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漫漫,有太多的事值得回忆。但对于一名军人而言,却总有一份记忆,会因“八一”这个特别的日子而变得特别闪亮。八一建军节之际,一起来看看省高粤赣分公司的退伍军人们,有什么样的“八一”记忆吧。

最难忘:因为半个馒头,我们喝了满满一碗潲水

讲述人: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粤赣分公司平南管理站副班长 黄捷鹏

老兵回忆抗洪故事:98抗洪巡防边境(1)

图片:黄捷鹏在甘肃兰州参军时与战友的合影

2011年12月,刚满17岁的我在甘肃兰州成为了一名新兵。

还记得,刚到军营时,经过加强训练后我们个个食欲大增,每餐可以一口气吃上5、6个馒头。但是由于在部队吃饭、睡觉时间都有严格限制,入伍刚满1个月的我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军营的节奏。于是,一天早餐,因为赶时间有人将未吃完的半个馒头直接丢到了潲水桶。班长发现后,再三询问,始终没有人主动承认。为了表示惩戒,按照“一人犯错、全班受罚”的“惯例”,班长把当天值日的16个人全部拎了出来,并且每人分配了一碗潲水,要求我们全部喝掉。

但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虽然很抗拒,我们还是把满满一碗潲水都“干了”!不过,自从经历过“潲水”事件后,我们再也不敢浪费任何粮食了,因为我们谁都不想再尝一次潲水馒头的味道。

最骄傲:参加“砺剑2000”朱日和全军炮兵实弹演习

讲述人: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粤赣分公司和平管理站管理员 詹佳龙

老兵回忆抗洪故事:98抗洪巡防边境(2)

詹佳龙在部队,摄于1995年

2000年10月,在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由原总参谋部直接组织的“砺剑-2000”全军炮兵实弹演习活动在内蒙古朱日和展开。

当时,我作为团作训器材管理员,有幸跟随所属部队参加现场检阅。在演习期间,我圆满完成了为团首长及参谋们在野外办公开设野战指挥所及做好连队作业器材、训练器材补给的任务。最终,我所在的部队向中央首长出色完成了高射炮打击武装直升机的演习任务,还受到了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亲自接见和握手慰问。

而在现场,我也认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士兵,更亲眼见证了当时我们中国最先进的炮兵武器。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20年,但回想演习时那壮观的场面,我至今依然满腔热血。特别是在如今我们祖国在军事、交通、经济等各方面日益强大,更让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最深刻:我在98抗洪前线!

讲述人: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粤赣分公司综合事务部驾驶员 张书强

老兵回忆抗洪故事:98抗洪巡防边境(3)

为防止堤坝决口继续扩大,张书强和战友们跳入决口中用身体固定沙袋

1998年8月,受长时间暴雨影响,长江沿线告急,当时正在惠州服役的我们,接到支援命令后便火速赶赴湖北石首,参与抗洪抢险。

抢险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充满各种挑战的。还记得,当时我们辖区范围内的一处堤坝突然出现决口。险情发生后,我们迅速往决口处丢沙袋填充,但怎奈洪水汹涌,沙袋刚入水就迅速被冲走。情况紧急,为了堵住堤坝决口,在连长的指挥下,我们二十几个人手拉手一起跳入了决口,用身体将投进水里的沙袋固定住,有效防止了决口继续扩大。记得那天我们足足在洪水里奋战了一个上午,最后才终于把那个决口堵住,成功守卫了我们身后的村庄和村民。

最近,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再次遭遇严重洪水袭击。当再次在抗洪前线看到人民子弟英勇无畏的熟悉身影时,我内心无比感动,也为自己曾经参加过22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而感到骄傲。

最惊险:在余震中参加抗震救灾

讲述人: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粤赣分公司监控中心组长 李红艳

老兵回忆抗洪故事:98抗洪巡防边境(4)

2000年2月,《喀什日报》报道李红艳(左一)所在连队参与抗震救灾事迹

2000年2月24日,我服役军区所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巴楚发生6·8级地震。作为先头部队,地震发生不久后我们就率先进入了地震重灾区,并以三人为一组对受伤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搜救。

由于那时当地居民住房多为土制结构,且长年少雨,经历了地震后,镇上房屋坍塌十分严重。救援过程中,为了防止二次坍塌,我们不敢用锄头、铁锹等辅助工具,只能徒手扒开泥土。在零下五度的严寒下,我和战友们昼夜作战,手指以及手掌也被磨得血肉模糊。但在当时余震不断、险情严峻的情况下,我们都来不及顾虑这些,一心想着争分夺秒地救助更多的伤员。经过奋力抢救,地震当天晚上我们共在废墟中救出了约20名村民。

事后,我们才知道那次地震是新疆境内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但回想救援过程,我们却丝毫没有身在震中的恐惧,只有成功抢救伤员后的喜悦。

最怀念:日喀则的日出

讲述人: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粤赣分公司和平管理站班长 王显桂

老兵回忆抗洪故事:98抗洪巡防边境(5)

图片:王显桂在西藏日喀则参军时与战友的合影

我是一名江西人。2007年12月,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在西藏日喀则市成为了一名武警新兵。

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西藏,除了高海拔带来的缺氧问题,让我以及大多数来自南方的战友难以适应的,还有当地气候。在那里,我们一天可以至少感受到3个季节的气候变化。中午热的像火炉,但一旦到了晚上,气温就会迅速下降至零度左右,最低时可达零下10度左右,并且还随时可能会遇上冰雹、雨、大风等恶劣天气。

由于夜晚太冷,每次值勤时我们都会穿上厚厚的军大衣,并通过烧牛粪来取暖。尽管保暖措施做了不少,但是西藏深夜的寒风依旧刺骨。记得,有一天因为太冷,还发生了一位战友在值勤时衣服被烤焦都没发现的趣事。

也正因为如此,每次深夜值勤时,期待日出就成为了我和战友们在深夜里最频繁的“内心活动”。因为,只要阳光出来了,天空就会变得十分美,气温也跟着会暖和起来。

【全媒体记者】余佩

【通讯员】张冠群

【作者】 余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