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春雨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根据太史公记载,姜太公是我们山东人最伟大的祖先之一。“封神”之后,留在故都临淄的,是他的衣冠冢。
《礼记》云:“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太公辅佐文武二王,缔造周朝八百年江山,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和文化面貌。商周革命之际,“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谋计居多”,武王开国,“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太公不仅是齐国的始祖,更是王朝的柱石;不仅开创了齐文化,更是中华文化中神明般的存在。返葬于周,发迹之地,也就顺理成章。而齐国子民不可能放下对太公的追思,于是有了这座衣冠冢。如今临淄人重立祠堂,守护神圣的祖脉。
太公冢前,耸立着刻有武成王名号的石碑。《史记》云:“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可以说是中华军事文化的鼻祖,历来被作为武圣人顶礼膜拜。李唐时代,太宗便借用太公的神力,自诩太公转世,戡平祸乱。玄宗时诏令各州建立太公庙,“乡供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克捷,亦宜告捷”。肃宗时追封武成王,“有司依文宣王置庙”,与文圣孔子并列,成为文韬武略的最高象征。太公以其神鬼莫测,以神明形象活在子民心头。中国人可以不知道他的《六韬》,没有谁不知道封神榜。
衣冠冢下,簇拥着太公后裔诸多姓氏的先祖碑。令人震撼的是,包括丁、高、卢、许等大姓在内,太公后裔多达上百个姓氏。太公一脉出自炎帝,虞夏之际,“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于是被我们胡姓的祖先大舜封到了吕,故太公“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绕行古冢,仰望太公功德巍巍、血脉繁昌。他的神明照耀万古,他的子孙遍布万国,这看得见的神力,岂是区区神话所能譬喻?
然而成就太公伟业的,依然是齐文化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在太公的擘画里,周朝革命成功,不可能仅仅是靠“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所谓“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讲的是天道。史载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为推翻商朝政权,制定了“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的宏大政略。政略的展开,固然是《兵经百字》总结的“谋成于密而败于泄”,但核心仍是“修德”。后世兵家《素术》第一章云,“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欲。”一切从实际出发,得贤才之辅佐、诸侯之拥护、人心之归附,乃周朝得天下、守天下的根本。太公所谓“国之大务”,不过“爱民而已”。
《六韬》一书,以太公与文王父子的对话,展开了治国平天下的文韬武略,宋代列于武经七书之一。大概最初是“著于金版”,珍藏于国家档案,由齐桓时代或稷下学者编著而成。要之如此宏大的思想方略,只能来自开天辟地的历史实践。上古中华元典的降临,似乎总是来自经典的时代,历经后人无数心力凝结而来。与孙子、吴起等将领著作的兵书不同,《六韬》从平天下的政略展开,并非单纯阐释军事谋略。唯有太公辅周灭商,方有如此格局。
五百余年“大邑商”,中后期逐步丢掉了祖先的优良传统,“帝甲淫乱,殷复衰”。到了“帝乙立,殷益衰”。国势至此,“材力过人”的纣王即位,“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让人想起隋炀帝——没有过人之才,不足毁灭一切。而此时的“小邦周”,文王继位,“尊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只等天赐圣人,辅成大业。
如太公所言,此时老大帝国的商朝,“曼曼绵绵,其聚必散”;韬光养晦的周人,“嘿嘿昧昧,其光必远”,面临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太公博闻,尝事纣”,洞察商朝风俗颓败、吏治腐朽、经济凋零,“此亡国之时也”。一旦革命力量顺天应人,“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以卓越的思想、崇高的道义、强大的武力,必将开辟新时代。于是太公离开商朝,“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西伯”。
太公早年历尽坎坷,《尉缭子》载:“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孟津,七年余而主不听,人人谓狂夫也。”这段经历,令人想起《商君书》的论断:“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没有谁能够理解太公,磨难可以成就太公,终于在改天换地的历史剧场,迎来与文王的千载一遇。被《六韬》静水流深的片头,演绎的荡气回肠。
故事的主题,从文王出猎引出,卜者谓“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在渭阳之滨“卒见太公,坐茅以渔。”胸怀天下的圣王,遇到了超凡入圣的高士。太公的讲述,从钓取天下之道展开:“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团结天下英才,出生入死,共展宏图。实现“天下归之”,最根本的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所谓道、德、仁、义,不见得高谈性理,在于尊重人性、顺应人情、凝聚人心,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兴利除害,让人民安身立命。一席话打动了文王,“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我不相信有如此神奇的历史瞬间,然而只有如此瑰丽的历史画面,才能揭示真正的历史精神。探求历史真相,不见得拘泥于历史细节。作为一代圣君,文王关心的首先是天下治乱,究竟取决于天心还是人事?太公以唐尧的历史经验,指出“福祸在君,不在天时”。唐尧的伟大,在于“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把握历史规律,不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瞎折腾。制定一系列施政纲领,实现廉洁从政,发展经济,醇厚风俗,严明法度,保障民生。“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为周人的建国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其核心思想,仍不外乎以人为本:“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在生产生活各方面,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治国理政,力求“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心虑”,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事业的长盛不衰在于作风建设,“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注意照顾同盟者的利益,“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在国家治理中,以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确保经济繁荣、民生稳固,把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里,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势力,“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对于各种敌对势力,则要敢于斗争,果断出击:“日中必慧,操刀必割”。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太公对干部队伍的选拔提出了六条金规:仁、义、忠、信、勇、谋,包含了今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对干部的考察使用,强调考核政绩,用人所长,“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材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保持客观公允,杜绝团团伙伙,“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坚决避免“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完善干部激励和问责机制,“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做到奖罚分明,能上能下。惩治拉帮结伙、生活腐化、欺压群众等“六贼”,警惕投机钻营、高谈阔论等“七害”,包括坚决打击“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的各种邪教邪说。
在最高领袖坚强领导下,周人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力求人民拥护、干部忠诚、治理高效,实现“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保障军队思想统一、指挥有力、纪律严明,“凡用兵之道莫过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进而以神鬼莫测的军事艺术,发挥出强大战斗力。宏大的政略,为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奠定了雄厚基础。
“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太公主张把握历史大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注重调查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事物本质,作为决策依据。“何啬何忧,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事物自有规律,需要“优之游之,辗转求之”,从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面对“商王虐极,罪杀不辜”的暴政,人民亟需获得解放,“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取天下者,若逐野兽,天下皆有分肉心”。关键是“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践行群众路线,建立统一战线。
但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要接入文明正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依靠人民,顺应时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理顺政治关系,完善地方治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最终实现“各乐其所,人爱其上”的和谐社会。在政治路线上,坚决避免“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导致“上下不安其命,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这一切的一切,还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启天下。”
感怀古今,神游千载。太公给我们留下了光耀万古的思想财富,珍藏在齐文化的宝库里,让一代代中国人顶礼膜拜,香火永传。
胡春雨,字思农,号齐西鄙人,文化学者、资深律师,济南市出彩统战人、济南市网络名人。天桥作协副主席、天桥政协委员、长清民革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齐鲁晚报签约作家、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舜网文学驻站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诗词学会、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民革天桥总支委员,山东鹊华律师事务所暨天桥新阶层联谊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网络信息同心联盟副理事长。民革山东省委、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参政议政先进个人,民革济南市委思想宣传、参政议政先进个人,本栏目荣膺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
壹点号走遍大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