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从带着外壳的稻谷和麦穗到加工后的大米和小麦,当中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层层的加工导致粮食损失浪费严重。据估算,往年,我国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每年达150亿斤左右。而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从“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转变,粮食加工也依靠科技创新、技术升级实现节粮减损。

稻谷颗粒归仓后要经历筛选、脱壳、打糠、多次抛光等多道环节,最终才能变成色泽晶亮的精米,加工精度越高,大米就越白、越亮,但是,其中的损耗也随之越来越大。如何在保证大米香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抛光次数,在北京的这家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的试验。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谷物研发中心主任助理 亓盛敏:随着大米加工的进行,首先黑色这个曲线,我们会发现评分值是先增高,但是在某一个点的时候它达到一个峰值,继续加工的话它会有一个略微下降的趋势,同样香气在加工的过程中也是呈现了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一个过程。

粗粮和细粮搭配的适宜比例 在希望的田野上(1)

2019年,新的《大米》国家标准实施,“新国标”中对大米“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了上限,对一级大米的加工精度由90%以上调整为80%—90%,突出了适度加工,更多地保留了大米原有的营养价值,使大米国家标准更能适应绿色发展理念。

粗粮和细粮搭配的适宜比例 在希望的田野上(2)

新修订的小麦粉国家标准以加工精度和灰分含量作为分类指标,将小麦粉分为“精制粉”“标准粉”“普通粉”三个类别,从而引导适度加工,提高出粉率。

粗粮和细粮搭配的适宜比例 在希望的田野上(3)

近年来,我国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制定了“中国好粮油”系列行业标准,突出绿色优质、营养健康、节粮减损。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从追求加工精度导致的过度加工向生产优质粮油产品的适度加工转变,大大提高了出粮率。

来源: 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