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是黄河滩区里的一个村庄,《我家住在黄河滩》 这本书的作者李留芹先生就是这个村庄里一位普通的农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滩区里。这本书记录了他七十年的生活经历,讲述黄河滩区不一样的乡风民俗,写出了黄河滩区人民的顽强坚韧、包容智慧、勤劳朴实的性格。
党和政府关心滩区人民生活,已异地建起“村台”,李留芹现在所生活的李焕堂村预计明年就要搬迁新居。电话中李老师说他们还能在现在的村里过一个年。
本打算近期再去黄河滩区看望李留芹先生,由于天气炎热多雨,还要推迟几天。
今发此文,是我为《我家住在黄河滩》一书写的《跋》,以表达对黄河滩区人民的由衷敬意。
该书共计张27万字.已于2018年11月出版。
戊戌初冬,李留勤先生的新作《我家住在黄河滩》即将付梓,甚感欣慰。可以说,这是我四年之期待。李留勤身份证上的名字是李留芹,他说:“我本来是叫李留勤,身份证上那样写了,填身份证的时候就要写‘芹’,曹雪芹不也是这个‘芹’吗?”而我还是觉得勤劳的勤更符合李先生的风格。
认识李先生有四年的时间。记得2014年春节过后,同我一起摄制《村庄记忆》的黄风宇带了三位看上去六七十岁的老先生到我办公室来,黄风宇说是他的老乡。几位老先生家住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衣着朴实,言语中透着浓重的东明县口音,甚是生动。他们听说有《村庄记忆》系列纪录片正在拍摄,便很想和我聊聊村庄里的故事。同来的李文修老先生和农民书法家凡朝军先生说,李留勤是“执客”,周围村里的婚丧嫁娶都请他去主事,行啥礼,作啥揖,他最在行,都听他的。
没有丝毫陌生,倒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我们就从村里婚丧嫁娶的礼仪习俗聊起,李先生说,那时结婚,从择日、迎娶、到拜天地、入洞房典礼,有一整套程序。娶亲用太平车,寓意是“四平八稳”,升内装满麸子,寓意是“一生幸福”等,都有很多讲究。办理丧事程序更多,不同年龄的人死亡的叫法都不一样。例如:婴儿亡叫小丢,未成年人逝叫夭亡,成年人殁叫早丧,有妻子的死了叫夭折,高龄者去世叫老死,生病死的叫病故等,而办理丧事的规模和仪式更有约定俗成的不同方式。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滩区里,黄河滋养了他们,也给他们带来太多的艰辛和苦难。说起黄河经常泛滥的年代,李先生感慨万千,他说,黄河发大水不分季节,有时候发来的是黑炭水,有时候发来的是胶泥水,还有冬季的冰凌水,房屋被淹不是啥稀罕的事。他64岁的人生经历中,仅房子就盖了26次。饥荒时,常常外出讨饭果腹保命。上门讨饭时,他可以触景生词,随口而唱,听的人开心了,就可以多给他个馍,讨饭是被困难逼的。他说,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得到了有效治理,百姓安居乐业,他感到特别开心。无拘无束,我们一直聊到中午。我和我家先生一起请他们吃过午饭后才分别。俗语云,万事皆缘。人与人相识相交是有缘分的。2014年7月19日,利用礼拜天,我和先生邀请几位朋友一起到东明李焕堂村拜望上次来菏泽那几位老人。李焕堂村委会主任凡景林先生、村长李军喜先生、会计许登其先生、村委成员许庆功先生、凡铁创先生参加了座谈会,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还见到李留勤先生的老师,年近八旬的许太周老先生。
他们头天接了我们要去的电话,专门到黄河堤岸上挖来野生猪毛菜、面条菜,还摸些爬叉(金蝉)来招待我们,其纯朴憨厚之举,着实令人感动。李先生还拿出脱过粒儿的高粱穗,给我们演示“缚笤帚”的制作技艺,让我们感受到黄河滩人那“就地取材、自力更生” 的不一样生活。刘禹锡有诗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他们讲了许多村庄与黄河的故事,还带我们到黄河浮桥上走走,让我们看看这段黄河的壮观景象。
黄河万里一路奔腾,像雄狮脊背穹起,越青甘峻岭,跨宁蒙平原,腾晋陕深谷,破龙门而出,挟泥带沙,呼啸而下,浩浩荡荡,直入东海。东明堪称黄河入鲁第一站。放眼望去,那宽宽的黄河两岸,形成一望无际平平坦坦的天然湿地景观。黄河湿地里,有清澈见底、大小不一的湖泊;有密密麻麻、青青翠翠的芦苇;有色彩斑澜、生动盎然、说不出名字的,红的、绿的、粉色的草;有那各色飞动中、不知名的鸟儿起起落落,更衬托出黄河的雄阔和深远。这么有特色的地方,这么有经历的人,他们的故事讲出来,一定会很精彩。于是,我说请几位老先生把他们讲述的这些人、这些事写下来。李留勤先生当即答应,由他执笔,以自己的亲历为主线,记录下他们曾经的生活状况。
过了一段时间,我邀请朋友再次去李焕堂村李留勤先生家,受到了李留芹先生、许太周先生、李运坤先生的热情接待。李留勤说他已写满了几个本子,几个用信纸和学生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本子上用水笔写满了字,在我没有细看内容之时,已为李先生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本来想带回到打字社打出来,黄风宇说有些东明方言不好理解,他可把手稿打出来。文稿打印后,我们进行阅稿整理。这便是《我家住在黄河滩》的由来。
1992年版《东明县志》记载:黄河自焦园乡王夹堤控导工程起进入东明县境内,全长62公里,河道宽2-3公里,流域面积为250.99平方公里。该段处于“豆腐腰”地带。河床两边堤防之距入境处最宽达17公里,高村以下逐渐缩窄。最窄处4.1公里,形成上宽下窄的漏斗状。该河段滩地高,堤根洼,每遇较大洪水,河水横溢漫滩,直逼堤根,形成“堤河”,洪水在这里持续时间长,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严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现象时有发生。
黄河河道自古以来多徙多变,下游变迁尤甚。据史书记载,三四千年中,下游决口、漫溢达1593次,其中较大迁徙26次,第12次、14次改道都使东明遭受重创,灾难深重。1938--1947年,黄河因人为改道南行9年。北边黄河故道堤防残缺不全,满目荒凉。为使百姓得以生存计,1946年始,国共两党就黄河归故多次谈判,其中1947年6月4日曾在东明举行国共会谈。
李留勤及乡亲们就生活在黄河滩区里。《我家住在黄河滩》提纲挈领,删繁就简,史海钩沉,民间实录,不附加任何成分的“添加剂”,真真实实反映黄河滩一方百姓的生活之原生态。该书从5个方面把一件件鲜活的故事情节讲述出来。村庄的来历,个人的经历,所付出的劳动,以及滩区人世代形成并遵从的民俗风情。
特殊的人文地理,不一样的生活境况,无不彰显着黄河滩独有的色彩。河水涨退没有规律,庄稼丰欠没有定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祖辈辈的黄河滩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着这方古老而贫瘠的土地。倾注心血,洒下汗水,收获希望,期冀幸福。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他们根据土壤变化,自制各种适用的农具,建筑抗御洪水的房屋,“墙倒屋不塌”就是黄河滩区特有的房屋建筑风格。同时,也造就了黄河滩区人特有的品格。正如书中的人物:仗义疏财、自赴鸿门宴的李老华,神奇武工队长郭子汉,教书育人的许太周,一字能写千样的著名书法家凡朝军,庄稼汉李义强,以及村里的孝子、贤媳、好婆婆等等,他们把真善美实实在在地融入于平凡的生活之中。更可贵的是《我家住在黄河滩》的字里行间还记录着许多即将失传的技艺:条柳编,摔砖坯,脱墙坯,拴笤帚,打火烧,打面等;还以《莲花落》唱词似的编写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用散文或记叙的方式记述着那些发生在滩区的故事和民风民俗。
《旧时婚礼》中李留勤先生把“喜”字叠用,借以对婚庆的贺仪,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一场大喜:喜天喜地,喜年喜月,喜日喜辰,大门双喜,二门大喜,墙上有喜,典礼光喜,斗上贴喜,铜镜沾喜,锯上糊喜,秤上挂喜,房内文喜,摆设另喜,挂历喜年,茶瓶有喜,中堂款喜,家具亮喜,冰箱喜牌,电视播喜,观览赞喜,人心更喜,主喜邻喜,友喜宾喜,男喜女喜,老幼皆喜,众人欣喜,拍手叫喜,全村人喜,人人都喜,喜烟喜茶,喜酒喜糖,喜气浓郁,气氛溢喜,喜祝贵府,喜结连理,喜日难得喜相逢,同饮喜酒共贺喜。”真可谓包罗万象,一喜到底。
《我家住在黄河滩》涵盖了这方地域的民俗风情,李先生所记述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有关生活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细而读之,相信会给每一位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精神食粮。把根留住,记住乡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不知道自己会降生在哪里,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黄河滩区生活着世世代代的朴实黎民,他们以顽强坚韧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与黄河同生共息,融为一体,他们深深地眷恋着黄河,深深地根植于那方水土······
黄河激起冲天浪,不尽春潮滚滚来。随着党和政府逐年对黄河的有效治理,黄河或许不会再无序泛滥和任性咆哮,加之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的逐步实施,滩区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沧海桑田,世事更迭,那些黄河岸边的后人们,不管以后如何变迁,仍应该知道些关于祖辈们的生活经历。但愿《我家住在黄河滩》一书,能够给后人提供些许追忆黄河滩区生活的线索,以激励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