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5、从字面看互相矛盾,但被作者寄寓深刻用意的反常句。6、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一、回归教材

结合语境,品味品味下列句子。

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陆蠡《囚绿记》

答案:我临行时开释常春藤,表现出我对具有抗争精神的常春藤的敬重,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珍惜。

二、考查实质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

(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三、解题角度

1.从关键词语入手

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意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这在句子的理解、体会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例一 四川卷《我爱水》:解释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本句话最重要的地方是“浸透”这个词语的重要含义,这个词语很简单,就是“到处都有”,那么把什刹海的灵魂浸透,就说明了春意的无处不在,题目难度不大。

答案 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从分析修辞入手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平常的沈从文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他自己的序言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答案】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练习:《乡村的瓦》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问: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1)这里运用了暗喻的修辞。

(2)把“瓦”比喻成了生活的底片,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

(3)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3.从文本主旨入手

中心思想(主旨)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体会时可以结合主旨来进行。

4.从相邻句子入手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从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句子结构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复句,如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

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丸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答案:.1、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2、“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3、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意对即可)

散文句子含义作用答题模板 散文阅读之理解句子的重要含义(1)

温馨提示

1、原则:不脱离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基础:抓重点词语,莫忽视修饰、修辞、限制、强调等。

3、重点: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具体背景、主旨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