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内,无论是论历史名声还是经济水平,南京和苏州都是最强的存在。
“江苏”的省名也是来自“江宁(古代的南京称江宁府)”和“苏州”各一个字。
现如今,南京的车牌号码开头是“苏A”。而紧跟其后的“苏B”,却与其他沿海省份有所不同(如浙B是宁波、鲁B是青岛、深圳是粤B),“苏B”牌照并没有赋予省内经济实力最强的苏州,而是给了无锡市。
▲江苏各市的车牌
这就让人十分费解了,与“六朝古都”南京以及历史名城、曾经作为江苏省会之一的苏州相比,无锡的资历非常浅。
在古代的将近两千年来,无锡的行政级别仅仅只是一个县份,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苏州和常州的下属行政单位。
▲1820年的江苏省地图,无锡隶属于常州府
晚清时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有众多城市借助通商口岸之利而崛起,比如上海、汉口(武汉)、青岛、天津。
无锡也与通商口岸无缘。
然而,就是从晚清开始,无锡在短短几十年内逆势而起,抗日战争前便已由江苏省直管。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更是从县升级为江苏省的第一个省辖市(不包括当时的南京市)。比苏州、常州的最终设市要早几年。
▲繁华的无锡市中心
1980年,无锡的GDP排名江苏省第二,为赢得“苏B”地位奠定了基础。
纵观中国的古代近代史,那些在古代长期默默无闻的地方到了近代强势崛起,大多数都是依靠列强开埠后吸引外来资本。例如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而无锡完全没有满足这一条件。
那么,两千年来一直是小县城的无锡,是如何做到没有借助通商口岸而崛起的呢?
▲苏锡常是苏南经济最强的三兄弟
一、夹缝生存
无锡,可以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吴国创立于无锡梅里开始,无锡先后归属吴国(截至公元前473年)、越国(截至公元前334年)、楚国疆域。
秦朝时期,无锡属于新设立的会稽郡。
▲秦统一中国,无锡属会稽郡管辖
西汉初年,苏南地区分属会稽郡和丹阳郡,常州(当时名为毗陵)和无锡属于会稽郡,郡治位于苏州。
202年,无锡立县。280年,西晋又将丹阳郡改为毗陵郡,郡治常州(毗陵),无锡县改属毗陵郡。
▲西晋无锡建县时,属于毗陵郡(黄色)管辖
常州和苏州开始作为行政中心而存在,无锡只是两者的下属单位。
隋朝后期废除“郡”制,全国设“道”为一级行政区。
唐朝在苏南设“江南东道”,治所苏州,管辖常州、无锡等地。
▲江南东道治所苏州
宋朝改“道”为“路”,苏南地区设“两浙西路”,治所常州,管辖无锡等地。
▲两浙西路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由“行省—路—州”构成,无锡县属于“浙江行省-常州路”管辖。1295年,无锡由县升州。
元朝时期的“路”在明朝纷纷设为“府”。明朝将苏南地区划分为苏州府和常州府,苏州府下辖7县1州,常州府下辖5县。
无锡在1368年被降回到县,属于常州府管辖。
无锡的行政级别始终低苏州、常州一头,地理位置正好夹在两者之间。
纵观古代历史,晚清之前的1200多年里,无锡是常州下属的一个县,两者的语言和习俗十分接近,相互通婚或迁移的百姓非常多。
▲1761年,江南省拆分前的地图
二、危机和机会
鸦片战争后,上海等城市先后成为通商口岸,消费及转运了大批洋工业品和中国农产品,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也由海外传入中国。
按说这事应当与无锡县关系不大。因为,无锡距离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都在100公里以上。
无论是租界洋资本,还是中国本土资本,都很难辐射到无锡这座内地县城。
▲洋人其实只占租界人口数量的极小部分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南京、苏州相继沦为战场,损失极其惨重,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至昔日的繁华,无锡县反而因为行政级别低,被交战双方所忽略,很少战火波及到,各方面的元气保存较好。
▲太平天国疆域
随后,清朝发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上海、汉口(武汉)、天津等通商口岸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掀起了一股近代化风潮。
上海在纺识、机器制造、造船等领域尤其突出,达到全国产值的40-50%。
▲无锡等周边地区百姓大量涌入上海务工
这些通商口岸的存在,不仅能吸引西洋资本,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国本土资本也喜欢汇聚于此。因为这里有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是商人和冒险家的乐园,比其他城市更具有发展优势,因而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崛起的一批城市,其辉煌一直持续到现在。
上海开埠后,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从1843年开埠时的20万,到1890年已超过70多万,租界人口也在20万以上。新增人口里有大批无锡人,从事各种行业。
▲洋务运动催生了江南制造总局以及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20世纪初,仅上海的各个外资和内资造船厂,无锡工人便多达一万五千人。在沪谋生的无锡人学到手艺的同时,更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渠道。
三、异军突起
这些闯荡上海滩的无锡人,回到家乡投资实业,而从太平天国战火中保存下来的无锡民间资本,也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启动资金,使近代工商业在无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无锡实业家当中,最著名的当属荣氏家族,靠经营纱厂起家,将本地棉花加工成棉纱,兴盛时曾在日本设立分部。
此后又经营面粉厂,一度占据中国面粉加工行业29%的份额。荣家在上海被誉为“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名噪一时。
▲荣氏家族开办的第一家纺织厂上海申新纺织厂
而同时期苏州、常州的工商业发展,尤其在近代工业上,已经被无锡远远甩到身后。
由于受到无锡的辐射影响,常州近代工业的发展不算太晚,有一定的实力。而苏州则几乎没有近代工业,支柱产业是服务业和农业,因而沦为了消费型城市。
然而相对于工商业的崛起,无锡县的行政级别依然较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设“道”,在苏南地区设苏常道,治所苏州,下辖12县,无锡县依旧是其中之一。
▲北洋政府设立的苏常道仅维持了15年
经过清末以来数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无锡已经形成了荣、周等六大资本集团,经营着棉纱、丝织、织布、印染、面粉、机器制造及银行等多种产业,拥有工厂315家,产业工人6.3万人,居全国第三位。
▲北洋政府时期的江苏省
当时中国有上海、天津、无锡、武汉、广州、青岛等六大工业都市。
除了无锡外,全部是通商口岸,而且要么是(特别市)直辖市,如上海、天津、武汉、青岛,要么是省会城市(广州市),只有无锡仍是一个县。
▲荣氏家族的面粉加工业曾占据全国29%的份额
从上海带回的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充足又富有开拓精神的无锡民间资本、再加上无锡人的文化底蕴和勤奋,终于迎来了无锡在近代的大发展时期,曾经有“小上海”之称。
四、统管苏南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变成特别市(直辖市),江苏省会改为镇江。
苏常道被废除,包括无锡县在内的江苏各县由省直管。
▲1927年各城市近代工业排名表,无锡居全国第六、江苏第一
与此同时,行政区划出现较大变动,一些较富裕的县城会被析出建“市”,原来的县仍然得到保留。比如,吴县县城析出“苏州市”、武进县城析出“常州市”等等,吴县和武进县的建制依旧保留。
但这次行政区划变动并不包括无锡县。“市”的管辖区域很小,且与县平级。不过,苏州、常州这些“市”没多久又被改回县。
▲民国开始建立现代行政区划,市的设立经历过反复
由于县的数量太多,江苏省管不过来,因此在1933年设立多个“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代表省对“市、县”进行管理。
当年底,第三公署辖区改名为“无锡区”,治所无锡县,下辖吴县(苏州)、武进(常州)等8个县。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无锡历史上一直是常州或苏州所属的县,现在却反过来管辖苏州和常州,这是近两千年来的第一次“翻身”。
除了得益于无锡强大的近代工业外,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时局的需要。
▲无锡纺织厂对国计民生的意义十分重大
自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局势始终动荡,战乱尚未平息。更严峻的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正一步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无锡拥有较为发达、且完全掌握在民营资本手中的近代工业,与上海、天津等地的外资工业占比更多不同,无锡能够为国民政府生产面粉、纺织品和机器等产品,对民生和军需都具有重大意义。
▲无锡工业为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军粮和军用被服
因此,无锡被定为公署治所,体现出江苏省乃至国民政府对其的重视。而苏州和常州的工业水平远不及无锡,因此没有被选中成为公署治所。
1949年4月23日,南京和无锡几乎同时解放。由于在江苏省内,苏北、苏南在解放时间等各方面差异较大。江苏省被划分为三个省级行政区: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南京直辖市,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一解放便成立了无锡市,成为江苏省第二个省辖市
除了南京市外,江苏省只设立了唯一的省辖市——无锡市,并且作为苏南行署区的治所。
无锡市由无锡县城析出,无锡县依然予以保留,两者的行政治所都在原无锡县城内。
1953年,苏北、苏南两行署区与南京直辖市合并,恢复江苏省的实际建制,苏州、常州、徐州等同时才升级为省辖市,比无锡市晚了几年。
▲无锡的繁荣程度足以成为行署治所
随着江苏省合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江苏在省与市/县之间增设“专区”,江苏有“苏州专区”、“常州专区”等专区,管辖范围接近明清时期的“府”,专区管辖周边各县,并代管对应的省辖市。
无锡市则直属于江苏省,没有“无锡专区”,无锡市与“专区”平级。
由于实行“专区管县”体制,无锡市无法管县,因此无锡县被划给了苏州专区。
这样一来,江苏省一共下辖省会南京市、无锡市和8个专区(苏州、常州/镇江、徐州、淮阴、盐城、扬州、南通、松江)。
▲1953年无锡市没有下辖县,面积仅一百平方公里左右
因此,无锡市作为唯一事实上的省辖市,在行政排名上的地位仅次于南京市,比起名为省辖、实由专区代管的苏州、常州等市更重要一些。
到了1970年,“专区”改名为“地区”,管辖范围基本没变,无锡县属于“苏州地区”管辖。
五、回归新常态
1983年,江苏省将“地区”与“市”合并,从而有了“地级市”,确立“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和苏州市合并为“地级市苏州”、常州/部分镇江地区和常州市合并为“地级市常州”。
但对无锡来说,问题就来了。由于原本没有“无锡地区”,无锡市的管辖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没有下辖县,那么该如何组建新的“地级市无锡”?
江苏省决定把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和江阴县,以及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给了新成立的“地级市无锡”。
▲1983年确立市管县体制,无锡面积超过常州
这样一来,新的地级市无锡的管辖面积增至4787平方公里,下辖3县。苏州市下辖6县,面积8657平方公里,常州下辖3县,面积4385平方公里。
与明清的苏州府和常州府的“苏常并立”相比,现在发展成了“苏锡常”三足鼎立的格局。
▲江苏省地图
地级市成立前,无锡是除了省会南京外,江苏省唯一且始终存在的省辖市,这种地位最明显的反应就是车牌号码。
80年代初,排列行政区划代码时,无锡得到了02的编号,车牌号码相应地以“苏B”开头。
▲快速发展的无锡经济开发区
无锡市不仅行政地位较高一些,经济水平同样较强。在良好的近代工业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的无锡重点发展机械、化工等产业。
1980年,无锡GDP为17.2亿元,高出苏州、常州、徐州(均不含下辖县)的11亿元左右,仅次于南京(33.98亿元)。
90年代初,无锡的经济地位更是达到顶峰,全国(大陆)排名第八,超过南京、武汉等省会城市。
▲1995年,无锡GDP排名中国(大陆)第八
直到2014年,南京的GDP(8820亿元)才重新超过无锡(8200多亿元)。
尽管无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速度并不慢,工业、商业、旅游业都有不小的靓点,但却被苏州渐渐拉开了距离。
相比苏州抓住了电子、半导体等高精尖产业崛起的契机,无锡工业体系当中有更多的化工机械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2007年,太湖流域发生蓝藻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无锡生活和工业用水,从而引起国家和江苏省两级的高度重视,由于狠抓污染治理,使无锡的工业发展暂时陷入停滞。
▲太湖蓝藻事件曾轰动全国,无锡一度缺乏饮用水
2021年,苏州GDP排名全国第六、南京排名第十,无锡排名十四。
▲2021年江苏省各城市GDP排名
当然,这种“落后”只是相对的,无锡的经济实力仍高于大部分省会和地级市。2021年,无锡的人均GDP为18.74万元,排名全国第一(不含资源型城市)。
▲2021年全国城市人均GDP排名
从历史上的被苏州和常州轮番管辖的县,到今天的“苏B”,无锡的崛起在于无锡人的眼光和努力,无锡几乎完全依靠本地资金发展出强大的工业,从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无锡,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到了现代同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这种光荣传统为无锡人营造了自力更生、拼搏上进的城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