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试诞生以来,作弊便与考试共生。科举考试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考试,向来是作弊的“重灾区”,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令人瞠目结舌,一起见识一下宋朝科举考试常见的作弊手段。

宋代科举考试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闲话科举机巧百出)(1)

古代科举作弊用的小册子

挟书——夹带资料小抄

挟书是最原始、最直接的作弊手段之一。

最初的挟书是公然夹带各种经史书籍,答题时翻阅摘抄,这种手段想必很多学生都亲身尝试过。

唐朝五代时期,虽有挟书之禁,但没有成为定制,加之请托、贿赂之风盛行,禁令执行不严,甚至形同虚设。宋太宗赵光义大开科举之门,增加取士人数,同时,为保证录取考生质量,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正式下诏禁止挟书,规定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禁令虽严,但挟书现象仍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手段更加高明。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欧知贡举阳修在上书指出:

“近年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

说明考生已经不再挟带原书,而是改为挟带更容易隐藏的资料小抄。

宋徽宗政和二年,又有大臣上书指出:

“蝇头细字,缀成小册,引试既毕,遗编蠹简,几至堆积”

意思是说每次科举考试过后,工作人员收拾考场,就会发现考生丢弃在考场的各种资料小抄,扫起来都能堆成堆,可见当时夹带资料小抄现象之严重。

宋代科举考试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闲话科举机巧百出)(2)

夹带在鞋底的资料小抄

传义——传递口信纸条

与挟书相比,传义是一项更为隐蔽的作弊手段。

传义即传递消息,可以口口相传,也可以传递文字,而以传递文字为主,跟现在的学生考试时“交头接耳”、“传纸条”等手段如出一辙。

宋朝科举考试,最初的座次间隔比较近,方便考生之间交头接耳,或者传递纸条,后来实行“间隔就坐,稀次设席”,意思是考生之间隔开一个位次就坐,拉开彼此间的距离,同时加强巡考监督,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传义的作弊手段。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传义的作弊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理宗嘉定年间,有官员上书指出“机巧百出”的传义手法:

有的“以线从地引入”,用一条细线拴住纸条,从地上悄悄传递,避开监考官眼目;

有的“饮食公然传入”,把纸条藏在饭菜中,从考场外传入;

有的“弹圆随水注入”,把纸条塞在弹丸中,藏在饮水里带入……令人眼界大开。

宋代科举考试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闲话科举机巧百出)(3)

科举考试图

代笔——隐藏不出的枪手

请枪手代笔,亦称“枪替”,是当今学界最常见的作弊手段,也是宋朝科举考试危害最大的作弊方式。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曾下诏禁止科场舞弊,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作弊手段,所谓“假手成文”就是找他人代笔作文,假冒为自己的文章应试。

科举考试内容涉及经史、诗赋、文章,对应举者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要求很高,绝非一般学子能中举,一些应举者或天赋有限,或不努力上进,为求中举,便找其他士人代笔撰写诗赋文章,称为“代笔”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二月,礼部上奏陈述科场种种作弊方式,直接点明了“代笔”的具体操作手法:

“有势力之家,多输贿赂,计嘱应试人换卷代笔起草并书真卷,或冒名就试,或假手程文,自外传入,就纳卷处誊写”。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又有官员上奏指出“代笔”的种种操作:

“至有门外假手,递稿入院;或内外通同,交卷历子先上姓名,旋将成卷子传入填纳;或封弥之初,私置别本,记其名号,计嘱吏人涂改,以图必取。”


宋代科举考试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闲话科举机巧百出)(4)

写满蝇头小子的“作弊服”

由此可见,宋朝科举考试“代笔”的主要手段有:

1、直接找“枪手”代替本人入场考试;

2、“枪手”在场外作答,将试卷传入场内誊抄;

3、不交本人答卷,将“枪手”答卷传入上交;

4、本人交卷后,试卷密封时以“枪手”答卷替代。

凡此种种,都需要提前得知试题,这就需要金钱开道。

宋朝科举考试的试卷分正卷、备卷两种,正卷是考场上发放给考生答题的试卷,另外还多印制一些试卷备用,称之为“备卷”,但备卷一般不会被使用,保管不够严格,便有给了作弊者可乘之机,官宦权贵可以贿赂保管备卷的官员购买备卷,提前得知试卷内容,然后找“枪手”代为答卷。

宋代科举考试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闲话科举机巧百出)(5)

这样看来,现代考生惯用的小抄、传纸条、枪手替考等作弊手段,都是老祖宗们用了上千年的“老伎俩”,只不过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作弊手段更加先进而已。

参考资料:《宋会要辑稿》、《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欧阳修全集》、《梦梁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