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绢、纱、绮、罗、锦等丝织物和绣品,它们色泽饱满、工艺高超,件件都是国宝。在这其中有一对“国宝中的国宝”,这就是一号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湖南省博物馆,去一睹世界上最轻薄衣裙的风采和有关它的传奇故事。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

所谓襌衣,是汉服的一种款式,为贵族平日穿的单层罩衣。因为是罩衣,所以一般做得比较轻薄。这两件襌衣长1.28米,一个身高1.7米的男子穿在身上,衣服的下摆接近脚踝。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2)

素纱襌衣是目前世界上最轻薄的服装

但是,这两件襌衣却轻得出奇,它们一件重四十八克,一件重四十九克,均不到一两,折叠后可以装入一个火柴盒内。若除去厚重的衣领、袖口和衣襟上的装饰品,襌衣的重量不超过二十五克,简直是薄如蝉翼。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3)

一名成年人的“素纱襌衣”可以轻易放入一个火柴盒里

“素纱襌衣”创造了许多的世界之最。首先,它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也是最轻薄的衣物;纺织学中测量纤维密度的单位是“旦”,每9000长的蚕丝重1克为1“旦”。“旦”越小蚕丝越细。“素纱襌衣”所用的蚕丝只有10到11旦,而如今最轻薄的丝织物也要14旦。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4)

显微镜下马王堆出土的丝绵袍与现代桑蚕丝纤维比较

其次,考古专家首次在襌衣的边缘发现“绒圈锦”装饰。“绒圈锦”结构十分复杂,能产生丰满、华丽的立体效果,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极高。“绒圈锦”一直被认为唐代以后才出现,更有学者猜测这种技术是从国外传入。而文物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2200年前就发明了“绒圈锦”织造技术。在立体感创造上,中国人走在了前面。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5)

马王堆出土的“长寿衣”和绒圈锦

古中东的一本文献上记载:在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去拜见一位贸易管理官员,商人透过官员薄薄的纱衣,居然看到了他胸口上的一颗痣。阿拉伯商人感到非常震惊并赞不绝口,官员听后告诉商人,他穿的襌衣不是两层,而是五层。可见汉代纱料可以轻薄到什么程度。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6)

丝绸之路的建立,让中原王朝流入大量的黄金

“素纱襌衣”如此轻薄、透明,该如何穿呢?我们在《诗经·郑风》中可以找到答案。上说“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即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再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素纱襌衣”。襌衣让锦衣的纹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既增加了层次感,又衬托出锦衣的华美和尊贵,而墓主人辛追正是这种穿法。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7)

《诗经·郑风》勾勒出锦衣罩纱衣的华美画面

素纱襌衣虽然神奇,但即使现代也无法复制。一九八三年,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三十八件文物被盗,其中就有这两件“素纱襌衣”。后来,年轻的盗宝者为逃脱罪责,在惶恐中把那件最轻的、重四十八克的“素纱襌衣”淋上汽油烧毁,并将残渣冲入了下水道。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8)

被焚毁的素纱襌衣是永不再现的中华文明瑰宝

重四十九克的“素纱禅衣”虽被留存,但也遭到了极大破坏。因此,文物部门决定对襌衣进行复制,但国内的几家大纺织厂根本就没有相关的工艺。后来,当时国内纺织工艺的权威机构“南京云锦研究所”受托进行复制,结果耗时十三年,用尽办法制出的“素纱襌衣”仍不达标,每件襌衣的重量都在八十克以上。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9)

云锦研究所是中国古代丝绸文物复制研究的重要实验基地

直到一名纺织专家注意到汉蚕与现代蚕的区别,复制工作才有所突破。基因研究显示:汉代的蚕属于“三眠蚕”,只需经历三次蜕皮、三次休眠,就会结茧化蛹;而现代的蚕已进化成“四眠蚕”,要经历四次蜕皮、四次休眠。除此之外,食物种类也有较大区别,从而导致蚕的“胖瘦之别”。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0)

三眠蚕和四眠蚕的区别在于从卵到蛹间的休眠次数

南京云锦所虽没办法把现代“四眠蚕”变回“三眠蚕”,但可通过药物将现代蚕的发育周期变为“三眠”,这样它吐出来的丝就会比之前细很多;研究人员同时改变蚕的食物结构,让它们更纤细。几经周折,终于仿制出一件重49.5克的“素纱襌衣”。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1)

南京云锦研究所仿制的“素纱襌衣”还是要重6.5克

专家经过辛苦研究,耗时十三年,最后制出的“素纱襌衣”还是比两千年前古人制造的重6.5克,一件衣物已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如今,“素纱襌衣”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成为中国第一批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2)

素纱襌衣被列为“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马王堆“三号墓”是辛追(避)之子利豨的墓,墓中出土了西汉的纱冠,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乌纱帽”。在它出土之前,国内的历史学家把“乌纱帽”出现的时间确定在公元449年到466年之间,也就是我国的南北朝时期。但马王堆纱冠的出土彻底改变了历史,把“乌纱帽”出现的时间提前了五百年。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3)

十分轻薄的“乌纱帽”被放在一个漆盒中

除了乌纱帽,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汉服,而在这之前我们从未看到汉服的实物。今天影视剧中出现的汉服,以及商店中售卖的汉服造型主要来源于文献的描述,想象空间很大,而马王堆汉服为我们提供了最准确的样式。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4)

影视剧中的女性汉服样式

汉服有两个宽大的领口,古人穿着时须左领在上,右领在下。将左前襟掩向右腋,然后系上带子,于是右襟就被覆盖在里边,被称之为“右衽”。“右衽”制式是汉服始终保持的一个特点,也成为汉民族的象征符号之一。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5)

汉服的“右衽”示意图

相比之下,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都采用“左衽”。所以当年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为若没有管仲抵御住蛮族的进攻,炎黄子孙就将被野蛮人统治并同化,不得不披散着头发、穿着“左衽”的衣服。因此,“右衽”是汉民族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6)

中原周边少数民族的服装多为“左衽”

马王堆出土的汉服还解决了一个争议多年的问题。据《礼记》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汉服深衣的穿法是“曲裾绕襟”,长期以来被专家理解成把衣襟从衣领缠绕过去,但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识穿法。因此,许多学者就怀疑古代文献的记录有误。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7)

汉服“曲裾绕襟”的穿法示意图

但通过汉服实物,能很清楚地看到所谓的“曲裾”其实是把三角形衣襟开到腋部,然后绕过穿着者的身后,最后绕回前衣襟再用束带固定。这对我们之前的许多历史认知具有极大的颠覆性。

唐制复原破裙齐胸汉服推荐(马王堆出土世上最轻)(18)

三角形衣襟从腋下绕过身后再回到身侧,用束带扎紧

触碰文化脉搏,倾听历史声音,与文物面对面,讲述不朽传奇。我是涛哥,下期见。

参考文献: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3)

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

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长沙国贵族生活特展》(2014年12月)

李来玉《马王堆一号墓主人的服饰》(《中国考古》2015年8月)

湖南省博物馆公开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