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李铁梅的近况(戴纱巾的李铁梅)(1)

那是一九六八年的春天。

运河那边一个村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村里演出"大型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演出地点是村子里的学校院内。学校是一个四合院,是原来地主家的宅院,六间前出厦的北房,是百年老屋,厦子下面是高不到一米,宽三米的台子,便因地制宜地作了这次演出的舞台,几间北房做了演员后场。那个年代,能看上戏,简直是盛事一件,人们接来亲戚,邀来朋友,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早吃晚饭,人人提着一个小板凳,兴高采烈地向学校涌来,不大功夫,好几百人便挤满了学校的院子。人们早就知道,这个村级剧团确实有几把刷子,演李奶奶的曾是县评剧团的专业演员,唱京剧也功夫了得;演李玉和的小伙子因为长得漂亮,几个互为竞争对手的姑娘因为他撕破了脸皮;演李铁梅的一副好嗓子,曾在县礼堂的舞台上露过脸。那时侯,《红灯记》还没拍成电影,人们只是在收音机里听过,在年画上见过,现场观看,还是大闺女坐轿头一回。村里还没有供电,一盏汽灯挂在舞台一侧的楹柱上,发出哧哧的声响,强烈的灯光更加烘托着热闹的气氛。锣鼓响过,人们静了下来,屏住呼吸,等待着演员们粉墨登场。

几个巡逻的鬼子上场了,人们还不懂得用戏剧化的眼光去看戏,看到鬼子们端着刺刀,迈着正步,如同木偶一样,大家都笑了。"手提红灯四下看,上级派人到龙潭,时间约好七点半,等车就在这一班。"果然是把好手,李玉和上场一亮相,便赢得热烈的掌声,那嗓音也十分好听。"李玉和"年龄不大,尽管化了妆,也能看出是一个二十三四的英俊青年,浓眉大眼,脸盘周正,只是没有腮边的一边一块疙瘩肉。"爹!"李铁梅挎着竹篮上场了。咦,这李铁梅怎么和画上的不一样呢?画上的铁梅,一头乌黑的头发,后面垂着一条大辨子。这个李铁梅也不丑,大眼睛,瓜子脸,小花袄挺合身,只是……只是……人家李铁梅一头黑发,她怎么用一块纱巾将头包裹得严严实实,后脑勺甩出一根大辫子?人们头一次见过这样的李铁梅,便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有识之土发话了,"这有什么奇怪的?不知道东北冬天冷啊?一会儿铁梅到家就摘了纱巾了,不信你等着看。"人们渐渐静下来,等着铁梅回家摘掉纱巾。

铁梅到家了,与奶奶说着表叔的事,她头上的纱巾依然裹着,人们又小声议论起来,有人估计她是忘了摘了,便善意地提醒,纱巾!纱巾!可是,"李铁梅"置若㒺闻,依旧戴着纱巾唱完"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深情地注视着红灯,一段"听罢奶奶说红灯"唱得有滋有味。可头上那块红通通的纱巾就是不肯去掉。这是什么情况?莫非这出样板戏又改了?那个时侯,样板戏经常改动,《沙家浜》)中沙奶奶由七个儿子改成四个,《海港》中马洪亮改成韩小强的舅舅,也许咱这乡旮旯的人孤陋寡闻,不知道李铁梅已改成裹纱巾的装扮了?随着剧情的发展,"李铁梅"终于露出了"纱巾真相"。听了奶奶痛说革命家史后,李铁梅唱道,"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十七年教养的思深如海洋",唱到这里,李铁梅有一个高举红灯小步跑圆场,然后一个急转身,接下来唱"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谁知就在"李铁梅"跑完圆场急转身时,她的纱巾脱落了,人们"啊"的一声惊呼,因为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头顶闪着亮光的秃头李铁梅!幕布急急拉下。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让一个光头扮李铁梅?没有人知道怎么回事。

短暂的停场后,戏继续上演。人们以好奇的心理,关注着依然戴着纱巾的"李铁梅",甚至有人预测,唱"仇恨入心要发芽"时,"李铁梅"的纱巾还要掉,因为这一段是铁梅咬着牙扽着辫子唱的,到时她一用力,纱巾岂不又要掉下来。

这段预料中的掉纱巾之戏没有看到,却让人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铁梅被护送上山,下面只剩下武打了。乡村剧团不乏会唱的,但武打水平怎样呢?人们饶有兴趣期待着。打击乐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节奏越来越快。就在这时,只听"轰"的一声,大地颤抖起来,人们惊叫着站起来,演员们一个个惊恐万状地涌上舞台,整个院子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演出到此停止。

原来,震耳欲聋的打击乐声把百年老屋的北墙山震倒了,砸死了后面饲养棚的一头牛。后来,人们也了解到了"李铁梅戴纱巾"的原因。她在一家轧花厂当临时工,上班时,辫子缠到机器里,失去了头皮,村里演戏,没有比她唱得好的,于是,"李铁梅"只好用纱巾紧紧裹着那根假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