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特色(1)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

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

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

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 不论是带有唐宋古韵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袭了先秦遗风和魏晋风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着国风和畅的特色。虽然不同区域客家人音调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远离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相互认同的中介,维系着他们族群和谐稳固的发展。客家山歌旋律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或讴歌生活, 或劝诫后人, 或传递美好情感。歌词文采富丽, 句式对仗工整, 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间表达美好情感,劳作里寻找寄托,聚会联络情感的手段,给人和谐美好的熏陶。

以风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现客家和谐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观重要内容之一。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

以多姿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展现客家和谐小社会的精神风貌。客家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不管是什么形式,都突出一个宗旨,和谐热闹欢快,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和幸福,而且带给你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家好不是好,家家旺才是旺的心情,展现了客家和谐小社会的精神风貌。

以土圆楼为突出代表的建筑物反映了客家人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客家土楼,是把中国和谐审美观念凝聚在建筑艺术中的典范。客家地区,从闽西的土楼到粤东的围屋,一座座土楼星罗棋布分布在青山绿水之中,客家人在这里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土楼里,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代代相生,演绎着大家族和谐的生活方式,表达着客家人的内聚力和族群秩序,显示出聚族而居,和睦共处的整合力量,用建筑艺术语言抒写了客家人和谐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文化的符号是代表这一文化的群体的象征,客家“和文化”的符号系统在和谐龙岩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客家服饰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特色(2)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特色(3)

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崇九风俗

客家语"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

客家服饰色彩的多元情结

“蓝衫”已被很多现代人视为客家传统服饰的意象。有的学者认为客家人具有蓝色情结,客家人对蓝色的迷恋,正是其痛失家园后低哑的咏唱。

依据对客家文化及服饰的调研,发现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特别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流露出客家人对生活的平和与自信,透着客家人的灵性。并且,客家传统服饰的色彩情结呈现出多元状态。但其主色调依然是蓝、青、红三色。

从染料使用情况看:通常有五种植物的蓝色色素可以制作成染料,茶蓝、蓼蓝、马蓝、吴蓝和苋蓝,其中茶蓝最佳。

在明代,特别是在清代和近代把蓝色作为服饰主色并非客家人独有,我国江南水乡很多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有此习俗,如“蓝印花布”的流行就是一例。在客家地区,如《天工开物》载:“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赣南地方志也记载了种植蓝的习俗,并且就在明代后期,赣南的蓝靛大量销往外地,《赣州府志》载:“城南人种蓝作澱,西北大贾岁一至汛舟而下,州人颇食其利。”可见,受地域气候影响闽粤赣盛产蓝靛,是促成蓝服色在此地域流行的客观原因。

再次,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色彩指标,在这个指标附近的蓝色没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蓝的透明、清澈。并且,客家女性传统上衣多大色块,或整件为蓝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摆等处修饰宽约5厘米的黑边(偶尔可见白边)。这些色彩关系都给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

还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传统服饰的色调除了蓝色使用最多外,也可以见到白、灰、黑、青等色调的素衣。

除了客家女性传统服饰中有青色素衣外,男性传统服饰色调更是以青色为主。青色在古代由蓝草提取而来,荀子《劝学》就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也表明青胜于蓝的差异,青色是一种带有绿色色素的色彩。再回看古代,青色也常常代指翠绿色,如李白《望天门山》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周密《少年游》云:“瑶草入帘青。”另外,它还代指黑色,如温庭筠《三洲歌》云:“李娘十六青丝发,画带双花为君结。”于是,在我国古代汉文化中,青色系列应该包括:绿、青和黑等同类色彩。

青色的布衣在古代通常称为“青衣”,它在多数朝代里象征的社会地位都不高,如《汉书·成帝纪》载:“青绿民所常服,且勿止。”刘禹锡《和乐天诮失婢榜者》云:“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宋书·列传》载:“忽有青衣童儿骑牛行”。特别是明、清时期青色成为地位较低男子的服装色彩。“青衣”在这两个时期渐渐代指生员中的末等,接近革除。青色也渐渐成为普通平民男子的日常服色。

客家男性传统服饰色彩受以上大的文化背景影响,使用最多的是青色系列,具体常表现为藏青色、青灰色和黑色,以及它们不同明度的色相。此外,需注意的是客家男性传统服饰色调中还能看到白、褐等服色。

除成人男女服饰色彩外,客家儿童服饰色彩一般不分男女,多为浅或鲜明的色彩,具体常以米黄、浅蓝、白、红等色彩为主调。其中又以红色系列最为常见。此外,偶尔也可以见到一些藏青或黑色为主调的儿童服饰,但在这些色彩上还是会配上些鲜艳、明亮的色彩,特别是配上红色。

儿童服饰色彩主要凝聚着成人的服饰色彩观念,传递着天下长辈对后代的期望、祝福和关爱。从山顶洞人尸体旁撒红粉希望生命在阴间得以延续的行为可见远古祖先很早就认为“红”是生命力的图腾。民间迷信认为儿童处在阴阳交界处,“阳气”不足,阎王常派小鬼来收取他们的灵魂,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夭折,所以客家人使用红色服饰为儿童吸纳“阳气”,储备生命力。还有一点,红色在古代服饰色彩中象征较高的社会地位,常常是皇室、权贵等人群的礼服。如《宋史·舆服》载:“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玉束带,讲读官公服系奚。”

《清史稿·洪秀全传》载:“袍服则黄龙袍、红袍、黄红马褂。”这结合客家俗语“木桥断了换石桥,青衣脱下换红袍。”可见古代客家人还将红色衣服寓意为前程辉煌,让儿童穿上红色衣服,是对儿童未来的祈盼。

客家儿童的各种红色衣装客家传统服饰多为素色,蓝、青、红三类色系对应不同性别和年龄是客家传统服饰最常见的色调。除这些外,我们还可以见到白、灰、五彩色等色调的服饰。白色主要用于内衣、五彩色主要用于头衣、灰主要用于外衣等等。

可见,客家传统服饰的用色多受当时自然环境、染织技术限制,受中原文化和时代风尚影响。并且与性别、年龄、地位对应,客家女子传统服饰崇尚蓝色,男子传统服饰崇尚青色,儿童传统服饰崇尚红色。如果要说客家人有蓝色情结的话,那么他们对红色、青色的情结也同样很深,于是客家传统服饰色彩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多元情结。

广东河源十大文化符号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特色(4)

1、城市名片——万绿湖。万绿湖又称新丰江水库,建于1958年,是全国第七大水库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取名“万绿湖”。万绿湖总库容139亿立方米,集雨面积5734平方公里,多年年均进库水量达61亿立方米,是国家4A级旅游区。

2、世界奇迹——恐龙之乡。目前河源市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13886枚,为世界之最,2005年1月28日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和恐龙骨骼化石“三位一体”的发现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被认为是“南国恐龙之乡”。

3、地下龙宫——黄龙岩。黄龙岩位于东源县漳溪畲族乡高嶂山脉(距河源市区59公里),占地约20平方公里。溶洞深68米,洞内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以幽、深、奇、险而素有“地下龙宫”之称。

4、客家美食——车田豆腐。河源客家饮食文化的代表,车田豆腐味道鲜美独特,吃起来感觉又滑又香,且煮起来不易碎,很受人欢迎。

5、教育文化主阵地——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广东老隆师范学校(1930年成立)的基础上设立的,属国家教育部注册、地方政府投资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也是河源唯一的大学。

6、画里乡村——苏家围。苏家围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享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建筑独特,让人领略到东坡家族和客家人7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风,是河源著名的文化之乡。

7、水文化标志——亚洲音乐高喷。河源新丰江音乐喷泉位于市区河源大桥与珠河大桥之间的新丰江中心 ,集声、光、水、色于一体,由主喷和副喷两部分组成,主喷水柱高达169米,为目前亚洲第二高喷泉。音乐喷泉是水的画,灯的诗,给人美的感觉。

8、客家第一城——佗城。佗城为龙川秦代古县城、赵佗的治所,素有“秦汉重镇,唐宋名城”之称。佗城已经有2224年的建城史,佗城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9、客家先祖——赵佗。赵佗,嬴姓,赵氏,名佗。秦朝著名宗室将领,华夏族(汉族先民),南越国创建者,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7年—公元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赵佗是岭南人文始祖和岭南客家先祖。

10、南粤名山——霍山。霍山位于龙川县内中部,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以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而闻名遐迩。

河源地区客家风情饰品荷包的历史演变

河源客家地区的荷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以前,河源地区的客家人不仅用它作为装饰佩带在身上,还有辟秽除邪、防虫灭菌和芳香怡人的功效。荷包最早是河源地区客家青春女子传送恋情的信物,其制作精湛,美不胜收,内容涵养丰富,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荷包飘香,丝线溢彩,充分体现客家女子的审美情趣,是河源地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荷包又叫香囊,主要是指佩带腰间的荷囊或装饰物品。可存储随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如钱荷包、香荷包、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手帕带及其它刺绣佩饰等。主要有鸳鸯、并蒂莲、如意、元宝、寿桃、石榴、葡萄、柑橘、蝙蝠、十二生肖等,图案生动,绣工出众,样式多样,颜色搭配十分巧妙,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都象征着吉利祥瑞。荷包内填充有辛夷艾叶等中草药香料,可以驱蚊杀菌,有益健康,佩戴荷包有避邪免灾之说。

河源客家地区小孩出生后,做长辈的要送荷包和长命锁祈保健康长寿;端午过节,挑选荷包和五色丝线佩戴在儿童胸前,以避邪灾,祈求平安,图个吉利。如今荷包在河源客家地区的农村仍然可觅踪影。一般是在喜庆之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是男女恋爱作为定情信物,妹绣荷包,挂在郎腰。一件精美的荷包,从形式、纹样、绣工到配线、布色,都经过了精心构思、精心施绣,倾注了客家女子的情感和心血。荷包的样式千变万化,常见的有有虎形的,鸡形的、如意形的、寿桃形的、蝙蝠形的,以取意于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每件荷包还配以系带,编出百结,饰以料珠、流苏,便于佩挂。荷包的纹样大多是吉祥图案。荷包的图案纹样适合性、装饰性很强。几乎所有的刺绣针法都在荷包上得到完美运用。荷包色彩艳丽、香味浓郁。

河源地区的荷包品种繁多,题材广泛。用绸缎作原料,珍珠、色穗和金银丝线搭衬绣制。河源地区的客家女子以质朴的热情和丰富联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图景化成刺绣画面,非常含蓄地传达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奥秘。荷包的花纹各种各样,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如“蝶恋花”、“鱼戏莲”、“鸳鸯戏水”、 “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吉庆有余”、 “榴生百子”、“喜上眉梢”、“福娃迎奥运”以及十二生肖等动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还有丰盈饱满的瓜果等植物,造型夸张活泼,装饰纹样繁简搭配主次分明,色彩搭配明快强烈,乡土韵味十足。

河源地区客家服饰文化的特点

河源地区的客家服饰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作为中原汉族南迁而来的一大支系,在服饰文化上,既保持了中原汉族服饰的特点,又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同时,客家传统服饰也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质。河源地区客家传统服饰是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积累的精华,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襟衫的裁剪呈T字型,并且随季节的变化,内可穿多件衣物,既保暖又不显臃肿。在衣服的右前片(小襟),即门襟遮盖处有一小口袋,便于装一些随身物品。布料的选择上都是以耐穿、耐洗为原则,一般以棉、麻为多。大襟衫下摆长及臀部,侧缝开衩。传统客家大襟衫有“前襟短后襟长”的特殊造型,这是因为穿着宽松的大襟衫在劳作时,因弯腰工作而容易弄脏衣服,常将前片塞入裤腰位置,继而也就形成了前短后长的造型。后因穿着方便,也就多以短装形式为主。大裆裤造型简单、宽松,无前后与男女之分。只要用腰带绑紧,任何体型都适穿,甚至可以传给子孙。大裆裤的制作是将两片布对折,缝合,再用一块布接缝为裤裆部分,以裤带绑牢裤子。穿着时是用左右手各执一端腰围布,然后互相交叉叠好,再绑上裤带。由于穿时不太方便,后来直接将裤带串在腰头上,抽绳打结。大襟衫、大裆裤都是采用平面裁剪,这样就不需要视体型之不同而特别量身订做,提高了生产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