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天府金融论坛现场 李林 摄
以“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2021天府金融论坛主论坛于10月29日在成都举办。本次主论坛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华通讯社联合指导,中国金融学会提供学术指导,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四川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2021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被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刻不容缓。
多方数据显示,未来40年,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将在百万亿元级别。会议期间,多位业内及机构人士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展开讨论。
“双碳”目标为金融业带来巨大机遇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这既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日,中国正式公布顶层设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同时发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资源和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另一方面,要切实发挥政府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业内人士表示,“双碳”目标无疑给绿色金融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李辉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资本市场可以在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合理确定绿色低碳资产定价、创新工具、缓释绿色低碳领域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了解,目前深市从事绿色产业的上市公司超过260家,累计股权融资接近8000亿元,总市值超过七万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0%。
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低碳转型将创造巨大的投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将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就挑战而言,低碳转型过程中一些高碳企业和项目逐步退出,金融资产质量将承受裂变的压力。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湛东升指出,商业银行要顺应绿色发展潮流,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巨大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必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绿色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商业银行要主动发挥先导作用,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多渠道满足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
圆桌对话现场 李林 摄
金融机构布局绿色金融
多方数据显示,未来40年,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将在百万亿元级别。面对潜力巨大的绿色金融广阔市场,商业银行制定了清晰的绿色金融目标。多位与会金融机构人士也表示,将创新金融服务,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透露,“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将加快行业授信结构的调整,加强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余额管控,加大对减排技术升级改造、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电灵活性改造等绿色转型项目的授信支持。
湛东升表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银行”作为战略任务,围绕“双碳”目标把绿色发展贯穿金融服务“三农”的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治理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理念,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履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绿色银行”的职责使命。
“一方面,完善‘绿色银行’的治理体系,从资产、负债、运营三个维度确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打造绿色信贷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三农’绿色金融服务,在支持粮食生产及绿色农产品供给、‘长江行’‘黄河行’、绿色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方面加大信贷投入。同时,加大绿色筹资与对外合作,广泛筹集国内外社会资金,参与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绿色金融市场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合力。”湛东升表示。
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罡表示,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既是服务者同时也担任引导者的角色。从服务者角度,银行机构可以通过自身风险偏好以及产品设计、工具使用等方面倒逼实体经济走绿色发展低碳之路。从引导者角度,银行业可以通过自身工具的使用以及跨期、跨界进行资源的配置,引导未来产业的发展走绿色低碳的道路。
交易所也将为金融机构服务绿色发展提供助力。李辉表示,深交所将持续营造绿色金融理念的市场环境与氛围,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同行协商讨论绿色金融标准,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业务规则体系,努力实现绿色产业、绿色行业、绿色企业标准与绿色金融标准的协同,联合市场机构开展线上课程与专题研究等投资者教育工作,致力于提升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认知。
多方热议绿色金融行稳致远
虽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呈蓬勃发展态势,但业内人士也指出,我国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既不可“一哄而上”,也不能“一哄而散”,需要谨慎把握其中风险,加强前瞻性研判,从而使绿色金融行稳致远。
刘建军指出,低碳转型过程中一些高碳企业和项目逐步退出,金融资产质量将承受裂变的压力,这些行业的违约率可能大幅上升,金融机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强气候转型风险的前瞻性研判,加快调整发展规划、业务方向和服务对象,提前谋划完善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现状,全力处理好降碳和能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金融业面临转型升级,要服务更多的生态行业,服务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甚至是零排放、零污染的行业,这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观念的“大升级”。此外,绿色金融体系的转变,需要通过一系列绿色金融体系的设计。所出现的交易、定价、资源配置等环节,是一个体系的搭建和未来政策配套升级的过程。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信贷政策。信贷资金是金融业对生态产品提供者直接有力的支持。商业银行要围绕生态产品的重点领域出台专门的行业信贷政策,推动绿色信贷指标体系与信贷行业政策的有机融合,配套经济基本占用、信贷授权、贷款定价等差异化措施。同时,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创新碳汇质押贷款,基于GEP核算的生态贷等信贷新产品,也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并购、绿色银团、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保险等业务,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此外,张青松认为,还可以探索更多的金融支持模式。金融产品价值实现的项目,很多都存在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公益属性强等特点,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市场之手的作用,强化与政府的合作,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运作。(向家莹)
来源: 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