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1)

作者:苒,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但是我们对炎帝、黄帝的了解远不如西方民众对耶稣那样熟悉。

由于上古时代时间久远,又没有宗教或者其他方式传播,我们对上古时代的了解非常有限。

很多人都知道三皇五帝,但能将他们名字说出来的人屈指可数。

五帝究竟都有谁?

上古的禅让制,是我们认为的有才能,就可以做首领吗?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2)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讲述了五帝的故事。

据司马迁了解,原来炎帝和黄帝并没有合作打蚩尤,黄帝应该是在炎帝势力衰微时候壮大起来的新势力,而蚩尤并不是妖怪,只是不服从黄帝统领的少数民资部落的首领。

黄帝去世之后,继任者是帝颛顼。

颛顼是谁呢?

《史记》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原来,五帝的第二位颛顼是黄帝的亲孙子,因为沉静稳练、镇定深沉有圣人之德,天下人都愿意归顺他。

关于颛顼,司马迁没有过多的记载。

只在最后提了一句,颛顼有个儿子,叫穷蝉。

但是穷蝉并没有做首领。

颛顼死后,接替他首领地位的是帝喾。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3)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按照今天的说法,他也就是颛顼没出五服的的子侄辈。

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因为有着非凡的天赋,他成为了五帝中的第三位优秀统领。

帝喾驾崩后,他的儿子挚继承了天下。

但记载说,“帝挚立,不善(崩)”,这位帝挚并不在五帝之列,可能是因为能力不行,也可能是因为在位时间不长就去世了。

于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放勋接手了他的职位。

放勋是谁呢?

换个称呼大家就熟悉了,史书中习惯性地称呼他帝尧。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4)

帝尧有着高尚的德行和超凡的智慧,凭借强大的人格魅力拉起了自己的队伍,贤才们纷纷响应,各司其职,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帝尧在位的第七十年,便开始为自己寻找接班人。

《史记》上说,有人提议让他的儿子丹朱继位被他以“顽凶”的理由拒绝了;

有人举荐了共工,被他以巧言善变但用心险恶否决了

在尧的询问下,四岳举荐了民间风评很好的舜。

《孟子》中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大概是受这一句话的影响,舜成了草根逆袭的代表人物。

然而,在尧要求属下们举荐继承人的时候,司马迁的原文是这么写:“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原来并不是有才的人就可以被举荐为候选人,只有同姓的人才可以获得被举荐的资格。也就是说,继承者必须是和黄帝有血缘关系的人。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5)

在前面提到过,帝颛顼有个儿子叫穷蝉,穷蝉这一支几代人都没什么大作为,地位卑微,大概就是在民间种田种地过日子的普通人。

尧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手下的人便为他推举了穷蝉的后代舜。

舜在通过了尧的考察后,成为了天下人认同的首领。

舜年老后将天下传给了禹,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开启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夏。

书里经常说“家天下”就是从夏禹开始的,但事实是……

在《五帝本纪》结尾处,司马迁总结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古代的姓氏是两个概念,《说文解字》里说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同姓之人就是有相同血脉的人,不可以通婚;而氏是用来“别贵贱”的,只有贵族男子才可以拥有氏。

按照这个理论,结合上面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黄帝到禹,其实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五帝本来就是一家人。

所以,“家天下”并不是从夏朝才开始的,只不过夏朝是将皇位直接传给了儿子,而不是在子孙后代里挑选有才能的人罢了。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6)

一直以来,认为禅让制就是民主推荐,只要有才能便可以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走向权力的巅峰,其实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当然而已。

帝舜是凭借什么成功地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呢?

卑微了七代的舜是如何成为尧的接班人的?

《五帝本纪》虽以五帝为题,却有一半以上的文字都在写舜,留给其他四位的文字加起来都不如写舜的多。

从尧问谁可以接替他到正式转入对舜的描述二千五百余字,详细地写了舜的人生轨迹。

如果说黄帝是由于时代久远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那为什么和司马迁时代最接近的帝禹也仅仅只略写了他过家门而不入,反而把舜的故事写得那么详细呢?

司马迁说,他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研究天地间的道义,通晓古今的演变,写出他自己的想法观点。

舜是黄帝的八世孙,舜这一支,从穷蝉开始就一直是地位不高的庶人。舜的突然兴起,就是司马迁愿意让他成为《史记》第一集主角的依据。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7)

舜到底是如何兴起的呢?

是因为尧找不到合适的候选人继承天下,只能在同姓的远房亲戚里面选,而舜恰好因为名声远播被举荐到了尧面前。

四岳对舜的举荐词如下:

"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舜的亲生母亲早亡,父亲瞽叟是个盲人且脾气不好。

在舜的母亲去世后,给他找了个后妈。

这个后妈奸诈狡猾、满嘴胡话,想来没有少讲舜的坏话。

后妈和亲爹给舜生了个亲弟弟叫象,小儿子有亲爹亲妈护着,养成了傲慢无礼的性格。

但是舜却能够孝敬父母,宽厚地容忍家里的极品亲人,让他们只在家里横,不出去犯事,甚至在别人眼里还很是一副和谐家庭的图景。

于是,大家一边心疼没妈的孩子早懂事,一边觉得亲爹后妈不厚道,就在闲聊之中把舜的宽厚孝顺的品德撒向了苍茫的大地。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8)

祖传的贵族血脉,再加上美好的名声,是舜迈入成功的第一块敲门砖,但是尧作为英明的领导,肯定不会只因为传言,就把天下交给一个摸不清底的年轻人。

证实传言是必不可少的,刚入了大佬法眼的舜,只有顺利通过王者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被认可的接班人。

为了考察舜的真实品德,尧不仅派了九个贴身保镖,观察他为人处世的能力,还痛下血本,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以此来考察他私下的德行。

(这代价是不是大了点)

大概是“真金不怕火炼”,在内外双重监视下的舜,毫无压力地向尧展示了自己完美无缺的品德。

舜请来了贤才,又流放了“四凶”,在雷雨天气入深山不仅没有迷路,还完成了原本的任务。

看到他品行高尚、赏罚有度、沉着冷静,尧在心中认可了这一位继承人。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9)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舜的上位过程写得这么详细呢?

从创作角度讲,对于作者来说,材料的详略安排最能体现他心中的情感倾向或者文章主旨。

太史公司马迁作为文学大家,对于文章素材的裁剪能力无疑是顶级的水平。

那么,他将舜大写特写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呢?

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我斗胆做了大胆的猜测,他是不是想借助舜的上位史来宣扬某种思想呢?

众所周知,在汉武帝朝“独尊儒术”之前,思想界是“百家争鸣”的。

自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才开始了在思想界独占鳌头。

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为什么汉武帝没有雨露均沾,而是选择了独宠儒家呢?

汉武帝并不是儒者儒家思想的拥趸,从他的治国到处事方式基本看不到儒家的影子,之所以能同意董仲舒的提议,关键还在于儒家思想最有利于他的统治。

在我看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就是完美地为统治者服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论你是什么人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分。

舜帝的故事简短 舜帝原名叫(10)

通观舜坐上第一把交椅之前的经历,不得不说,简直是这一思想的完美诠释者。

父亲憎恶谋杀他、继母言语攻讦他、弟弟无礼欺凌他,他都恪守为人子和为人兄的准则,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代替尧摄政之时,将事物安排得妥妥当当,做到了为人臣子的忠顺;

帝尧死后,服丧三年,甚至还将大位让给尧的儿子;

最后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才却之不恭地接受了帝位。

登上帝位的舜,依然是孝顺父亲、友爱兄弟的好儿子、好兄长。

汉初是“黄老思想”的天下,要想实行思想改革,难度必然不小,有力的宣传是推动思想变革行之有效的方法。

于是,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太史公在《史记》的第一章里强行插播了一则宣扬儒家思想的广告呢?

如果是这样,那之前的疑问就可以完美地得到解释了。

【作者简介】蘅苒,希望用文字,记录每一个瞬间的美好,有趣的灵魂总会相聚,我在一个有意思的地方,等一个有趣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