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35草书释读29

3.5方位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

所谓方位,就是方向和位置。大者如太阳位置,东南西北就是根据太阳位置定的,四方之间就是「中」,「中」也是方位之一;但「中」可以指很近的位置,《说文》:「中,内也」,和「外」相对,相当于里面和外面。「东」字第7课讲过了,「北」在23课解释过,余下「西」「南」「中」三个字,我讲解一下。

西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

现在提到「西」,很自然想到西面、向西、西方等,但「西」是一个假借字,本义是鸟巢,栖身之所。金文上面加了两笔,那是一个小鸟的侧影,黄昏小鸟归巢栖身,正是日落西山之时。所以《说文》曰:「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看小篆的「西」上面弯曲的弧线,小鸟侧影更抽象,到秦简把曲线一拉直,就产生了现在写的「西」。于是另创一个「栖」,以表示栖身之义。这是个形声字,「妻」是声符,千万别当作会意字,一当作会意字,变成了太太要上树,那要赶快报警。老实说这个字笔画也太多,所以又有一个「栖」,这个可以当作会意字,树上有鸟巢,没问题,右旁的「西」有时也兼声符,如栖栖遑遑。草书中的「西」,是从隶书转化过来的。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

「西」字草化,从金文「西」演变到秦汉简牍,左边一竖很高,从最上面一横起笔,一直写到最下面一横,然后转弯成一折。王羲之《十七帖》有两个「西」字,反映出这个特点,第一势取奋笔势一开半,上下两横连通,然后写右旁横竖一折〔也是奋笔势〕,或者一横一转,狮口,最后中间加上两点,羊角势。而陆机、智永、隋人《出师颂》等都是先写独立的一横,下面外框用左折右转铁围势,最后加羊角势。金文第一横跟下面鸟巢不分开,小篆分开了,所以说秦汉简牍写法,跟金文大篆有关,到汉碑八分第一横普遍分开,这是承小篆而来,比金文写法为晚。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4)

「南」字草书,可以看智永、孙过庭,两个笔势,先取曲钩势移位,然后竖横横,竖笔势。简单地说,框架左边的竖笔省略了。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5)

上一课讲了,曲钩势加顾盼势是「雨」字,有些人写「雨」字,取曲钩势加两点铁铃势,《古诗四帖》有这样的写法,我没有推荐。上次还讲到,曲钩势移位加交争势,这是「两」。今天讲了曲钩势移位加竖笔势,这是「南」。「南」上面是十字形,所以用曲钩势移位,要出头,而「两」上面不是十字形,却也用曲钩势移位,草书这些细节很多,平时要多加留意。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6)

「中」在早期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个测风向的器具。上面飘起的是旒〔Liu2〕,就是飘带,或多或少。比较复杂的写法,在中间画了个圈,甲骨文有提到「其立中」,这东西插在座目标中间位置。后来出现了另一种写法,删除飘带,只留下「中」。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7)

「中」字草化。大家知道通常口字形取铁围势,铁围势是左折右转,这里用右转左折,也就是铁围倒笔势。之所以这样倒笔写,是因为后面还要写中间那一竖,铁围势左折和中间这一竖,可以组成两竖,竖笔势。蔡邕《九势》有一句话:「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相同的笔势放在一起,写起来当然方便了。所以整个「中」字,是狮口加竖笔势,这是第二次整理笔势的结果,铁围左折归入了后面。有些书法家把这左折缩成了一点,这是个竖点,孙过庭写得比较明显,狮口和竖笔势相当清晰。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8)

方位分固定方位和相对方位,东南西北是固定方位,对每人都是一样的,基本不变,左右这样的方位,你转个身就不同了,所以叫相对方位。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上下是基本固定的,前后左右就时时变动。「左右」两个字已经讲过,下面解释一下「上下前后」四个字。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9)

「上」字,篆书课程提到过,我们温习一下:在一横的上方加一短横,这就是「上」,「下」也一样,在一根线的下部画一横,这就是「下」。很明显,这样写法容易混淆成「二」字。有些人改用一竖,表示往上或者往下,但这样写出来的「下」,又很像「丁」字。现在我们写的「上」「下」,综合了这两种情况。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0)

「上」字草化有几种不同情况,这字只有三笔,很多笔画少的字,如一二三七八九十大小之类,用不到解散隶法,照写就是,真、行、草都差不多,「上」字也属于这情况。章草如皇象《急就章》,「上」的笔顺是竖横横,这字写出来就是三根直线,未免有呆板之讥。以前说过,钟繇写「上」把上面的横改为撇或啄,走七号位,王羲之改用侧点,走九号位,欧阳询改为一策,走三号位,这些都是希望加点斜线的手法,改一横为一点。《古诗四帖》写「上」,笔顺为横竖横,这种写法在欧阳询《千字文》和集王《金刚经》中都可以见到。但《古诗四帖》第一笔是从左到右,欧、王是从右到左,《金刚经》中还有一个「上」,第一笔明显是先撇,跟钟繇的「上」字对照,第一笔先写撇,很值得注意。《古诗四帖》只是改变了笔顺,没有改变笔画。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1)

通常学草书的人,都希望多点草化手法,如果一个字,草书和真书差不多,就觉得不过瘾。「上」字虽然笔画少,你可以把其中的笔画缩短为点,刚才是改第一横为点,如果把那竖笔也改为点,写出来的「上」字又不同了,孙过庭《佛遗教经》就有这写法,看上去很像草字头,以前讲过,这还是竖笔势。如果「上」字下面一横也缩短,形状变动更大,更难识了,《敦煌遗书》、《古诗四帖》都有,上两点,下一点。就我几十年从事书法的经历发现,很多写草书的,写一个字人家不识,他就很高兴。简言之,「上」字可以改一笔为点,可以改两笔为点,甚至三笔全改用点,草书作品中都是常见的。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2)

知道了「上」字草化,「下」字就迎刃而解了。「下」字最后一笔,楚简中还有很多如金文一样用六号位的横,但秦简中已经流行改为九号位的捺,到汉隶、真书,最后一笔都用点了。在集王羲之《圣教序》和《金刚经》中,「下」字的写法可以明显看到手腕左右摇动,右左右左,两个来回。王羲之《得示帖》,「下」字变成横撇捺,看起来好像草书「尺」字,这是摇腕的必然结果。如果把三笔分离,就好像《瞻迎帖》这样变成一横下面加羊角势,就整个字而言,这已经是取鸡头势。最后,「下」字草书用鸡头,是随意三点,上一点,下两点,其中可以没有横,也没有竖。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3)

「前」字,看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上面是「止」,也就是人的脚,下面是「舟」,甲骨文往往指独木舟,也就是小船。如果隶定篆字,写成正楷就是这样一个字。这字的本义争论很大,许慎说「不行而进谓之前」,有学者认为下面不是小船,而是履,鞋子,人脚穿着鞋子就是「前」,字义变成行走向前了,跟许慎相反。

还有学者认为下面是声符「凡」,「凡」是古「盘」字之省。我现在住的地方有很多游艇码头,游艇很小,平时拴在码头柱子上,人上船后解开缆绳,提起脚来往柱子上用力一蹬,小艇就荡出去了,这不正是许慎所说的「不行而进谓之前」吗?小篆还有个字在「前」右旁加了一把刀,这就是「剪」。但在秦简中,这个「剪」却被借作「前」字用,于是「剪」只好再加点东西,写成「剪」下加「羽」。现在多用「前」下加一把「刀」为「剪」,这一来「剪」有两把刀了。简言之,我们现在的「前」,其实是借用古代的「剪」。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4)

「前」字草化,上面的「止」隶书中已经变成两点一横,看起来好像草字头,这是竖笔势。「舟」隶书中已经化为月字形,草书用飞带势。至于右旁的「刀」,只需一个狮口。三者裹束起来,重新安排笔势:竖笔势先写横,后写上面两点,即倒笔势,「月」省去第一撇,和狮口组成两撇向背势,向背势其实属于顺转钩裹势这一组,你说用了钩裹势也可以。今草也差不多,王羲之把上面两点连为一横,从笔势角度说,可称之为奋笔势倒笔。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5)

「后」字,甲骨文上面是幺,小的意思。下面是夊﹝Sui1﹞,甲骨文中夊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夊」的意思是两个脚有东西绊着。段玉裁说:「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人又小,脚又绊着,结果就落后了。金文写法还加上「行」的一半「彳」,或加「止」等部件,但到小篆就定下来「后」字三部分:彳、幺和夊,由此而来的隶书、真书,都是这样,从笔势说,是迭乌势,蟠龙势和飞带势。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6)

「后」字草化,章草几乎和隶书一样,皇象仅仅把双人旁变成一竖,右旁仍是蟠龙加飞带。今草把蟠龙势用一横替代,简化了很多,孙过庭往往把左边的竖和右旁的横,组成一个笔势,这样,整个「后」字就是竖笔势加飞带势。王羲之竖横经常是分开的,这样一来,蟠龙势化出来的一横,就会和下面的飞带势组合。我们看智永比较清楚,双人旁取隔水势,右旁重组笔势,上面是两开奋笔势,下面撇捺交争势。所谓重组笔势,就是把某些笔画,归入某一组,如本来属于下面一组的,现在移动到上面去组成新笔势。草书写起来,是一个一个笔势写的,重新分了组,停顿处就不一样了。索靖《月仪帖》「后」字一竖一横都是大弧线,很有特色,你可以想想怎样分笔势。

今天就讲方位,谢谢。

本节要点:

■自然:方位。

■东、南、西、北,中。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课笔记(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7)

■上、下、左、右、前、后。

复习思考:

■元四家之一吴镇这幅墨竹,左上角用草书落款,你能读出他写了什么吗?

试用草书写下面词语〔扩号内不必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论语〕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后起之秀,先人后己,后生可畏,承前启后。

■东山再起,东张西望,旭日东升,坦腹东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天南地北,南柯一梦,如日方中,泰山北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