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见声音,如果可以“看见”声音,世界可能会因此变得不同。

后天失聪的石城川,对此深信不疑。他和志同道合者为此开发了 “音书APP”,让听障人士“看见”声音。

日前,石城川获得复旦MBA公益奖学金,成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MBA项目新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与他面对面,走进“看见”声音的世界。

听障人上大学励志故事(让听障人士看见)(1)

石城川在复旦文科图书馆前。黄海华 摄

【他的世界被按下了静音键】

1992年12月,石城川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他从小就聪明机灵,还很会干农活,经常帮着家里割猪草、收玉米和放牛。11岁那年,他突发高烧并呕吐,村卫生室以为是普通感冒,治疗了几天不见好转,后来他被送到县医院,再被送到市医院,最后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他昏迷了一星期,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ICU,什么也听不见了。石城川的世界被按下了静音键,他开始变得脾气暴躁,经常不吃饭,故意和弟弟打架。

“这是我情绪最不稳定的一段时间,庆幸的是,这段时间并不长。”石城川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情绪稳定”现在是他的性格特质之一,经历了失聪,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能再冲击到他。

由于村里和县里都没有特教学校,大病一场的石城川回到了之前的学校。上课时,他先吃透课本,再结合老师的板书来理解,不懂的就写下来问老师。尽管失聪后才开始学英文,但他的英文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就连老师们都感到不可思议。中考时,他以所在学区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文理分科时,他又考了第一名。他本来想选文科,但老师建议他学习理科,掌握一门技术,自食其力。

2011年,石城川考上暨南大学。他报考的是生物化学,因为想要突破听力障碍的治疗。但听力障碍本身,可能会妨碍他做实验或身处危险而不察,于是他被调剂到应用数学专业,学习了很多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向的课程。

【如果声音能被“看见”】

人生的路,可能会兜兜转转。但石城川清晰地知道,不管怎么走,他都会选择现在这条路——改善听障人士与世界的沟通。

“沟通是每个人最原始的诉求,但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难!”石城川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其实,从失聪那年起,由于没有了听力,无法校准自己的发音,他渐渐变得“不怎么会说话”了,不熟悉他的人会听不太懂。创办音书科技之前,他和别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是笔谈。

人工耳蜗对于听障人士来说是一个“拐杖”,但其单只的平均市场价近20万元,还不包括后续维护费用。两年前,石城川只植入了单只人工耳蜗。“如果在安静环境下,大概可以听懂60%的声音,但如果是聚会或讨论,就听不太清楚了。”

如果声音能被“看见”,该有多好。

早在大二的时候,受到谷歌眼镜的启发,石城川就想过要为听障人士设计一种智能眼镜,当别人说话时,文字就能浮现在眼前。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一夜未睡,从此这个念头就常存于心。

作为数学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石城川本来有机会进入广州的一些大公司工作,但他想服务听障人士,对方无法提供这样的岗位。后来,他进入一家中外合作企业,负责数据库的设计,第一年就获评“优秀员工”。

梦想的种子,终究发芽了。尽管还没攒到多少钱,但石城川不想再等下去了,2015年12月,他开始在广州“为我们这个群体”创业。在他看来,一生能把这件事做好,就有价值了。

听障人上大学励志故事(让听障人士看见)(2)

石城川(中)和创业伙伴在一起

【想要长成参天大树】

起初,石城川和两位合伙人做出了一款面向听障人士的智能眼镜原型,甚至申请到了专利,但眼镜佩戴起来不方便,成本也高,难以实现量产。这一想法只能暂时搁置。

后来,他们在2017年初设计开发了“音书”APP。除了将声音转换成可以看见的文字,“音书”还可以进行发音训练。石城川也通过这个模块进行练习,相比前些年,发音更清晰了。“音书”不仅有专属“朋友圈”功能,也提供就业信息。

“从来没有那么真心地写过评论。父亲听力一直不好,和父亲的沟通也因为不便而越来越少。装了音书后,第一次在不需要母亲在旁边翻译的情况下,聊了足足20分钟。父亲说个不停,我感动得有点想落泪。”一位用户这样说。

至今,“音书”用户数已达100万。

创业之艰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最有体会。头两年,石城川和两位合伙人每个月只拿2000多元工资。他们一日三餐都在华南理工大学食堂解决,每天工作16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是工作。他们也面临过资金短缺的窘境,这次危机让他们懂得了“要让企业先活下去”,于是开始为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和特教学校提供“信息无障碍”解决方案。

为创造更大的公益和商业价值,石城川来到复旦管院学习工商管理,也开启了在上海和广州两地的切换模式。“我希望能从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听障人上大学励志故事(让听障人士看见)(3)

石城川(右二)和复旦MBA同学在一起

【“我的内心有一种满足感”】

人群中,石城川有些不一样。两个手机是他的标准配置,一个用于联络,一个用“音书”将声音转化成文字;他说,由于经常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很容易感到疲劳,他会在包里备一些零食来补充体力。

他总是面带微笑,说着话不自觉就会嘴角上扬。遇到困难,他就拿“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给自己鼓劲。

“一直以来,我的内心都有一种满足感,因为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也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石城川说,上大学时,自己很少出校门,因为感觉会有各种障碍。除非十万火急,比如办理助学贷款,他几乎不踏进银行。前些天,他接到一位外卖小哥的咨询电话,原来小哥也是一位听障人士,在工作中每天都使用“音书”。

放下电话,石城川又感受到了那种满足感。为让更多听障人士“看见”声音,走到大街上,他告诉自己要一直努力下去。

栏目主编:徐瑞哲

除署名外,文中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黄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