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

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省会济南。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2)

济南:因城在古济水之南故名济南。

历城区: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而得名。

历下区:春秋战国属齐国,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

商河:“商河”这个名字来源于西汉时期的历史名人——许商。当时黄河下游经常出现水患,受其害,当地百姓民不聊生。许商来此治水,历时13载,凿河疏导,引河水入海,从此百姓过上了太平生活。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许商,就将这条引水入海的河叫商河,从此,县随河名,一直叫到今天。

槐荫区:解放后,此处有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济阳县: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长清区:长清因境内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

章丘市:由于境内有座章丘山(现女郎山)而以山命名。

平阴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

天桥区:1955年9月8日定名为天桥区,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市中区: 辖区原为古历城属地,1955年9月起称济南市市中区。因地处济南市市区中南部而得名。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3)

青岛:最早以地名见诸文献是在明代。明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在《地方事宜议》中称:“本县东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即青岛)、曰福(即大福岛)......”当时青岛、大福岛等均属即墨县辖。这里“岛之可人居者”,不是指前海中无人居住的“小青岛”,而是指陆地村镇的称谓,一直沿用到清代。1897年德占青岛后,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因范围包括胶州湾一带,整个租借地称“胶澳”。民间俗称“大青府”。1899年,德皇令租借地的市区称为青岛。1929年全区域称青岛市。

市南区:位于青岛市市区南端,故名市南区。

市北区: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崂山区:1988年改设崂山区,因境内崂山而得名。

黄岛区: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黄岛划归青岛市,为黄岛区。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李沧区:1994年,青岛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崂山区政府所在地)合并后设置。

城阳区:1994年5月设城阳区,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即墨市:这个名字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或许更早)即墨这地方有一墨水河,而“即”

的古义是边的意思,也就是说即墨这地名就是墨水河边的意思。

胶州市:1987年撤县设立胶州市,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

胶南市:胶南历史上多分属胶州、诸城,1946年成立胶南县,因地处胶县南部而得名。

平度市:据《重修平度县志·叙》载,“平度”汉旧县名也。《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顾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明始称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县,1989年10月撤县设市。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4)

威海: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文登:文登之名源于文登山。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而名。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置文登县。1988年撤县设市。

荣成: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设县。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1988年撤县设荣成市。

乳山:大乳山四面环海,一面接陆。主峰呈圆锥形,山势突兀,山巅陡峭圆润,形似一丰满的乳房,这也便是乳山市名字的由来。

环翠区:环翠区因境内明代古迹环翠楼而得名。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5)

淄博:就是淄川博山的合称,因为最早的淄博市就这两个区

淄川区: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1956年称淄川区。

张店区:张店城区,古称黄桑店。因地处交通要冲,过往商旅多在此栖身。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门庭大,客房多,生意兴隆,遐迩闻名。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至元代,称之为张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张店区。

临淄: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周村: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曾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1955年4月设周村区。

桓台: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县。1914年易名耏水县,旋改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

高青县: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

沂源县:沂源县因境内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博山:区名由来:其一,博山全境皆山,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6)

枣庄:因多枣树而得名。

薛城:薛城夏商时期称薛国,春秋战国时期,田文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得名薛城。

台儿庄: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1962年6月建区,始称台儿庄区。

山亭区:因区政府驻地位于山城街道办事处的双山北麓而得名。

滕州: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7)

日照: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1989年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设区带县。

五莲县:1947年建五莲县,因境内五莲山而得名。

东港区:日照市东港区地处山东半岛南翼,是我国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区域设立县级东港区。以李鹏总理题词“黄河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岚山区:因境内有岚山而得名。

五莲县:因境内秀丽的五莲山而得名。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8)

烟台:烟台之名源于"兵事"。1398年,为防御倭寇,加强海防,在沿海设置了烽火台,遇警昼则生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以资戒备,后将这种火台称为烟台。烟台市因市区内烟台山而得名。1983年11月,由烟台地区改建为地级烟台市。

长岛:长岛县以长山岛而名。长山岛以长山而名。

蓬莱:地名蓬莱来源于仙山蓬莱,追根溯源应寻求到汉武帝,他在方士们的诱导下来到远离中原的东夷之地寻求海上神山,结果一直没能如愿,便在海边筑起一座小城,命名蓬莱,聊以自慰,从此便有了蓬莱这一地名。

栖霞:栖霞因以“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而得名。

海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县城建于今凤城。因县地处黄海之北,故名“海阳”。

招远:金天会九年(1131年),因金代战乱,民众多流亡,为招集流亡者,使其回乡安心农耕,遂取名“招远县”。

莱阳:莱阳市因地处莱山(今旌旗山)之阳,故称莱阳。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阳为莱阳。1987年4月改名莱阳市。

芝罘:因芝罘岛而得名,芝”即灵芝。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罘”即屏障。芝罘岛横卧在黄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身后的沃土。也就是说这个岛有“灵芝”一样的形状,有“罘”一样的作用,因此称之为“芝罘岛”。

福山: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金天会九年(1131年)置县,故名。

莱山:相传800多年前,在今莱山大地上,一夜间来了一座小山(今烟台莱山机场内马鞍山),当时取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遂演变为莱山,由此得名建镇建区。

牟平:“牟平”以在“牟山之阳,其地坦夷”得名。而此含义应为汉时县治设于现福山境之东牟县,今之牟平一度归属其内。直到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析文登县于东牟故城(即今牟平城),置牟平县。由此说明,今牟平名当为时现福山区牟平迁此之沿袭。

龙口:1986年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原黄县有龙口镇,龙口镇有龙口港,因而得名。

莱州:莱州市因古莱州府驻地而得名,旧称掖县。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9)

济宁:秦置任城县;因地濒济水,五代时又设济州,初治巨野;但金时巨野一带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势高亢,遂迁之。元时则取安宁意,更名为济宁府,后升为济宁路。明代,济宁路降为州。清初,改为直隶州。民国初年,改为济宁县。1946年设济宁市。1953年设济宁专区,1976年专区改称地区。1983年10月撤销济宁地区设省辖地级市。

任城区: 1993年12月设任城区,因境内自秦至明代先后设置任城县、任城国而得名。

曲阜市: 曲阜之名在《礼记》一书中就已出现,因"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周为鲁国都。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更名为曲阜。1986年设立县级曲阜市。

兖州市:充州之名由来已久,《禹贡》记载:"河惟兖州"。言此州东南据济水,西北据河。禹时分天下为九州,兖州即为九州之一,相传以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的"水"而得名。""与"兖"字同音、通用,故名。1992年建市。

邹城市:公元前221年设驺县,唐初改驺县为邹县,1992年10月改名邹城市。

汶上县:1208年始称汶上县,取汶水在上之意而得名。

泗水县: 秦置卞县,南朝宋初,卞县废,466年复置。591年更名为泗水县,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得名。

微山县 :1953年8月,建立微山县,因境内微山湖而得名。

鱼台县: 秦置方与县,唐宝应元年(762年)改为鱼台县,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

金乡县: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金乡县,因境内金山而得名。

嘉祥县 :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县地置县。因春秋鲁哀公时西狩获麟的故事发生在境内,取其祥瑞之意而得名。

梁山县 :梁山县始建于1949年8月,因境内梁山而得名。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0)

临沂:以临近沂河而得名。

蒙阴:西汉初设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

郯城:郯城,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

临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县,因辖区地跨沭河,故以濒临沭河而得名。

莒南:1941年1月,析原莒县南部地域成县,故名莒南县。

沂水: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因沂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沂南:因在沂水县之南而得名。1939年置南沂蒙县,1940年改称沂南县。

河东:1994年12月设立县级行政区,隶属临沂市。因位于沂河东岸故称河东区。

罗庄:1994年设立罗庄区,以区政府驻地村得名。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罗姓人在此定居成村 ,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为罗泉庄,后更为罗家庄,今简称罗庄。

兰山:因现境域历史上属兰山县而得名。1994年县级临沂市撤消设兰山区。

平邑:传说是春秋时期季平(平)子的封地(邑),故名平邑。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兰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春申君以荀子为两任兰陵令。汉、三国曹魏属东海郡。西晋初沿袭旧制,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晋惠帝置兰陵郡;十六国时期,再设兰陵郡;北齐设兰陵郡。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 今兰陵县,隶属临沂市。

费县:据《费县志·城池》载:“县城在古祊城,元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筑,后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复治此城.因从费国故城(今址西北25华里)迁至此处,故名费城.”费县历史悠久,史称古邱.颜师古曰:“音秘”《通锐》胡注: “费字有两姓,一、音蜚,赢姓,出于伯益之后;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按:春秋之初,已有费伯,不必皆出季友也,今山东称费县皆读蜚音,非是.”上古时,属少属地,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称费邑.战国初期,季孙氏不甘在鲁国称臣,遂据自为国,称为费国.西汉初年,始置费县,因费邑得名。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1)

潍坊:因潍县与坊子区而得名。1948年潍县城区与坊子矿区于今市区置潍坊特别市,取各首字命名。潍坊之名首见。

寒亭区:寒亭区的前身是潍县,潍县因潍河而得名。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后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区。

寿光:寿光来历跟云门山上的寿字有关,它刻于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当时正值衡王(当时住在青州,现在青州市有衡王府遗址)生日,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为巴结上司,请来了全国最有名的石匠,在衡王府南的云门山顶的大岩石上刻了一个高7.5米宽3.5米的巨大寿字。工程完工那天,衡王来观看大寿字,发觉整个寿字都涂成了鲜艳的红色,惟独下边“寸”字的一点没有颜色。衡王不解,周全解释说,这要由衡王您亲自“点睛”。当衡王拿笔把这一点涂红后,这个巨大的寿字突然大放光芒,将整个青州城以及北边的土地都照亮了。衡王大悦,并命名青州以北的地方叫“寿光”。又有人说寿光因闾邱长老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西汉(前148年)置县。

潍城区: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潍坊市组建为地级省辖市后,设立潍城区。

临朐:西汉始设临朐县,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得名。

奎文: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潍城区以境内白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区,白浪河以东因建有“奎文阁”,故名奎文区。

坊子区:唐代潍县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凿井一眼旁筑一方土堆为标志,清末,土堆旁开一客店取名“坊子店”,坊子因此而得名。

青州:青州之名起源较早。据《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昌乐:昌乐县古称营丘。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以“都昌”、“长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昌乐县,寓昌盛安乐之意。

诸城:说法一:境内有诸多古时县城,故名。说法二:境内有诸冯村(舜的出生地),诸城由此得名。诸葛亮先祖姓葛,居于诸城,后迁莒县为使后辈不忘故地,故在姓前加以诸字,这便是“诸葛”一姓的由来。这里因出土了世界最大的鸭嘴恐龙化石,又被称为“龙城”。

高密: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谓高”,故有高密之名。

安丘:因安丘侯国而得名。安丘春秋时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在山水环抱之中,故称渠丘。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户,国名“安丘”。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县。

昌邑:古称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为齐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称昌邑,为县治所。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2)

滨州:元朝实行三县联合称作一个州,这样就沾化,蒲城,渤海,三县合称滨州,因为三县都靠海所以取“滨”命名。

滨城区: 2000年6月10日设立滨州市滨城区,因辖区为滨州市城区所以命名滨城区。

沾化县: 1042年置招安县。1195年更名为沾化县,县名取义于汉代龚遂治渤海"海滨之民"复沾圣化。

博兴县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献祖李国昌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

邹平县: 西汉以前,夏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立邹侯国。公元前201年置邹平县。

惠民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为武定府,置惠民县为附郭,因有明代开凿的排水渠惠民沟而得名。

阳信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阳信县,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

无棣县 :春秋设无棣邑,因北界"无棣水"而得名。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袭称无棣县。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3)

泰安: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之名由此始。

岱岳区:岱岳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时亦称岱岳。

宁阳: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宁山之南置县,故名宁阳。

新泰:三国鼎立,新泰在魏境。魏沿置东平阳县,仍属兖州泰山郡。晋朝代魏后,羊祜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表改平阳为新泰县,属泰山郡。自此开始出现新泰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肥城:肥城历史悠久,也是革命老区。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

东平:古称东原。《尚书·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泰山区: 1985年5月设泰山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4)

东营:秦始皇东征胶东半岛时,曾在现在的东营驻扎修整,东大营所在地为现在的东营村,西大营所在地为现在的西营村。后胜利油田在此地会战并建市,用了东营村的名字,起名为东营市。

河口区:河口区因地处黄河入海口而得名。

广饶县:得名于“海滨广斥,饶有鱼盐”。

利津县:因境内有“永利”“东津”两地得名。

东营区: 1984年,市辖东营区、牛庄区建立。1987年两区合并为东营区。因系东营市政府驻地,故名。

垦利县 :此地原有垦区和利津洼两个名称,取其首字而得名。1941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建置之始。1943年4月,垦区正式称垦利县。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5)

德州:据《长河籍考》载:汉代黄河故道流经德州及陵县称之谓“德水”,故称此一带为“安德”,以取“德水安澜”之意。隋开皇三年改“安德”为“德州”,因此得名。

德城区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于今城区,始名德州。民国元年改称德县。1946年6月德县解放后,置德州市。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县级德州市更名为德州市德城区。

乐陵市: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乐陵县。大阜曰陵,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1988年9月1日,撤县设市。

禹城市: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县为禹城县。1933年10月18日,撤销禹城县设立禹城市。

陵县: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今陵县城置安德县。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设定安公国,治所安德(今陵县县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县为州,称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陵县。洪武七年(1374年),将陵县、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所在陵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安德县,称陵县,今陵县之名称始于此。

宁津县 :公元1128年,因临鬲津河而得名的临津城毁于大水,迁至现址,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县。

庆云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庆云县。城东有一卧龙岗。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云雾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

临邑县: 秦时置漯阴县。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称临邑县。

齐河县: 金天会八年(1130年)撤齐河镇设县,始称齐河县。另,齐河县,因城临济水,济水又名齐水故名。

平原县: 平原县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得名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县。

夏津县 :夏津县原称县(汉置),隋大业间改县置夏津县。以华夏民族及地处古黄河大渡口而得名。

武城县: 战国时属赵地,因地处赵国东部边塞,四无山阜,为防御强齐入侵,岁饬武备,修筑城防以屯兵,是谓武备之城。西汉初年,设东武城县。西晋太康年间,改称武城县 。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6)

莱芜:莱芜名称由来诸说:落石说。旧时传说,今莱芜城附近,从空中落下一块石头,莫测来源,按道家观点谓此石来自于“无”,为此县名莱芜。莱民播流此谷说。公元前567年(甲午,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十二月,齐侯灭莱(注:齐侯灭莱,迁莱于郳)。《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山名取目说。《水经注·淄水》:“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莱、牟音转说。王献唐在《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莱芜,故曰莱芜。

莱城区 :莱城区是1992年11月因县级莱芜市升为地级市而设立的县级区。2019年合入济南

钢城区 :1992年11月,莱芜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设立钢城区。因为境内有省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莱钢,故名。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7)

聊城: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东昌府区 :1998年3月设东昌府区,因明代称东昌府,境内有东昌湖故名。

临清市:卫河古称清河,临清因傍清河而得名。西汉初始置清渊县,330年改清渊县置临清县。1958年建县级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3年撤县复市。

高唐县:高唐因地处沼泽之丘而得名。汉朝置县,元、明、清升县为州,1912年复改县。

茌平县 :秦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

东阿县 :因济、二水沿今东平湖两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称"阿"。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战国改称阿,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汉置县相沿至今。

阳谷县: 隋朝设县时取东阿、阳谷县界"阳谷亭"为名。

莘县: 春秋为卫国莘邑,秦置阳平县,606年称莘县。

冠县: 因春秋时曾在此设冠氏邑而得名。隋(586年)置冠氏县,1269年升州改称冠州,1370年降州为县,定名冠县。

山东各市名称一览表(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18)

菏泽: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菏泽市东南15公里处。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

单县:单县古称单父,由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地而得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单父县,其地直属单州。次年7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成武县:“成武”一名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

郓城:春秋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鲁在此驻军并筑城名郓,郓城自此而得名。

东明县:东明县建置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称“东昏”,公元九年反其义改为“东明”。

曹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治因水患迁置楚丘县盘石镇,撤楚丘县入曹州,洪武四年(1371年)降曹州为县,始有曹县,明正统十年(1445年)十二月,划黄河以北的十八都复置曹州,曹县应更名而未更,沿用至今。

牡丹区:2000年,设立菏泽市牡丹区,以原县级菏泽市的行政区域为牡丹区的行政区域,因境内“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

定陶:定陶之名缘于陶丘。《说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济阴”,这里有丘双层,像陶灶,故名。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出海至齐,辗转至陶,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巨野: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

鄄城: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战国时期属齐国甄邑(甄,音juan,“鄄”的异体字)。秦时改鄄邑为甄城。 西汉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鄄城而得名(城址在今旧城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