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浦紫苑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写作才能与叙事风格都独树一帜。小说叙事风格幽默跳脱,文风自然清新,她特别擅长写平凡的小人物,把日常生活中“低温”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效果。这些在她的小说《我说的他》,《多田便利屋》和《假如岁月足够长》中均有所体现。

而《假如岁月足够长》这篇小说,则讲述了墨田区Y镇住的两个年龄相同但性格不同的老人堀源二郎和有田国政,他们加起来的年龄是146岁。源二郎自由潇洒,有田国政一本正经,但并不妨碍他们从小玩到大,也成了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甚至高于家庭。因家庭的离散和隔阂,他们都各自独立的生活,从而在生活中滋生了很多情绪,我将从心理上、生活状态和人性上解析空巢老人生活的悲观离合。

01 政与源的心理状态

小说从源二郎与有田国政共同参加了朋友蜜姐的葬礼开始,虽然两人都有怀着悲伤和意外,但依然表面上波澜不惊的聊天。

源二郎剃了光头,顶着锃光瓦亮的脑袋,然后把耳朵上方仅存的头发染成了鲜红色。

有田国政则劈头盖脸的去质问:“你小子以为自己多大了?”

源二郎只是心平气和的说:“没想到蜜姐死了,我也不能重新再染,总折腾对发根不好。”

“那就给我剃了。”

“就算你头发全白了,也不用管这么宽吧。”


空巢老人更需要什么(空巢老人该如何过好生活)(1)

这是两个人出席共同好友蜜姐葬礼时的对话。看似有点俏皮的对话中其实折射出两方面信息:一方面是源二郎和有田国政对蜜姐的死很吃惊,也很悲伤。只不过两个人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所以即便内心汹涌波澜,也还是表面平静。这也葬礼后两个说“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和从小死亡就在身边,恐惧也有增无减得到验证。因为老人已经看透了生死离别;另一方面是两个的友谊足够坚贞,不然也不会那么肆无忌惮的去评价和要求对方。正是因为他们把对方都当做最依靠,所以才会直言不讳的去讲对方。

源二郎对陷入无边沉思的有田国政讲:“她走的很安详,但是我们很快会见面的。”

而有田国政什么也没说,只是心想:也是,很快会见面的。然而两人沿着运河的小路慢慢走,留下两位老人继续平淡的生活。

看似很平实的描写,却恰恰是作者三浦紫苑的高明之处,从源二郎和有田国政的对话中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两个深厚的友谊,又让我们在无形中感受到了压抑和悲伤的空巢老人的情绪,他们明明很悲伤,却变现的不以为然。明明无处安放,却又不得不去强打精神承受和接受生活中诸多的变故和悲伤。

02 独居的家庭生活

追溯源二郎和有田国政的经历,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家庭生活都不是很圆满。源二郎在空袭中变成了孤儿,后来遇到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花枝结为夫妻,然而却中年丧偶,也没有孩子。所以从现实中早就接受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悲伤和离别。

空巢老人更需要什么(空巢老人该如何过好生活)(2)

而有田国政则有妻子、两个女儿与外孙、外孙女,但是因为与妻子以及女儿关系不是太好,妻子就长期居住在女儿家里,只留有田国政一人过着独居的生活。

这本书表面上看是两个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婚姻家庭的不幸福,而实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模样,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吊儿郎当的源二郎,似乎也曾有过漂亮温柔的妻子,也曾让他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与温情,然而妻子的意外离世总却让人无可奈何,更没有办法去抗衡。这就是源二郎为何多次自嘲:是我太没用了!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实际生活中的际遇:我们无从得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无论是亲人的分离,还是生活的磨难,在生老病死面前,人类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有产生了没用的错觉。

空巢老人更需要什么(空巢老人该如何过好生活)(3)

老年夫妻的家庭生活。有田国政规规矩矩的按部就班生活,和门当户对的相亲对象凑合着过。虽然过着看似像中产阶级一样体面地生活,却在忙于事业时忽略了与妻子与女儿的感情,以至于到最后年老时,女儿和妻子相继离他远去。这也像极了很多夫妻的生活,沟通交流的忽略,感情细节的缺失。男人以为挣钱养家糊口就是万能保险,然而感情却在日渐消磨之中消失殆尽,只剩下了不可挽回的感情。

独居生活的如人饮水。这点我们可以从有田国政独自回家进门后,对着空旷的房子说:我回来了!然而却并无回答。独居的生活总是过得很慢,以至于让有田国政夜晚去了两次厕所后不耐烦的想:怎么还没到早上。这句话让人感到很是心酸,即便是到了新的一天,那种慢慢死去的感觉却像岁月流逝一样真实而痛心。

从《假如岁月足够长》中我们看到两个性格迥异,却在家庭关系中“失独”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调侃打气,过着既让人怜惜又充满着积极的生活。

03人性的美好

《假如岁月足够长》中的两个主人公,看似吊儿郎当的源二郎却有着人性闪光的一面,面对生活的磨难,他非常的乐观向上。这可以从他对于细工簪花手稿的用心程度可以看出:

像瀑布一样落下的纤细藤花、像烟花一样层层重叠绽放的菊花、在月亮上蹦蹦跳跳的兔子、青翠欲滴的松树新芽、还有红鲷。每种图案都华丽美艳。

而这精致的构图的确是一年到头随随便便穿个浴袍的源二郎画出来的,也只有做细工簪花时平时嘻嘻哈哈的他会出现认真沉默的状态。

空巢老人更需要什么(空巢老人该如何过好生活)(4)

从这里看出:源二郎虽然表面上看比较惨,无父无母,妻子早逝,只剩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然而他却把本来苦难的生活过出了滋味:有趣、努力、认真、积极。

而有妻子和两个女儿以及孙女的有田国政却唉声叹息,只剩下了靠读书来维持退休后的生活。可是书读多了也会内心不平静,甚至他还愤愤不平:拼命工作忽略家庭不也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吗?却如今落着妻女都不疏于来往。

对于有田国政来说只得无奈接受并安慰自己:空虚,熟悉了就好;寂寞,习惯了就好。反正一早死了老婆又没有孩子的源二郎和情况差不多,还能做个伴。

只不过源二郎身上丝毫看不到要孤独终老的意思,他对生活每每都是乐在其中,以至于有田国政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不禁咬牙切齿:你小子过得还真滋润。

空巢老人更需要什么(空巢老人该如何过好生活)(5)

而实际上源二郎内心却有很多创伤,这从源二郎做的恶梦中可以看出:仰面躺着,像是忍耐了疼痛的猛兽一样,发出微弱的悲鸣。这是源二郎亲眼看到妈妈被火烧死的场景回忆,弟弟妹妹和母亲都在火中丧生,而父亲则战死,妻子早逝。如此厄运连连的源二郎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向往和乐观。

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也有这样一个观点:疼痛无法避免,磨难却可以选择。而从源二郎和有田国政对于生活的态度,也引发出一种美好人性的思考:生活本来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理解和认知的不同,才有了千差万别的际遇,这是人性的美好与闪光之处。

04 空巢老人该如何自我救赎

小说的最后结局还是很美好的,田国政在经历了扭伤腰和一个人生活的寂寞、空虚冷后,在源二郎的开导下也渐渐反思,自己对于家庭、对于妻子和女儿的疏忽,而且在源二郎的教导和指导下,有田国政也开始每天给妻子写一封信,打开心扉去关心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不求妻子和女儿的回心转意,只求余生能够多为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也是悲伤生活中的一些希望之光,也让故事有了完满。这也是作者的美好希望和寄托,让我们在这些平实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思考,那么类似源二郎和田国政这样的空巢老人,该如何实现老年生活的自我救赎呢?要从这三点进行自我调节:

空巢老人更需要什么(空巢老人该如何过好生活)(6)

找一个能说话的人。比如有田国政在痛苦和灰心时,从来都没有忘记过首先担心的是他的朋友源二郎,他关切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以及握手强劲的力度,都让一个濒临绝望的老人有了星星之火的希望。所以友情在孤独无助时最能抚慰人的心灵,也更容易走出自我圈定的狭隘与胡思乱想。

找一个能伸出援手即时帮忙帮助的人。老年人总是有各种身体上的不便,比如头昏眼花、骨质疏松、手脚不便,总是需要一个能在突发状况时,能伸出援助搭把手的人。最好是与家人或亲近的人一起生活,即使条件不允许也要有随用随到的联系人,以便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有人出现,这样更稳妥一些。

积极乐观,平静的看待生老病死。正如作者所描述:树木春天抽芽、夏天伸展、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寂静无声。顺应规律,把眼前的生活过好,不要去杞人忧天,也不用生活在恐惧中。因为本末倒置,违背本性的处理方式,只会得不偿失。

空巢老人更需要什么(空巢老人该如何过好生活)(7)

具备这三点的意识,并切实做好日常的防护,空巢老人一般都能找到自我与生活的平衡。再就是亲人的关切与社会的责任,都会让空巢老人有一个踏实安稳的晚年生活。

源二郎在病后曾这样坦然的谈死亡:“不存在死后的世界。就算死了,也会活在亲密的人的记忆里。和记忆的死者一起活到生命的尽头,不要活在过去。”这才是活到通透的澄澈和对生活的随遇而安。

05 总结

这本书看似是两个老人的聊天对话与生活经历,实则是三浦紫苑借源二郎表达了一些有关衰老和生死的话题: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会经历生老病死,会经历人生的高峰期,也会跌宕至人生的低谷期,而最重要的是不失去本心,平和的面对生活。

空巢老人更需要什么(空巢老人该如何过好生活)(8)

乐观向上的人更容易获得平衡,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完全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生活也许来不及,爱和希望却来得及。用心生活,竭尽全力的活出自我,才是对生活的不辜负和负责的态度

换句话说只有人老之后,才懂自己真正在意是什么?生活中最美好不过是一些细细碎碎,极其渺小的事情。我们要多去体会生命存在的鲜活与美好,而不是困扰死后的世界。多去好好地享受当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儿,把曾经忽略过的爱加倍补偿,把没来得及去过的地方逐一走遍。

春天的樱花、夏天的烟花、秋天的卷积云、冬天的河面……年复一年,在这个小镇上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如此的平凡。直到有一天,一对年轻人要结婚的消息打破了这份宁静……书中以一场葬礼开场,又以一对幸福的新人婚礼作为结束,完美的演绎了人生的缩影,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获得幸福的秘密,便是与时间坦然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