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认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世界和生命存在的要素,是构成宇宙万有的根本。

1、五蕴

佛教认为世界和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5种因素构成,这5种因素就被称为五蕴。色蕴是指物质,由地、水、火、风所造,是构成世界的4种物质。色蕴分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受蕴是指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的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觉,是说人的心理活动。想蕴是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得到的知觉和表象,是一种理性活动、概念作用。如听到虫叫声、车声,人就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声。行蕴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相当于心理活动,意志活动。识蕴是人的总的意识,即把受、想、行三蕴会聚在一起,能够就所对境界觉了分别,也就是认识的功能和结果。识蕴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与内容。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

阿含经的重要性(阿含经对生命的认识)(1)

2、十二处

十二处是指由六根和六尘结合所产生六识的12个处所,具体指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眼处又称眼根,指视觉能力或视觉器官。耳处又称耳根,指听觉能力或听觉器官。鼻处又称鼻根,指嗅觉能力或嗅觉器官。舌处又称舌根,指味觉能力或味觉器官。身处又称身根,指感受到冷暖、痛痒、湿滑的触觉能力或触觉器官。意处又称意根,指知觉器官及所有的知觉能力。色处专指眼根所识别的对象,分为形色、显色、表色三类。声处指人与其他动物从声带出声,以及物质之间互相接触所产生的声音,分为有意义与无意义两种。香处指通过鼻根所识别的对象,有好、恶、益、害4种。味处指通过舌根所识别的对象,有咸、酸、苦、甘、辛、淡6种。触处指通过身根所识别的对象,可分为能造的触和所造的处,能造的处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触是四大所造的触,指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暖、饥、渴等。法处指意根所识别的对象,包括对色、声、香、味、触五处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现象。分为存在与非存在、实法与假法等。

阿含经的重要性(阿含经对生命的认识)(2)

3、十八界

十八界和十二处密不可分,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六识就是十八界。十八界中眼界至意界就是十二处中的六根,色界至法界就是十二处中的六尘,六识界包括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眼识界是作为视觉和认识主体的要素或认识作用;耳识界是指听觉的认识;鼻识界是指嗅觉的认识;舌识界是指味觉的认识;身识界是指触觉的认识;意识界是作为知觉的认识主体或知觉的认识作用。

十八界中的意界和意识界是不同的,意识界是现在刹那的六识,它的作用一结束便进入过去刹那,而过去的六识是意,换言之,六识和意识是时间上的不同。六识界中的前五识界各自有自身固定的活动区域,即5种感官只能了知直接在自身面前的与自身相应的对象,并不能涉及其他的领域,即只有分摄受性。所以佛教把认识分为三种,一是处境对象呈现于面前时的认识;二是由现时感性认识而联想过去形成相同或不相同的感性认识;三是基于感性认识的构思和推理。前五识界只有第一种认识能力,而意识界则具备全部三种认识能力。

阿含经的重要性(阿含经对生命的认识)(3)

4、宇宙万有的总分类

十八界中“界”的含义很多,这里主要是种数、界限的含义,即十八界的自性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界限、范围;再者就是种子、因素的含义,即十八界各个为因而生成。佛教认为十八界摄尽宇宙的一切现象,是对宇宙万有的总分类,这种分类也是以人为中心,是由能够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尘,以及六根与六尘相接触而产生的六识,构成了和人身统一的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在《阿含经》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界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17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界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生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