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每至春节,中国大地上就上演着人类历史最壮观的人口流动图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更是其中的“亲历者”与“见证者”。然而近十年来的春节,我们看到一种全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深圳过年,有些把远方的父母接到深圳,有些在深圳建立全新的春节密码与过节方式,深圳不再是一座节日里的“空城”,而是有着浓浓年味与烟火气的繁闹都市。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2)

【42个春节 之 2010-2020年】

2012年春节,“深圳欢迎您”海报赢得了万千网友与深圳市民的强烈共鸣,“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热词。

2020年是建设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疫情影响,原定8月26日举行官方的纪念活动延期,民间仍有大量的自发的纪念活动。专家认为这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城市认同。

2012年以来】

“来了,就是深圳人”

成为重要的身份认同

2010年,对于深圳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那一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当年8月,深圳举办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号就是入选的十大观念之一。

2012龙年春节期间,深圳大学大一学生周积鹏设计的“深圳欢迎您”海报在微博上热传,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了市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海报最上方的一句话就是“来了,就是深圳人”,随之也成为深圳2012新年最热的词汇,赢得了万千网友与深圳市民的强烈共鸣。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3)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4)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5)

可以说,从2010年至今,“来了,就是深圳人”已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深圳人身份认同与城市认同最显著的标识与象征。那么作为深圳人的身份认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深圳城市文化研究专家黄东和(又名老亨)表示,很难用一个词、一个概念、一句话来说清楚,深圳人的身份认同到底是什么,如果一定且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我唯一的答案就是“改革开放”。这四个政治色彩很浓郁的字,使得当年投奔深圳的人,无论处境多么狼狈、以往如何不堪,都会瞬间腰杆挺拔、身躯伟岸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从普通人到市政官员,不改革、不开放、不为改革开放做出点成绩,就不会被承认是“深圳人”,只会被看做是深圳的“败类”“蠹虫”“投机分子”“镀金者”“过客”。你有没有赚到钱,事业成功还是失败,这都不重要,深圳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如果你不改革开放,甚至做与改革开放相反的事情,你再飞黄腾达,你也不配称为“深圳人”。这是40年来,深圳人最大的共识,从来没有变过。什么时候深圳人不讲改革开放了,那深圳就蜕化成为一个普通城市,再也不是一个令人从内心里景仰的城市了。

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则认为,深圳人的身份认同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改变始于二十年前。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过特区前二十年的社会整合,城市的“市井气”日益浓厚,尤其是文化空间的建构、文艺氛围的营造,让深圳人产生了强烈的迷恋感和归依感,摆脱了城市早期的文化自卑,使得市民在比较中有了自然的选择。因为世界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人们选择居住地的最大选项是文化、艺术等等精神性的因素,而非纯物质性的因素。再加上深圳移民城市自带的包容气息,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自由和放松。城市干净整洁的市容、明澈清新的空气、宽广浩瀚的大海等等也为人们留在深圳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环境条件。

胡野秋说,以前深圳人见面最常见的问话是:您是哪里人?就像内地人会问:您吃了吗?但现在这样询问的概率大大降低,更多的人已经建立起“深圳人”的身份意识,尤其是深二代、深三代占比越来越大,这种集体身份认同已经基本完成。八九十年代自认“深圳人”的比例不到20%,新千年的头十年,这种比例已经接近40%,近十二年,这种深圳人的身份认同已经超过一半了,现在出差甚至回乡,我们都会脱口而出“我们深圳如何如何……”。

胡野秋表示,“随着深圳城市的发展,现在深圳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了,政府、企业都经常组织集体包饺子活动,所以留深过年逐年增多,现在的春节再也不会寂寞了,我断定今年一定是深圳建特区以来留深过年人数最多的春节。”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6)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7)

2022年1月25日,龙华区向500多名来自抗疫一线、环卫工人、美团骑手、建筑工人等送上年夜饭礼包,展示推广粤菜大师的精湛技艺,送上春节的祝福。

【最近六七年】

更多深二代深三代扎下根

在此安心,在此安身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本土民俗学者,廖虹雷近年常在图书馆等公共空间讲座,他发现了一个细节颇具说服力。“六七年前,我在图书馆讲深圳的历史、文化、民俗,一望下去全是白头发的老人,他们是第一代打工者,现在退休了,有时间来图书馆看书看报听讲座,他们之前在工作中可能对这个城市并不怎么了解,现在想更深的了解这个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近两年,发现来听讲座的年轻人占的比例更大,有80后,也有90后与00后,这些年轻人对深圳的历史文化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更让我意外的是,我正在上高中的孙女,她有一天跟我说,她要写一篇南头古城的论文,问我对南头古城是否了解,最后她通过实地访问与调查,真的写出一篇论文。”

廖虹雷认为,更多的深二代,深三代在深圳扎下根,从而增强了深圳的家园意识,而让更多人留在深圳过年的最直观的因素,可能体现在对社区文化的建构,如政府在春节期间主导的2000多场的公益文化活动,把文化送到基层、社区,每年主办邻里文化节等,大量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联系起来,将情感融在一起。

2022年1月,廖虹雷的新书《收藏深圳岁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诸多对深圳过春节习俗的书写。无独有偶,南兆旭写的《深圳自然博物百科》也在今年1月由海天出版社推出。这是更大体量的一个表达“在地关怀”的深圳文献,668页,90万文字,3500多张图片,同时用136个纪录长片与短片、72件音频、82套VR全景影像,立体地呈现了深圳多样的自然生境和生活在其中的万千生命。

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学者南兆旭表示,《深圳自然博物百科》试图传递的是“在地关怀”——全球视角下的家园意识:对一个超过90% 的人口都是在40 多年里迁徙而来的城市来说,此处安身,是我们的新家园,此处安心,是我们的新故乡。我们一同探知这片土地的历史与自然,一同参与家园城市的进步与改变,一同憧憬并共同创造这个城市美好的未来。

对于深圳人近年来越来越强烈的城市认同,南兆旭同样感受深刻,他表示,每当自己发表关于深圳城市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文章,或做现场分享,都会引发很好的反响与回馈,都会有大量的响应,这是让他也很感动的。

南兆旭说,谈及感受最深的认同事例,是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生日8月26日那一天,应该是官方举办各种活动,但因受疫情影响,官方的纪念活动都是放在年底,但那一天民间有大量的自发性的纪念活动。他们公司的同事去蛋糕店买蛋糕,要在公司做纪念活动,但发现蛋糕脱销了,买不到蛋糕,一打听,都是买去为深圳庆生的。在朋友圈里,也看到各种庆祝深圳40周年的图片与场景。

“2020年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一年,深圳其实过了两次生日,一次是8月26日这一天,大量的民间自发的纪念活动,一次是在年底,政府举办的大型庆祝活动。都非常有意思。”

南兆旭表示,判定深圳人的城市认同有一个明显的时间标志点,就是当年那些20岁、30岁来深创业的深一代在深圳生活的时间已超过了他的出生地、出发地,超过了他在故乡生活的时间,深一代开始逐渐怀旧,明确在深圳退休了,终老在深圳,这时候深二代、深三代都出现了,家园意识自然就流露出来,常居地成为一个新故乡。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于长江认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国际化城市、工商业城市,观念超前,尤其这方面表现多元化,比如新一代深圳人,可能是广府、客家、潮汕多重认同,也可能是原省和深圳双重认同。深圳的认同,要体现这种多重性。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8)

2015年春节的花市。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9)

2018年大鹏的春节。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10)

2019年甘坑小镇灯笼节。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11)

2020年宝安花市,悠闲逛街的一家大小。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12)

深圳最新春节通知(42个深圳春节来了就是深圳人)(13)

2021年春节继续倡导原地过年,节日期间“深圳感谢您”宣传海报在全市各区亮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