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历史悠长,巴渝一带虽未一开始就属于“中原文化圈”,但也老早就“加入队列”了。

从唐代开始,描写重庆的诗词逐渐加多,包括对“巴州”、“渝州”、“重庆”以及重庆各区县的描写。

先来看一下与“整个重庆”有关的诗词

与重庆有关的诗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小李杜”之一的李商隐作的那首《夜雨寄北》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描写重庆美景的诗句(描写重庆各区县的)(1)

李商隐是唐朝人,而重庆现在的名字“重庆”二字是从宋朝开始的,在宋朝之前,重庆叫渝州、巴州、江州等等。

巴山是位于重庆、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山脉,李商隐在这首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有“重复”之嫌,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

写重庆的还有一首诗,诗名就“直奔主题”,叫《重庆府》: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

你看,诗名中就直接包含重庆二字,说明这首诗肯定是作于宋朝之后。

这首诗是清朝的一位诗人——何明礼写的,不管是诗人还是诗,都不是很出名。

诗的前几句,也是明显写景的,而且笔者认为些许有点“打油”哈。但不打紧,谁让你名字叫《重庆府》呢,哈哈!

还有一首描写重庆的诗叫《渝州》

路长知水性,山转见渝州

雨意频看月,江声渐入秋

巴歌云外峡,夷火树边楼

出入停三日,中年始识愁

这是活跃在晚晴民国时期的诗人赵熙写的,提及赵熙,他算是书写重庆最多的诗人了。

无论是与重庆有关的诗的数量,还是每一首诗中对重庆倾注的感情,都堪称之最。

他以《重庆》为题目的诗就有3首,其中“自古西南镇”“水围巴子国”“重镇天开巴子国”“且认渝州作蒋山”等句更是“赤果果”的描写重庆。不像其他诗人,只是提及一句。

与重庆有关的词

有道是“唐诗宋词”,在有宋一朝,描写重庆的词也有不少。其中,南宋诗人李曾伯,就有两首相对比较著名的描写重庆的词。

描写重庆美景的诗句(描写重庆各区县的)(2)

一首的词牌名是大众比较熟知的《一剪梅》,另一首的词牌名更是大名鼎鼎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今岁渝州热,过似岭南州

火流石铄如傲,尤更炽於秋

竟日襟常沾汗,中夕箑无停手,几至欲蕉头

......

《一剪梅·乙卯中秋》

......

去岁荆州,今岁渝州

可人谁与共斯楼

归去休休,睡去休休

除了描写“整个重庆”的,区县之中,描写“奉节”的诗词可谓最多,而且传播度一点不比主城低。

与奉节有关的诗

首当其冲的,便是诗仙李太白之《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描写重庆美景的诗句(描写重庆各区县的)(3)

白帝城就是奉节的一处游览胜地,相传约始建于东汉初年。

诸多大诗人都到过或路过白帝城,留下大量诗篇传世。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怕奉节骄傲,哈哈)。

描写重庆美景的诗句(描写重庆各区县的)(4)

与巫山有关的诗

除了奉节,描写重庆诗句最有名的要属巫山了。

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心中的感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描写重庆美景的诗句(描写重庆各区县的)(5)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所著,我本人特别喜欢这首诗,得历经多少沧桑的人才能有如此感悟?

当然了,有一种说法,说此诗中的“巫山”并非指重庆的巫山,而是指的湖北的巫山,其实巫山山脉本来就在重庆和湖北的接壤处(而且古代地域划分也没现在这么细)。

与江津有关的诗

武则天时代的诗人陈子昂有诗云:

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

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

......

其中描写的龙门就是江津的龙门峡。

与万州有关的诗

还是咱们之前说那个“写重庆上瘾”的民国诗人赵熙,他还专门写过一首诗叫《万县》

布帆一转见钟楼,落日青山古万州

老去三巴惊岁晚,客中无雁识乡愁

......

与黔江有关的诗

北宋名相寇准写过一首关于黔江的诗:

武陵乾坤立,独步上天梯

举目红日尽,回首白云低

虽然这首诗不够有名,但千万别以为因为寇准是宰相,他的诗词就不咋地。

在两宋,与其他朝代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宋朝的大才子、大诗人、大词人几乎都在做大官。

像咱们熟悉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就都做过大官,但这一点也不耽误他们同时才华横溢。

涪陵&彭水

这要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黄庭坚所赐,黄庭坚不得志时被贬到涪陵和彭水,他的诗《竹枝词》就是在这作的: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其中单就“四海一家皆弟兄”这几乎就可以“一打十”了,哈哈!

彭水现在还有两个地标,分别叫“三谷居”和“三谷公园”,就是以黄庭坚旧居命名的(黄庭坚号山谷道人)。

描写重庆美景的诗句(描写重庆各区县的)(6)

还有很多描写重庆各区县的诗词,在此就不尽述了。

在古代,写诗写词就跟今天写博客、发微博一样,是一项相对“通俗”的文化活动,要从海量的诗词中找到描写一个地方的并不难。

为了家乡“沙文主义”,非去搞一些“牵强附会”来“贴金”自己,咱们当然不赞成。

但借助这样的“手段”让更多的朋友、后生多一个侧面了解一个地方,了解自己的家乡,何乐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