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1)

出道题目,判断以下的句子分别来源于哪位武侠大师,选项为金庸、古龙、梁羽生。

1、“七月十四日,晴。宜动土,忌出行。”

2、“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叹佳人绝代,白头未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

3、“你样样都好,样样比她强,你只有一个缺点,你不是她……”

至于答案,每个有兴趣看这篇文章的人,想必都是清清楚楚的,毕竟这三位大家,曾经用作品带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时光。

曾对古龙电报似的语言,悬疑小说一样精巧的情节设计,抽丝剥茧般破案式的描述大加赞叹;亦对梁羽生优美意境的创造,诗词歌赋的熟稔,富有神采、充满诗意的文笔倾慕不已。然而个人而言,最是喜欢,还属金庸。

评价金庸及作品,我是没有资格的,所以我选择了5个侧面,对《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四部经典做简要评说。

四部作品中,《倚天屠龙记》明确地传递了道家思想,《天龙八部》则暗地里普及了佛学教义;《笑傲江湖》将“伪君子”描绘的惟妙惟肖,《鹿鼎记》则把“真小人”刻画的淋漓尽致。

金庸把部分佛、道理念融入到具体人物事件,让深奥缠绕的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出自如,毫无滞涩,这已经非常难得。更为难得的是,在快意恩仇、高潮迭起的江湖事件中,能不断地传递出价值观,不断地让读者受到教育,其功力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2)

金庸及其作品 | 来源:网络

武功蕴含价值观

张无忌的武功,前期来自光明顶,后期来自武当山。有绝世高手张三丰罩着,张无忌的武学修为,想不出成绩都困难。武当山现场授艺时:

“无忌,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

……

“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

“好,你可以上了…”

为什么武功要全忘了才好,真正内化于心、达到高超境界的武功,最终都会落实到“无招胜有招”、“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一根本纲领上来的。武学是这样,生活工作,莫不如此。

“大道至简”的道家思想,就这样通过一段武功教学,明确而深入浅出的传达了出来。

乔峰的功夫,一出场就是巅峰,书中没有介绍其武学成就过程,忽略;段誉及其“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贯穿了大半本书,也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只有虚竹,被人灌了一身的内功,自己却没能领悟出来,悟性几乎可以看做是愚钝。

但虚竹的内功,却先是因为下棋救人得无崖子真传,再因不肯杀生获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功力灌输,在高手环伺的情况下,一个不开化的小和尚反倒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因果体现,是不是作者在暗地里普及的佛学因果关系呢?

“金四部”里武功悟性最高的人,应该是令狐冲。其他的主角,不是有个好爹,就是“祖上阔过”,再不济也是家学渊源、各种奇遇。唯独令狐冲,这个没有任何后台背景的华山大弟子,在扬名立万之前,可谓历尽艰辛饱受磨难,以致身体几乎就没怎么健康完整过。初读《笑傲江湖》时,曾专门发过一个帖子,痛斥金庸的“唯出身论”和内心暗藏的阶级思想。

扯远了。在令狐冲这里,作者再没有写高深的佛与道,而是把他放到一个险恶的江湖环境中,让他自己在左右突围中硬闯出来:思过崖得风清扬的剑宗剑法,西湖底凭口诀习得吸星大法。这两大绝学,都不是出自师门,也没人指点,他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无师自通的一步步到达巅峰,这资质,不仅“金四部”,“金十四部”也难有人出其右。

令狐冲与田伯光打斗完毕喝酒论女人那一段,明里看粗俗得很,实际上高深得紧:真实的人性,哪怕是粗俗低劣,也比伪君子的道貌岸然要好,这是金庸的态度。

至于韦小宝,他当和尚时倒是说过“佛理禅机”,但那更像是搞笑。而论武功, “神行百变”?那算是逃跑的技能吧。他的真实武功应该是“美人三招”、“英雄三招”、“高山流水”之类,坑蒙拐骗,勾搭纯情少女的事情,也只有真小人,才能玩的如此堂而皇之。

仅从武功看“金四部”,就既能读出“明道”,又体会“暗禅”,还能让读者知道该怎么样做人。这价值观传递的,可谓是:不随书来,不随书去。潜移默化,智者自明。

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3)

令狐冲画像 | 来源:网络

打打杀杀含道理

大部分读者,看打打杀杀是图个快意恩仇的快活。而写武侠的,却必须要给打打杀杀找个理由,“金四部”中的打打杀杀,理由大致为:

《倚天屠龙记》里,是一帮人借着除恶扬善的名义,抢倚天剑、屠龙刀;《天龙八部》里线索挺乱,不太好总结,打狗棒、武林秘籍,六脉神剑,杀乔峰,打慕容……《笑傲江湖》里是强夺辟邪剑谱、葵花宝典等武林绝学。

上述几部,无论白道黑道,图的都是称霸武林。然而,倚天屠龙最终让周芷若阴谋得手,称霸了吗?辟邪剑谱落在岳不群手里,东方不败猛练葵花宝典,下场呢?争打狗棒、复大燕国、偷学武林秘籍,结果呢?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只能落得个害人害己,不得善终。这大抵是打打杀杀的面孔下,金大侠给读者们上的生动一课吧。

到《鹿鼎记》这里,哪里还有武林至尊,一群人各有诉求而没有共同目标,写起来难度就大了:鳌拜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地会要“反清复明”,洪教主要谋鹿鼎山的宝藏,吴三桂要造反,太平公主要报家仇,台湾分成了两派还不知道想要什么,更有武艺高强的“美刀王”终日暗守陈园园,毫无江湖野心。

那《鹿鼎记》的打打杀杀又为什么?这个问题就像韦小宝的爹,连他娘金庸都未必能说清楚。《鹿鼎记》反武侠、反传统、反英雄,它不再是成人的童话,也不再以“武林”为主要视角,而是像一名法医一样,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去剖析整个社会,全面地描绘了市井、后宫、皇帝、朝堂、寺庙、邪教、政治、异国的图景。

从这个角度上讲,《鹿鼎记》实际上是接近《水浒传》的,许多地方到达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各种技巧用的不漏痕迹,或者说就像前面说的一样,以金大侠的境界,他已经不再需要那些技巧了。

所以,个人始终认为,《鹿鼎记》所有金庸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4)

围攻光明顶 | 来源:影视剧

武侠历史不兼容

实际上,武侠和历史,基本上是不相容的,因为一旦牵扯到历史事实,故事就再也没法发散了。

《倚天屠龙》里有几个元兵、元官,有陈友谅,还有跟着朱元璋闹革命的徐达常遇春;《天龙八部》里出了个大辽皇帝耶律洪基;而《笑傲江湖》里根本就没朝代没历史。这几部小说中,除了有几个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做背景外,其他的一概不提。

没历史可考,武侠小说就容易发挥了。

唯独《鹿鼎记》,金庸把故事明明白白地放到了历史的框架上:这段康熙年间的故事,有除鳌拜,平三藩,打台湾,尼布楚谈判等历史事实;有康熙、鳌拜、康亲王、顾炎武、吴三桂、太平公主、台湾郑家、施琅等历史人物。背靠历史写武侠,金庸照样出得去,进得来,没有真功夫,那是根本玩不转滴。

即便是这样,金庸也得不断地在书里加注释。而他的狡猾之处却在于:绝大部分事件,都由韦小宝做铺垫,铺垫好了动真格的时候,韦小宝及时开溜。

大清平定三藩时,韦小宝被送到通吃岛上去了;攻打台湾时,溜达到罗刹国和公主厮混去了。韦爵爷在历次重大事件中没有突出表现,没有大功加身,所以史书上,没有他的名字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把武侠构建在历史背景下,还不显突兀恰到好处,金庸在武侠领域的功力,当今世界,无人能及。

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5)

康熙与韦小宝 | 来源:影视剧

好人坏人无界限

“金四部”中,只在《倚天屠龙记》中出现了好人坏人的明确界限,有一个从头坏到尾的人——混元霹雳手成昆; 也有一群好人,包括绝大部分武当门人和明教头领。

在其他作品中,这种写法基本上看不见了。大多数情况下,是好人里面有坏人,坏人里面有好人。就连东方不败,早年间也为革命做过贡献,只是好武心性,经不住葵花宝典的诱惑而误入歧途。其他的,黑道上的任我行,天山童姥,星宿老仙等,全是好坏参半的矛盾人生。

而“好人”里头却有大大的坏人,名门正派里,到处是乌七八糟的事,动不动就要清理门户;丐帮因乔帮主离去,争帮主打得不可开交;刘师叔“金盆洗手”后,却被全江湖诛杀。左掌门、岳掌门、莫掌门是好人还是坏人?带头大哥呢?陈近南呢?

对人性最正确的刻画莫过于基于事实的描述,只需列举事实,剩下的交给读者就好,这样的描述才有血肉接地气,作品才会有生命力。人活世间,哪有什么高大全,又哪有什么十恶不赦。

金庸作品中,对一种人的刻画特别的入木三分,那就是“假正经”:

《倚天屠龙记》里峨嵋派的灭绝师太是假正经,他曾教唆周姑娘勾引迷惑张无忌以骗取金毛狮王和屠龙刀的下落。

《天龙八部》里带头大哥是假正经,带头大哥组织人追杀契丹萧家,致使萧远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笑傲江湖》里岳不群是假正经,以收徒为名,暗行窃取辟邪剑谱之实,妄图吞并其它剑派。

《鹿鼎记》里比较复杂,似乎每个人都是,又似乎每个人都不是,如果硬拉一个,就拉陈近南好了。

这些假正经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6)

东方不败 | 来源:网络

变与不变真性情

整个“金四部”里,少林寺的口碑都一般:

张三丰带十岁的张无忌到少林寺去解“寒毒”时,少林寺却以孩子是武当老道带过来的而拒绝接收,说好的“普度众生”呢?

令狐冲受重伤,只有少林能救,但少林寺一定要令狐冲皈依佛门才肯施救,说好的“众生平等”呢?

江湖有争执时,大家都想请“德高望重”的少林寺调停,而少林寺的考虑却是:此一方强大了,会不会对少林寺构成威胁。说好的“与世无争”呢。

韦小宝受命在少林出家时,可是借着胡言乱语的机会,狠狠地嘲弄过少林寺的迂腐不作为的。

在其他作品中,少林武当作为武林界的“泰山北斗”,金庸基本上是尊崇有加的,但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包括少林寺,也包括金庸。这四部中,金庸便给了少林寺不少的调侃和冷嘲热讽,一副 ““安能摧眉折腰视权贵”的傲气跃然纸上。

但有一个人自始至终没什么变化,那就是韦小宝,他开始怎么样,末了还是怎么样。

“金四部”中,有看破红尘的,有破而后立的,有觉悟变高的,有从好变坏的,有从坏变好的,有被废武功的,有自废武功的,有丢了性命的,有丢了老二的,每个人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变化。

可韦小宝就是没变化:武功没长,就会撒石灰和逃命;觉悟没长,不懂什么“江湖大业”;学问没长,“韦小宝”仨字放一块儿认识,拆开就认得“小”了。在江瑚里玩闹、折腾了半天,收获了七个老婆和一堆银子,内在的东西却一点儿没有变。

在最后的作品中,金庸用“没变”去体现自己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精彩绝伦!

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7)

韦小宝 | 来源:影视剧

最后

前面说过,作为晚生后辈,我是没有资格评价金庸的,无论其人还是其作品,他太深刻太有内涵了。所以我仅仅选取几个侧面对“金四部”做简评,但仅仅是侧面,我们就看到了以武功悟性阐述明道暗禅,在打打杀杀中讲出道理,让武侠与历史充分融合,完整的展示人的性格,突破常规蔑视权威等等,于细节处见真章,金庸不愧为武侠大宗师。

对于普通人来讲,最受大家欢迎的书籍永远是小说,而最受欢迎的小说永远是武侠,然后才是言情。

武侠小说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文学形式,也最容易让人受到教育并潜移默化成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讲,金庸的作品对国民人格的塑造是功不可没的: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原来,“大侠”的定义,老爷子是留给他自己的。

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8)

送别金庸 | 来源:网络

而两年前,我们终于失去了他,他用“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开”给自己总结,又劝我们: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而我们,却在不停的寻找:

“令狐冲最后踏遍了华山五峰三岭,各处幽谷,都没有找到风清扬的踪迹。”

金庸的评价及感悟(5个角度分析4部经典)(9)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