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三百首(有此倾城好颜色)(1)

每日一诗三百首(有此倾城好颜色)(2)

思黯:唐代宰相牛僧孺字“思黯”。贞元年间进士。

南墅:文宗时,牛僧孺任东都留守等职。任职东都留守时,于洛阳南郭归仁里有一座别墅。

合:应该。

增城:古代神话中的地名,典出《淮南子•地形》:“据昆仑虚(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此处比喻牡丹花的重瓣,花瓣层层叠叠如同九重的增城。

阿姥(lǎo):指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姓杨,一说姓侯,名回,一名婉衿。居昆仑山。

倾城:典出西汉武帝时乐师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此处用比喻手法赞叹牡丹花色美艳。

每日一诗三百首(有此倾城好颜色)(3)

插图作者:江若谷

每日一诗三百首(有此倾城好颜色)(4)

当年在京城长安,观赏牡丹的风气很盛,刘禹锡曾吟咏牡丹花开“动京城”(《赏牡丹》)的景象。七言绝句《思黯南墅赏牡丹》写的乃是朋友牛僧孺居所的牡丹。

开篇两句表达偶遇牡丹之喜,作者出人意表地将牡丹重重花瓣比喻为昆仑山上的九重增城,为诗歌增添了神话色彩。结尾两句,赞赏牡丹的色泽之佳。作者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写出了牡丹倾国倾城、秒杀百花的“好颜色”。末一句勾连了第二句的设喻,牡丹花开在暮春,被作者顺势拿来,说成天教如此,以表现国色天香的牡丹上接天意、压轴出场的隆重和不俗。同时,呼应第一句的“偶然”,隐含的意思是,牡丹花本应在天界,与其相遇凡间,实属偶然,实属幸运、难得。

诗歌咏叹牡丹,却并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比喻、烘托、拟人等修辞手法,曲笔表现对牡丹的赞美。

鸣谢:屈雅红(专栏作家 大学教授)

每日一诗三百首(有此倾城好颜色)(5)

书法:安徽省书协会员、

诗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啸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