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黑谷生产发展的思考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以东,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黑谷种植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洋县黑米、洋县红米属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产品,先后开发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黑米酒、五彩米、黑米粥、黑米糊、黑米茶、黑米糖果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好,产品远销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被县政府确定为农户增效、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总产1.2万吨,产值1800万元。以洋县黑米生产为主的优质米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制约因素不断出现,限制和影响了洋县黑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关键技术简结如下:

陕北横山农业发展前景(洋县黑谷生产发展的思考)(1)

1 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1.1 加工企业多、品牌杂、规模小,市场综合竞争力低。全县除黑米酒厂外,有从事黑米加工的企业6户,各自都有品牌和销售体系,相互竞争,缺乏大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理念,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1.2 种植规模小、农户效益低下,产品供给能力有限。2018年在政府实行奖励种植措施的推动下,全县黑谷种植面积仅3万余亩,占水稻种植面积17%,且保护收购价为4元/千克,亩产值1600元以上,比优质米亩增收300元左右,相对效益不明显,且产量不稳定。市场需求大时,产品供给难以保证,往往出现客商要货时而供给不足现象。

1.3 规模化经营面积小,全程机械化程度低。以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种植面积2018年仅有7500亩,落实订单生产1.5万亩,还有1.5万亩属村、组农户分散种植。机插机收和主推技术难以落实到位,节本增效难度加大。

1.4 品种单一,种子质量不高。由于黑谷属常规稻,多年种植会出现种性退化。大田种植的“洋黑三号”、“双亚黑”品种田间出现高矮不一样,导致产量高低差别大和成熟期不一致,且缺乏优质高产适宜轻简化栽培作业品种。

1.5 配套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各镇村和不同种植区域农户对黑谷种植技术掌握程度有差异,造成发展不平衡,产量差别较大。平川病害轻像汉江以南的农新村、程河村部分田块今年生长前期稻瘟病发生严重,高产田块亩产达500千克,而低产田块300~350千克。

2 对策

2.1 组建黑谷企业联合体,整合“朱鹮”品牌。由政府牵头,以秦洋酒业为龙头,将县内黑米加工企业组建为“黑谷产业联合体”。统一制订产业生产标准,并借助洋县东方宝石“朱鹮”统一品牌为“朱鹮”,增强影响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2.2 采取“互联网 企业 经营主体 基地 农户”的模式实现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提质增效和线上,线下电商销售服务。

2.3 加大扶持力度,扩规模、增效益。政府进一步完善种植、加工、销售奖励扶持资金投入,并继续落实保护价收购政策,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充分调动农户、企业、电商生产工作者积极性,保证黑谷产业稳步发展。

2.4 农技部门重点抓好黑谷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确保农户用种质量。

2.5 加快黑谷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步伐,力争机插机收面积达60%以上,实现节本增效目标。

2.6 进一步完善适宜平川、丘陵不同种植区域的栽培技术,减灾、保产、增产,切实保障农户增产、增效。

3 关键技术

3.1 选购名优品种:选择抗性强、米质优、商品性好的“洋黑三号”等品种。

3.2 适地种植:选择海拔700米以下的平川及浅山丘陵光照充足的地块种植。

3.3 壮秧培育:(1)整地做畦:做畦前施足氮、磷、钾、锌配方底肥。畦宽1.5米,畦沟深25厘米,达到沟直畦平。机插秧田备好营养土。(2)提早浸种:4月上旬浸种,选用清水浸泡12小时后,再用药剂浸种2~3天,然后把稻种用清水反复洗,把残留药液冲洗干净。(3)催芽:一般采用30~35℃高温破胸,种子破胸露白以后,温度控制在25~28℃。要适当控制根的生长,促进芽的生长,使根芽伸长平衡。机插秧4月下旬催芽育秧。(4)秧母田管理:秧田灌水三叶期前采用湿润灌溉,三叶期后灌浅水层。三叶一心时施追肥。移栽前2天,一定要结合叶面喷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3.4 配方施肥:在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下,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基础上施碳铵40千克、磷肥30千克、硫酸钾8千克、硫酸锌1千克,插秧5~7天后结合除草追施尿素10千克。

3.5 突出早插密植:黑谷做到“靠插不靠发”。6月5号前移栽结束,亩插1.3~1.5万穴,亩基本苗达12万苗左右;机插秧田亩插1.5~1.7万穴。

3.6 田管:坚持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浅湿分蘖;够苗晒田;浅湿灌浆;湿润壮粒的管理技术。

3.7 抓好主要病虫害防控:根剧田间病、虫情抓好稻瘟病、纹枯病、水稻二、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 防治。

陕北横山农业发展前景(洋县黑谷生产发展的思考)(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