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恨的力量哪个更可怕(爱与恨的本质)(1)

顺其自然的话,恨并不会持久。恨与爱往往是很相似的,因为怀恨之人同样被他所恨的对象深深吸引。恨也可以是一种沟通方法,但它从来都不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状态。如果你不加干涉的话,它就会自动转化。

如果你相信恨是错的、是恶的,然后发现自己在恨某个人,你可能试图压抑这种情绪,或把它掉过头来对付自己——对你自己发怒,而非对别人。另一方面,你可能试图假装恨的感觉并不存在,这样的话,你就将那洪流般的能量阻积了起来,而不能将之用于其它目的。

在自然状态下,恨有一种强大的激发特性,可以引发改变与行动。不管别人告诉你什么,恨并不会引发强烈的暴力。正如本书先前谈到的,暴力的爆发常常是一种内在无力感的结果……那么,不予干涉的话,恨并不会爆发成暴力。恨会带来一种力量感,并引发沟通与行动。

爱与恨的力量哪个更可怕(爱与恨的本质)(2)

爱与恨都基于一种认同。你不会费事去爱或恨那些你根本无法认同的人。他们相对而言不会触动你,也不会引发你深刻的情感。

恨总是涉及了一种与爱分离的痛苦感觉,而那份爱可能被理想化了。在任何时候,你强烈反感的人之所以令你不安,是因为他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的期望值越高,反差看起来就越大。如果你恨你的父母,那恰恰是因为你期待那份爱。如果你对一个人不抱任何期望,他就永远不会令你痛苦。

那么,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恨是回到爱的一种方法;顺其自然去表达的话,恨原本是要传达一种与期待相关的分离。

因此,爱可以很好地包含恨,恨也可以包含爱并为爱所驱动,尤其是被一种理想化了的爱。你“恨”那些把你与所爱之人分开的东西。正因为你爱他,所以,如果他没有满足你的期望,你才会如此不喜欢他。你可能爱你的父母,但如果他(她)看起来并未回报你的爱,并且否定你的期望,那么你可能会“恨”他(她),因为爱会让你期待更多。恨是为了把你的爱拿回来。恨本应引导你传达出一个讯息,声明你的感觉——可以说是澄清误会,让你更接近所爱的对象。那么,恨并不是对爱的否定,而是一种想重获爱的企图,它是一种痛苦的认知——你认识到自己与爱分离的境况。

如果你理解爱的本质,就能接受恨的感觉。那些告诉你要超越情绪的思想体系可能会误导你——甚至会有点危险。那些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念:人的情感本性里有一些天生具破坏力、卑鄙或错误的东西,而灵魂永远被描述为平静、“完美”、被动而无情。只有最崇高、喜乐的觉察才是被容许的。然而,灵魂首先是能量、创造与行动的源泉,恰恰要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变化的情感来展现特质。

如果你信任自己的感觉,它们就会引导你进入神秘的领悟、平安的心理及心灵状态。如果你跟随自己的情绪,它们就会引领你达到深刻的理解,但你不可能有一个肉身的自己而没有情绪,正如你不能有一日而没有天气一样。

在个人交往中,你可能很清楚地觉察到对另一个人持久的爱,同时仍能意识到有恨他的时刻;当某种分离存在的时候,因为那份爱,你恨那个分离。

以同样的方式,你可能对人类有博爱之心,有时却恨他们,恰恰因为他们似乎常常不值得那种爱。当你对人类发怒时,就是因为你爱他们。那么,否定恨的存在就是否定爱。爱与恨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被分别体验到的不同面向。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那些你与之有着深刻感情的人,你想和他们打成一片。你爱一个人,不会仅仅因为你把自己的一部分与另一个人相联;你常常爱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在你内心唤起了你对“理想化”的自己多看几眼。

爱与恨的力量哪个更可怕(爱与恨的本质)(3)

你爱的人引出了你身上最好的部分。在他的眼中,你看到了自己可能成为的样子。在对方的爱里,你感觉到自己的潜能。这并不意味着在你所爱的人身上,你只对理想化的自己反应,因为你也能在对方身上,看到你所爱之人潜在的理想化的自己。这是一个奇特的愿景,由那些牵涉其中的人所共享——不论是妻子和丈夫,还是父母和孩子。从这个愿景完全能发觉实际与理想之间的不同,因此,在爱的上升阶段,实际行为中的差距被忽略了,而且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

当然,爱总是在变化的。不存在一种永恒的相互深深吸引的状态,让两个人永远投入其中。作为一种情感,爱是流动的,可以很容易地变成愤怒或憎恨,又再回来。

然而,在经验的结构中,爱可以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它并非静止不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总会有朝向理想的愿景,而由于实景与愿景之间自然产生的差异,也总会有一些烦恼。有些成年人,当他们的孩子说“我恨你”时,就被吓住了。小孩子常常很快就学会不要那么诚实,但小孩真正在说的是:“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坏?”

孩子的敌意是基于对自己的爱的坚定了解。而被教导相信“恨是错”的父母,却不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惩罚只会加深孩子的问题。如果父母表现出恐惧,那么孩子就会被有效地教导去害怕这种愤怒与憎恨,因为在它们面前,强大的父母竟然也会畏缩。然后,孩子会习于忘记对爱的本能理解,而忽略了恨与爱之间的关联。

你常常被教导不只去压制恨在语言上的表达,而且被告知,怨恨的思想就和怨恨的行为一样糟糕。

你被制约了,因此即使当你打算去恨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感到愧疚。你试图把这种想法藏起来不让自己看到。你也许做得那么成功,以至于在意识层面上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那些情感就在那儿,你却看不见,因为你害怕去看。到了那种程度,你就脱离了你自己的实相,与你自己爱的感觉失联了。那些被否定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向外投射到他人身上——可能是战争中的一个敌人,或是一个邻居。纵使你发现自己在仇恨象征性的敌人,你也会意识到一种很深的吸引力。

仇恨的纽带将你们连在一起,但这种纽带最初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加强并夸大了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而把焦点主要集中在仇恨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例子里,你都可以有意识地觉知这些。它只需要一种诚实而坚定的努力,去变得觉察你自己的情感与信念。甚至你充满怨恨的幻想,不去管它的话,也将令你们重归于好并释放出爱。

——赛斯《个人实相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