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意义和特征(重释甲骨文尹君)(1)

这是重释甲骨8字“尹、聿、律、君、史、吏、事、干”系列的第三篇,来重新释读“君”字。

为什么将这八个甲骨文文字放在一组,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首先都和书契直接相关,其意义都是由书契派生而出。其次,字形存在直接关联,前七个字中都有“尹”字结构,后三个字都有V字符。再次,这八个字又都是传统中用于官场、政治中的词汇。

“尹、聿、律、君、史、吏、事”这七个字中都包含着“尹”字结构,这足以见“尹”在甲骨文形成之前的中国社会的重要地位,足以见“尹”在中国早期政治史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中国的政治模式就可以概括为“尹治模式”。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历史和当下的政治形态及社会、经济形态。

尽管后来政府官员也谦称臣,但是,在三代时期,天子和官员之间的关系在根本上是“王士”书契关系,官员称臣也仅仅是表明一种谦卑的态度,向当时天子谦卑地称自己“予一人”、“寡人”一样。

从原意上来说,“君”的对立面不是“臣”,而只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即“小人”。因为“君”的内涵只有道义,而无专制。

最后还需要指出一点。“君”字形的“尹”代表刻画书写,“口”则代表口说。无论是刻画书写的文字,早期是书契文,还是口说的语言,都是道义的载体,所承载的都是道义。这也是中国知识的两种传承方式,《五经》尤其是易经的传承方式。因此,不能仅仅把文字看成是经,语言的部分同样是经。而且口耳相传的语言部分甚至要重于文字部分,因为早期的文字,无论是书契文,还是八卦符号,都太少了。

到了春秋战国,尤其是西汉,《五经》开始文字化,并且被区分为经、传两部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传只是对经的个人化的诠释和解读,这是打错特错的。传从根上来说,是经的口耳相传部分的文字化,同样是经。(DYH:道义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