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寒食后北楼作韦应物(出师未捷身先死)(1)

今天复习杜甫的《蜀相》,原文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寒食后北楼作韦应物(出师未捷身先死)(2)

这首诗的大意是:到哪里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叶白白的婉转鸣唱。为了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多次垂询。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继业,两朝老臣,忠诚满腔。可惜,出兵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如此结局,常使后世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寒食后北楼作韦应物(出师未捷身先死)(3)

杜甫46岁那年,因直言进谏,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47岁时,关中大饥荒,他被迫弃官不做,携家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年12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次年春天,由于政治失意,人生困顿,因此,他刚到成都,便去游览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想在自己的偶像诸葛亮那里寻求心灵寄托,在那里,杜甫写下了这首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蜀相》。

寒食后北楼作韦应物(出师未捷身先死)(4)

杜甫这首《蜀相》,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怀古与咏怀高度契合,表达出一种可让天下英雄同悲的强烈情感。整首诗写人写景,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言简意远,把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忧思巧妙统一,是一首震撼力极强的吟史杰作,诚然是“诗圣”的代表作,不愧为唐诗中的绝品。后人评价这首诗悲壮雄劲,为七律正宗,因而,这首诗被称为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怀古诗说到底都是咏古抒怀,杜甫的这首《蜀相》,看起来都在写蜀相诸葛亮,但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杜甫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内心情怀,完全融入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痛惜之中。诸葛亮是杜甫心中的理想人物,虽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人生理想与情操是相同的。最终表达了他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存忠君报国之心。

这首诗的末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落笔沉挚,力透纸背,高度颂扬武侯执着追求的奋争历程,深切挽唱诸葛丞相壮志未酬的悲壮事迹,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壮怀激烈、仰天长嚎的悲壮心情,令天下仁人志士,无不感慨万分,赞叹不已!古往今来,感叹武侯的后世英雄们,敬佩武侯的才略和功业,同情他的艰难奋争经历和壮志未酬的遭遇,无不泪流满襟。杜甫有匡扶社稷的远大理想,虽于乱世未能如愿,但依然有英雄的豪气,心念武侯,高山仰止,这能不使他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吗?

2021年5月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