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最后谁统治天下的(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排第几)(1)

把西游、水浒、三国归于一类,红楼归于一类,而且后者远高出前者一头,我总觉得过于草率。

文无第一,如果非要比个高下的话,就从一块石头说起吧。

同样是以一块石头开篇,西游写猴王出世,红楼写木石前缘。

西游写的虽然是神话,笔法却很写实,发生过什么事,一笔一划如实招来。就像炒菜,萝卜白菜出了锅,还是萝卜白菜。

红楼写的虽然是世俗,笔法却很虚幻,发生过的事,似乎有痕迹似乎又没有。就像在梦里炒菜,炒的是萝卜白菜,吃的可能是香菇油菜。

文学是造境的艺术,从这点上来说,红楼要比西游高出一筹。当然高的那一点,也还是黄山与泰山的区别。

水浒也写石头。林冲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最终促成他不再抱有回归体制内幻想的,就是山神庙里的一块石头。

作家毕飞宇在《小说课》里就专门谈到了这块石头。因为山神庙门外风雪大,所以林冲搬来一块大石头挡住了门。因为石头挡住了门,陆虞候几个无法进庙,只好站在庙门外,与林冲隔着一扇门。于是,林冲听到了陆虞候的阴谋,终于起了杀心,雪夜上梁山。林冲为什么能搬得动这么大一块石头,因为他是顶尖高手,力大无穷。

围绕着这块大石头,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巧合,又如此合乎逻辑,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

这样的故事,水浒里还有很多,水浒是一本很会讲故事的书。故事若是精彩,人物也就立得起来,水浒里的天罡星,都很有个性。

红楼讲幻境,这个幻境具备极高的文学性,但没有水浒那样的故事性,人物也不如水浒丰满。

人天生是爱听故事的,故事的传播程度侧面体现故事的精彩程度。水浒故事脍炙人口,红楼相对小众得多,这无关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文学是叙事和抒情的艺术,它的门槛对高雅、低俗都是一样的。

这也不怪红楼。作家六神磊磊说,红楼造境,是一人造境。曹雪芹死磕自己一个脑袋瓜子,编出了这么厚厚一本故事,牛逼死了。

水浒身后,是一万个人的脑袋瓜子,数代人口口相传,加工润色,最后借施耐庵一只妙笔。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曹雪芹再怎么天才,在人民群众的智慧面前还是要谦虚的。

这万人造的艺术,到三国登峰造极。三国时间跨度更广阔,整整汉末三分接近100年的故事;三国塑造的人物也最多,全书超过1200个。

这么多的故事和人物,三国却用了四大最短的篇幅并无缺漏地写了出来。写出来也就罢了,三国却没有像水浒那样半烂成流水账。

水浒截止石秀出场,还能维持千人千面的水平,这之后就有点一泻千里,接下来的好汉就再难有鲜明的面目,韩滔、彭玘分不清,单廷珪、魏定国看着脸盲,项充、李衮太相似。至于描写战争,都是格式化的套路,冗余。金圣叹腰斩水浒,120回只剩70回。

三国金圣叹是没法砍的。100年的故事徐徐展开,有铺垫有高潮有转折有闭合,曹操破吕布诛袁术的铺垫迎来败袁绍的高潮忽然赤壁的转折,刘备蛰伏半生的铺垫迎来赤壁到汉中封王的高潮忽然失荆州败夷陵的转折,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最后司马懿摘了果实。英雄人物的铺垫和闭合期可以长达几十年,看得人等不及,高潮和转折却只是一瞬间的事,让人唏嘘不已。

100年的历史又不是虎头蛇尾,前中后期都涌现出鲜明的人物。前期三英战吕布,中期诸葛气周瑜,本以为是巅峰,后期又冒出个司马懿,又以为是结束,姜维、邓艾、钟会、羊祜、杜预还在讲着没完的故事。

若是衡量传播度,三国人物更为家喻户晓,而且渗入民族思想的底色,让我们习惯了曹操的白脸关羽的红脸,刘备的哭诸葛的智,貂蝉的媚二乔的美,随便拿个三国典故就可以教育人。

再划一下观点,文学是叙事和抒情的艺术,小说又是其中最会讲故事的类别,再怎么分别四大的艺术造诣,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几个人物,依然是最基本的要义

比较四大,其实是要将书本身和作家本人分离开来的,有一说一。

从文本来看,西游、水浒、三国不在红楼之下。以作家的笔力而言,曹雪芹的确是千古绝唱。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