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旧时,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传统观念盛行。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女性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而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已经很少听到女生无学可上的消息。近百年来,我国有关于女子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女子学校在这之中起到了怎样的价值和作用?
01百年前,学校女生占比 0%长久以来,旧时代有关于女子教育缺失明显,只有少部分富庶人家可以选择请先生、老师,对家中女眷进行教学,但也多是女德、琴棋书画等知识,意图将其培养成“贤妻良母”。直至清末,西方列强对中国肆意侵略、瓜分,同时也在思想上给当时的国人带来冲击。西方教会企图通过办学来达成传教目的,大力兴办女校。阴阳巧合之下,恰好补充了以女子为教育对象的正规教育机构。1844 年后,英美等国教会在北京、上海、宁波、广州、香港等多地设立女校(多为中学)。教会女子学校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女性受教育的意识,也为后续我国自办女校、女子教育系统发展提供了借鉴。
林徽因(右一)与表姐等培华女中学生
1898 年,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经正女学诞生。1906 年,慈禧谕令设立女学,随后《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等章程出台,各地陆续兴办女学,据统计,1908 年全国共有女子学堂 512 所,女学生数有 20557 人。与此同时,教会女子中学开始向女子大学演变,1905 年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出现。十四年后,我国自办的女子高等教育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立。
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展,自由、平等的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礼教,人们愈加认识到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一些进步女性不断觉醒,强烈要求男女平等,自我解放。1920 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女子在大学中获得了与男子同校的权利,此后国内很多大学都开始招收女生,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和女子学校的发展。但即使这样,读书也多是有钱人的事。据记载,林徽因就读的北京培华女校初中与高中一年的学费分别是 70 元、90 元。同时期,绝大部分官办中学免费,清华北大一年学费 30 元左右,华北协和女医学校学费 50 元。
02女子中学的消失与再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废除了各种男女不平等制度,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此时人们认为男女合校是男女平等的体现形式之一,女子学校随之合并消失。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妇女在文化水平上明显低于男性,且男女合校后,男女生之间教育差异仍然存在,对女生素质教育等方面不足显现,女子学校再次出现。
统计发现,如今现存女子中学多成立于上世纪,并符合时代发展,曾短暂消失。新世纪以来,河南、江西等地均有新建女中,其中也包括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大陆地区中江苏省女子中学最多,整体来看,台湾地区女校更多,有二十所左右。
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与义务教育等政策之下,已经几乎不存在女生无学可上的情况。近年,有如珠海市香樟中学等校转型为男女混合性别招生,或直接与其他普通校合并。校内课程中的男女之别可能仅存于体育训练项目中。不过,前两年也有学校尝试男女分班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不被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认可,未能广泛推广。
03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目前,我国女子大学有四种存在形式,分别是独立设置的女子高校、附设于普通高校的二级女子学院、专修学院等民办教育形式和自学助考、成人教育形式。7 所女子高校中,仅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不招男生(2006 年曾招录 127 名男生),其余院校均支持男生报考,只不过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湖南女子学院和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于今年首次招收男生,比例控制在 10%-20%。
女子大学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相比较而言,二级女子学院数量更多,也有部分院校选择开设女子书院、“淑女班”,以提升女性素质教育。《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显示,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2009 年前,普通本专科女生总人数增长明显,从 2009 年后,普通本专科男女比例趋于稳定,女生均多于男生数,且本科中女生比例略高。但在不同专业中,男女比例差异明显。在女子学校中,专业设置多偏向于语言、教育、旅游、会计等领域。
2022 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 159.9 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 50.9%,比 2010 年提高 3.1 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男女占比与普通本专科基本一致,博士研究生中,女生人数占比略低,但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多。
然而,在求职市场中,高学历的女性似乎并没有很吃香。在面对同样年龄、能力的博士甚至硕士求职者时,多数用人单位还是会首选男性。虽然我国《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条例中均明确提出,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求职市场中的性别歧视持续默默存在。学历、年龄、结婚生子变成了选择题,却也并未遏止我国女性高学历发展。
结语放眼世界女子学校发展,英美澳等国家由于女校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对于特色艺术素质教育培养理念更为创新全面,在当地受认可度更高。如今,我国各阶段女校较少,在新时代教育下未能成为主流。在众多学校中,女校教学水平基本处于中位,部分学校特色教育并不明显,也就难以吸引学生报考(部分女子高校女生报考人数下降)。这同样也是外界质疑女校是否有存在必要性的原因之一。
当下,女性无学可上成为历史,性别也已经不再是选择学校的主要考虑因素。校内师资、软硬件设施等等才是学生、家长所看重的。我国女校在历经兴起、消失与复兴之后,还需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不断突破和保持校园特色,全方位培养女性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