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特法妮布莱克孩子(丝特法妮布莱克)(1)

丝特法妮·布莱克

(Stéphanie Blake),法国童书作家、画家。1968年出生于美国,现居法国巴黎。

丝特法妮布莱克孩子(丝特法妮布莱克)(2)

丝特法妮布莱克孩子(丝特法妮布莱克)(3)

《超人兔系列》

作者:(法)丝特法妮·布莱克

译者:武娟

版本:蒲蒲兰绘本馆|21世纪出版社

2018年6月

丝特法妮布莱克孩子(丝特法妮布莱克)(4)

看图画书,最常感受到的情绪是温柔、美好。可“超人兔”系列里的小兔子西蒙却不是这个画风,他喜欢大喊大叫,比如不停地说“我是超人兔!”;或者从某一天开始,不管和他讲什么,他一开口就是“臭??”;还总是乱喊“狼来了”把爸爸妈妈吓跑,好让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一个小孩,大概很容易让大人头痛吧?

是法国绘本作家丝特法妮·布莱克赋予了这个小兔子神奇的魔力。前不久在北京,在有几十个小孩子和家长参加的《超人兔》作者见面会上,每当丝特法妮开始讲起小兔子西蒙的故事,孩子们就会从叽叽喳喳渐渐安静,等讲到每个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尾,整个现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哈哈大笑起来。——当然,总是小孩子笑得更尽兴。

好笑的是什么?是当西蒙看似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比如刚答应不再乱喊“狼来了”,却在第二天又戴着狼面具从柜子里“嗷呜”跑了出来。大概连小孩子都会感到:书上一般不是这么讲的呀!但丝特法妮·布莱克就这样讲了。她说,比起教育意义,她更在乎的是小孩子情绪的表达。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妍

展现真实的孩子形象

从2002年的《臭巴巴》开始,丝特法妮·布莱克的“超人兔”系列绘本一共画了20本,中文版今年也已经出到了第10本。虽然创作的时间跨度很长,但书的风格和设计保持了高度一致:艳丽鲜明的色彩、简洁的构图,还有内容简短、字体超大的文字。丝特法妮说,她开始时画了很多很多草稿,想是不是要给孩子创作一本非常精美的书,但最后还是觉得要“把最真实、俭朴的东西传递给小朋友”。

所有书名也都简短有力,在封面上,它们被呈现为小兔子大喊出的一句话,比如“我不要去看牙!”、“狼来了!”、“我比你大!”、“我不要尿盆!”……带过小孩或者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的大人都会知道,从2岁左右开始,小孩子会有一个叛逆期,经常对大人的要求说“不”,而这其实是他们自主意识的萌生。“超人兔”里的小兔子西蒙,就正对应着一个这样的有着叛逆之心的小男孩。

《我要吃面!》里,西蒙在这一天拒绝吃意大利面以外的任何东西,即便被妈妈惩罚到屋子里面去,他也要先小声、再大声、直到使出全身的力气大喊:“我就要吃意大利面!”可他对意大利面的爱会保持下去吗?并不。听说有巧克力蛋糕,他就馋了,乖乖地出去听妈妈的话先喝了汤。而等到第二天,爸爸喊他来吃惦记了一天的意大利面,他却说:“我要吃鸡腿!”故事就在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中结束了。

丝特法妮说,她画这个故事并不是要劝说小朋友们吃蔬菜,在她看来,“爱吃就吃,不吃拉倒”。她只是想把一个真实的孩子形象展现给大家,只是要把小孩子那种高声尖叫着“就是要”的情绪表达出来,让小朋友们看到之后会心一笑。在同系列的《狼来了!》《臭巴巴》里,结尾也有几分相似,问题看似解决之后,却并没有得到解决,西蒙还是那个西蒙,反复地挑战着大人的要求和期待。

也有几本看起来对被孩子搞到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很“有帮助”。比如《我不要去幼儿园》,即将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小兔子一直在说“我不要,我不要”,但真到了幼儿园之后,他玩得很开心,以至于妈妈来接他回家时,他不想回了。还有《我不要去看牙》里,怕疼的西蒙最终发现,“其实补牙一点也不疼。”

有很多父母为此感谢丝特法妮,说她的故事帮他们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但丝特法妮说,她听了之后心里想的却是,“帮到你们当然很好,但我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我不是要出一本有教育性质的书”。她仍然只是把孩子真实的情绪放在里面,幼儿园很好玩,或者西蒙勇敢地帮助了弟弟,是他自己真的这样想,自愿地想去做,并不因为这样做才是正确的。

大人和小孩的情绪是共通的

丝特法妮不是一个专业出身的插画家,她上学时主修的专业是——中文,画画完全是自学。说起创作的过程,她讲的最多的词是“情绪”。

她每次创作都要在自己情绪最饱满的时候,不管开心还是不开心。比如“超人兔”系列出版最早影响也最大的《臭巴巴》,就来自她那段时间压抑的情绪。当时她已经画了十本书,没一本卖得好,出版商和她说,如果下一本还不顺利,只能结束合作,而她的私人生活也在那段时间遭遇危机。丝特法妮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图画书的情节爆发了出来,内化了强大情绪能量的小兔子西蒙,就这样成就了她第一本畅销的书。

“吸取”生活中其他人的情绪也很有用。她讲,一次在火车上,她邻座有一个特别吵闹的小女孩,她发现,每次火车进了隧道,小女孩都要喊“太可怕了”,等一出来,她又马上说“还好嘛”。刚好火车不断在隧道之间进进出出,小女孩就这样反复念叨了一路。开始丝特法妮被烦透了,但后来突然醒悟:这不就是孩子一边恐惧,一边自我调整、玩耍的一个节奏吗?她为这段情绪节奏另外找了一个故事“外壳”——第二天就要上学了。于是它就变成了《我不要去幼儿园》,西蒙在对上学的恐惧中失了眠,不断开关床头灯来告诉自己“我害怕”“我不害怕”……因为一直在等情绪的积累和触发,丝特法妮每年最多只画两本西蒙的故事。

不同场景之下的情绪是共通的吗?大人和小孩的情绪是共通的吗?在丝特法妮看来,很可能是的。她说,书中的“爱、恨、发怒、忧愁,全是我自己的真实情绪的表现”,而孩子们的成长同样离不开这些情绪。小兔子西蒙的故事每一个都很简单,甚至称不上完整,但都有饱满的情绪表达和感染力,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对话丝特法妮

不想把我的故事变成道德教育

新京报:小兔子西蒙的性格来自哪里?和你本人有怎样的关系?

丝特法妮:我的性格从小到大,就有一种爱耍戏、叛逆的特质,我也受到《长袜子皮皮》很大的影响,但是你不能完全说西蒙就是我,虽然他有很大比例的我自己性格的显现。西蒙是有一点叛逆的,可是他又很惧怕一些事情,有一种反复性,这可能是童年时期普遍隐藏着的情绪,只是我们长大之后就有点忘却了,当我在创作时,或者当读者在看这些书的时候,可能又会慢慢地回忆起来。

新京报:你的书很敏锐地把握到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艰难时刻,比如要训练用尿盆代替纸尿裤,第一次去幼儿园,要去看牙,等等。你是想通过绘本的方式帮孩子来更好地面对这些问题吗?

丝特法妮:我不想把我的故事变成一种道德教育,比如教他上学很重要,应该怎么去上学。在我心里,我甚至觉得上不上学没关系,只是我不能这样跟大家讲。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必须去做的事情,你要学会上厕所,你一定要去上学,并没有其他的出路,对吧?但是我的书想提供的是,孩子看过之后会笑,笑了之后他能体会到,虽然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但是它也有很滑稽的地方。这样至少能缓解他的情绪。

新京报:这一系列故事已经被改编成了动画片,同样受到欢迎。你自己参与了动画片的制作,对你来说,做动画片和绘本有什么不同?动画片会一直做下去吗?

丝特法妮:和绘本相比,动画片是一个团体的工作,已经不完全是我的作品了,故事或多或少有润色过。但总体来讲我是很满意的,它呈现出来的还是很完整的一个西蒙。

动画片我们按计划要做三季,每季52集,现在已经完成了两季。开始时我觉得非常美妙,可以做动画片了,而且意味着我可以有其他的收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现在我觉得,目前的计划完成之后应该暂时停下来,因为我慢慢发现,自己的工作重心在向动画片倾斜。我还是想慢慢地再恢复写书的状态,这对我来说还是最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