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此前此后》(Avant et Après)中描述道:

在阿尔勒,自己决定离开之后与梵高之间发生争执。

高更写道,梵高拿着剃刀追他,直到高更制止了他,然后梵高回到家做出了自残的举动。

而关于自残的严重程度,美国历史学家史蒂文·奈菲(Steven Naifeh)在2011年出版的《梵高传》中写道,

见过梵高的证人都说割掉的不是整只耳朵,他们都“看到部分耳朵还留着,

实际上留下的部分很大,从正面看,根本注意不到耳朵被割过”。

梵高背后的真实故事(极端的偏执狂为情割掉耳朵)(2)

不过,随着《梵高的耳朵》的出版,几乎已经被盖棺定论的有关梵高在阿尔勒一年的生活经历,有了新的反转,

墨菲历经七年的深度田野调查,建立起阿尔勒逾15,000人的居民档案,

大量筛检了梵高在阿尔勒期间与之有过接触的所有人,尤其是和梵高共同生活九个月的高更。

荷兰梵高博物馆作为国际上极有威望的梵高研究中心,肯定了墨菲的研究成果,

并为墨菲举办个展,展出了其找到的关键证据。

在墨菲的调查中,梵高的形象逐渐清晰并亲切起来。

他不像人们普遍所认为的那样总是衣衫褴褛,穷困潦倒;

相反,一开始来到阿尔勒时,他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还透着时髦范儿。

他喜欢身着白西装,戴草帽,甚至还因为模仿自己的偶像阿道夫·蒙蒂切利,穿过一件黑色的丝绒夹克。

人们后来在他自画像中看到的农人形象,是他已经在阿尔勒居住很久,入乡随俗后才转变的风格。

在墨菲看来,梵高对人对事都有一种偏执狂般的极端,恨和爱都毫无保留。

比如割耳赠人这件事。

在调查过程中,她意外发现了一张梵高割耳当天收治他的医师所画的速写,

上面清楚地显示,梵高割掉了自己的一整只左耳,脸颊边缘只有一小块耳垂残留。

梵高背后的真实故事(极端的偏执狂为情割掉耳朵)(3)

墨菲经过对同名者的比对,发现梵高所赠与耳朵的Rachel可能并非妓女,而仅仅是妓院的一名女仆。

她甚至辗转联系到了Rachel的后人,了解到Rachel曾经因为狂犬病,身上留下一处醒目的伤疤。

而出于梵高做事毫无保留的性格和极度的悲悯,墨菲推测梵高可能是在一种“信仰的驱使下”,希望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一部分送给Rachel,以弥补她的残缺。

当时的梵高的确有一些精神问题。

割耳事件之后,生活环境的改变成了压垮梵高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住院修养的两个星期内,他所居住的黄房子的房东和一个烟草商签订了新租约,

这意味着梵高的南方画室计划将全部流产,这让他的精神状况起伏不定,

从而引发了后续小镇30名居民联名送梵高进精神病收容所的事情。

梵高背后的真实故事(极端的偏执狂为情割掉耳朵)(4)

墨菲通过一个个调查这30个人的签名,继而发现这个后来依靠梵高声名而热闹起来的小镇,那些被梵高信任过的邻居,竟然是让悲惨加剧的始作俑者。

其中之一就是房屋中介伯纳德·苏雷。

黄房子是栋很不错的房产,非常合适做店铺,它位于拐角处,面朝公共花园,又处在一个繁华的地段。

不久前,黄房子还在梵高的坚持下,刚完成了修缮,并安装了煤气灯。

当苏雷得知梵高有可能被送入精神病收容所时,他开始寻找新的租客。

这30个联名的人有一个共同点,都和苏雷是朋友或工作伙伴关系。

潜藏在这份联名书背后的或许是一种恐惧:一个小型封闭社区对外来者的恐惧;

对无限的创造力以及如影随形的疯癫和古怪行为的恐惧。

精神病收容所的经历加重了梵高的精神问题,黄房子和医院他都回不去了,周围邻居的背叛更是让梵高心有余悸。

梵高背后的真实故事(极端的偏执狂为情割掉耳朵)(5)

有人说,被误解几乎是每一位超前于时代的天才的宿命。

与如今大众文化偶像的地位不同,在梵高所生活的时代,真正理解他、尊敬他的人寥寥无几。

《每日电讯报》称,梵高在阿尔勒度过了苦闷而灵感勃发的旅居生涯。

从没有人将这一时期他身边人们的群像描绘得如此细致,而《梵高的耳朵》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