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民族过中秋节(在东北少数民族中比较盛行)(1)

“八月节”在东北少数民族中比较盛行,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秋节。每年的这天,东北边陲的各族群众都会聚在一起,共庆八月节。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日),八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两天。在节日的第一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由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带入场中,先诵祝词,默祷五谷丰登,随后由乐队奏起“八仙”乐曲,鸣放火枪、鞭炮,随后杀牛煮肉,并将牛肉平分给各家各户,让家长拿回家供于祖先灵前,寓意全村全族团结一心。族中的长老还要用小猪、公鸡、大鸭各一只,作为三牲在菩提树前做供祭仪式。祭毕,大众聚餐,青年们在月光下歌舞欢乐,尽兴方散。第二天,人们还要从田间采回新鲜谷物、瓜果,用作家宴。宴毕,妇女们各带自己子女,为娘家亲戚送去礼品,以示祝贺。青年们依旧歌舞终日,以迎丰收的到来,节日以后,就开始秋收。

满语称中秋节为“扎宫比亚业能业”,是满族传统节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挹娄文化”发源地,汉魏时期,满族人祖先挹娄人已开始在双鸭山市友谊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个别村屯的满族人还保留着旧时的习俗。满族先民有祭日、月、星辰的习俗,由于满汉长期杂居,特别是满族入关主政以后,两族人民在文化习俗上彼此影响,互相渗透,满族的祭月活动逐渐与汉族的赏月习俗糅杂在一起,遂成八月节。东北有些满族人过中秋不叫赏月,而称供月,显然是祭月的遗风。到了中秋节这天,满族人十分热闹,待明月升空以后,当地人们就会在院子里拉一个长桌,上面放上各种供品,和祭祀仪式相似,点起三炷香,全家大小对着月亮叩头(有的地方只烧香不叩头),叩头礼拜后,围坐在桌边共尝月饼和果品。供月习俗现已废弃,但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的风俗,依然盛行。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7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肃慎文化时期,赫哲族在先秦时称肃慎,与满族同源。赫哲族也有很悠久的拜月传统,他们有完善的拜月制度和祭月仪式,每逢中秋佳节,当地的赫哲族群众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很久以前,一个赫哲族媳妇去江边挑水,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觉得明亮的月亮特别可爱,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在婆家受到的种种虐待,万念俱灰。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月亮神仙帮个忙,使自己脱离这个苦难的世界呢?当她刚开始祈求月神时,令她万分惊讶的是,从远处江面上晃晃悠悠飘来了一块毯子不像毯子、船又不像是船的东西,很快来到了她面前,停住了。她试着用脚尖往上一踩,说来也奇怪,整个身体不知不觉就上去了。“飞毯”立即像变魔术那样,把那位妇女凌空托了起来,慌得她赶紧抓住身边的树。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那棵树竟然被她连根拔了起来。这时,“飞毯”越飞越快,她也越飞越高。就这样,那位妇女很快就飞到了月亮上。

鄂伦春人也有祭月的习俗,在当地祭月时要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家族的祭月习俗则稍有不同,他们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后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