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形象改变主要发生在元明时期。在当时的戏曲和评话里,包公不仅成了大黑脸,而且长得极其丑陋,爹嫌娘怨,进而将其抛弃,多亏了他的大嫂将他抚养成人。

长大后的包公对大嫂自然极其恭孝和感激,开头必称“嫂娘”。

后世的戏曲里还增加了,包公为了公正和为民除害,铡了嫂娘的儿子包勉,惹得嫂娘肝肠寸断,历数包拯的忘恩负义,禽兽不如。

这反而更突显了包公的公正无私。

包公的后代最后都怎样了 真实的包公不仅没有嫂娘(1)

图:包公和嫂娘赔情

可若要本着较真的精神发问,包公真的有嫂娘吗?包公的家境如何?

按图索骥的查根循迹下去就会发现,真实历史中的包公父慈子孝,不仅没有嫂娘,而且还是个家境殷实的官二代。

包公有个官父亲

要查找包公家世其实非常简单,他儿子包授的墓志铭记载的最为详尽:

公姓包氏,讳绶,字君航,世居合肥。故赠太子少傅讳士通之曾孙,故任虞部员外郎赠太保讳令仪之孙,故枢密副使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孝肃讳拯之子。

墓志铭介绍包公的爷爷叫包绶;而包公的父亲,叫包令仪,曾任虞部员外郎赠太保。

看来包公的父亲并不是戏曲中的土财主包十万,而是正经做过官的士大夫包令仪,死后加赠太保,是荣誉称号。

正经做过的官职为虞部员外郎。

这是什么官职呢?

包公的后代最后都怎样了 真实的包公不仅没有嫂娘(2)

图:包拯

虞部员外郎是隶属于工部下面的虞部司长官,主要负责对全国山林湖泊的开采事项进行管理,十分类似今天的国土资源局处级领导。

考虑到北宋官职的分离制度,虞部员外郎仅仅代表着官职的级别,并不代表实际的管理事项。所以这个从六品是官职级别,具体是负责什么内容,还要继续在档案中进一步搜索。

包拯的儿媳墓志铭里为我们提供了相关解答:

“夫人王父,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讳□,与朝奉公王父,赠太保讳令仪,同官阁中。”

说包令仪曾经与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共同作为低级文官。

而在嘉靖年间的《惠安县志》中则记载:“包令仪,祥符五年任。”

包公的后代最后都怎样了 真实的包公不仅没有嫂娘(3)

图:包公祠

当要查《文献通考·选举考》中的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名录时,却会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包令仪。

而又联想到包令仪低级文官和知县的经历,很可能包令仪并没有考过科举,而是由幕僚一层层熬到了工部虞部司。

但毕竟是走出家门,跳过龙门,入朝仕途的包家第一人。这都为包公的学业和仕途,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指导。

包公的后代最后都怎样了 真实的包公不仅没有嫂娘(4)

图:包公祠

真实的包公和父母关系十分融洽,完全不是后世戏曲所言。这通过包公在墓志铭可见:

天圣五年进士甲科,初命大理评事,知建昌县。时皇考刑部侍郎家居,皇妣亦高年,乐处乡里,不欲远去,公恳辞为邑,得监和州税。和邻合肥,皇考妣犹不乐行,遣公之官。

包公中进士后,朝廷外派作建昌知县。当时包公考虑到父母年老,并且不愿意随儿外出,包公肯辞,朝廷又派了临近家乡的官职才罢。

包公的后代最后都怎样了 真实的包公不仅没有嫂娘(5)

图:肇庆包公楼

由此可见,包公和父母感情十分融洽。既然父子关系很好,那必然不存在遗弃的可能,也就不会又嫂娘的出现了。

包拯的记录里也并不见嫂娘的任何相关记载。

那么包拯究竟有嫂娘吗?

包拯虚构的嫂娘,实际是包公的儿媳

根据包氏族谱记载,包公是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包营和包颖。不过在很小就夭折了。这就意味着包公不可能有嫂嫂和嫂娘。

可是根据戏曲剧情,老包家实际上倒是有类似嫂娘抚养小叔子的事例。可不是包拯,而是包拯的儿子和大儿媳。

包公的后代最后都怎样了 真实的包公不仅没有嫂娘(6)

图:铡包勉

这是怎么回事呢?

包氏族谱记载,包公娶过二个妻子,其中结发妻子为董氏,为包拯生了一子名包繶,都长到二十几岁娶妻崔氏,结果死了。

包公到了六十岁左右时,又纳了一个妾孙氏,并且孙氏很快进门就有了身孕,不得不佩服包公六十几岁的身子骨和精力。

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孙氏被赶出了家门,回到娘家后,产子包绶。孙氏被休不可能回去,可是儿子包绶却被接回了包府。

才生下就要母子分别,真为孙氏这个弱女子叹息。

包公二口子,都是接近花甲岁数,抚养孩子早无精力,只好交由大儿媳崔氏抚养。

崔氏也是苦命女子,十九岁出嫁,二十岁产子,二十一岁丈夫死,二十四岁儿子夭亡。

自己母亲曾经要她改嫁,她则坚持抚养小叔子,说:‘有小郎如儿子,其门户待我而立’。

包公的后代最后都怎样了 真实的包公不仅没有嫂娘(7)

图:嫂娘

崔氏就这样把包绶抚养成人,操办亲事,还帮他找到了生母孙氏……

包绶也一直当崔氏如母亲般侍奉,还为崔氏从族中过继了个儿子抚养,不至于包家这一枝断绝香火。

崔氏死后其墓志铭记载了包绶的感激:

当姑夫人捐馆舍时,绶犹童孩,节妇迎师教导之,以至成人。为择取良妇,又艰关求访,得其所生。绶事节妇如母……

看来,嫂娘的故事并非虚玄,而是将包拯儿子包绶的事情,挪到了包拯身上,也一样的让人感动。

后记

抛开演义和戏曲,真实的包公身上少了许多故意附加的玄虚成分。

包公故事作为平常人来看,却增加了许多人世的温情。

不管是作为官二代的包公和父母融洽深笃的亲情关系,还是儿子包绶和嫂娘的母子情深,都让人动容感叹。

对比戏曲上的包公六亲不认,执法无私,固然让人尊敬,可总是少了那么一些温情。

这些真实的事迹,或许可以在温情和亲情角度,多少可以弥补一些读者心底的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