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环境恶劣,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抱团组成各种群体,对抗天灾人祸,求取存续之道,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家族,它以血缘亲情为纽带,各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有句俗语说“人有三不亲”,除了姨夫和姑父之外,还有一个,你肯定很熟悉,但未必能想起来是谁。
家庭的概念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形成,其最初的成员只有父母子女,子女成年之后婚配嫁娶,继续繁衍,家庭的规模也由此越来越大,最终演变为家族。人多了,就会产生利益分配、内部斗争等一系列问题。要将大家召集起来讨论解决,难免会陷入互相扯皮的尴尬境地,所以必须要将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快刀斩乱麻处置一切杂务。
这个人便是家主,他所在的家庭也被称为“大宗”,与此相对的,其他人的家庭便是“小宗”。等到他老去之后,家主之位便会传给嫡长子,所谓“嫡子”,便是家主与正妻所育的孩子,与其他侧室生的孩子,则是“庶子”,二者的尊卑地位差别极大,庶子见了嫡子要行礼,凡事还要让着对方。
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其看似在传扬谦让的美德,实际上却是在表现家庭地位问题。孔融只是一个庶子,而且年纪小,地位远不如是嫡子且年长的哥哥,所以在吃梨的时候,绝对不敢挑大的,否则便是僭越,要受家法惩处。
当然,古代也不乏庶子成功逆袭的案例,最知名的当属春秋名士孟尝君田文。他的母亲只是一个侍妾,这导致他自小便饱受轻视,还曾因为生辰不吉利遭到抛弃。好在他天生聪慧,又勤奋努力,靠着出众的才能赢得父亲的青睐,最终竟打败了嫡子,坐上了家主之位。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世家政治的衰落,家族也逐渐开始瓦解,慢慢退回到简单的家庭模式。但大家并没有因此放弃亲缘关系,逢年过节还是会互相走动,尤其是与姨娘、姑姑、舅舅等往来频繁。姨夫、姑父、舅妈这三人虽然也是亲属,却让人怎么也亲近不起来,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没有血缘关系。维系亲情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血缘,姨夫、姑父、舅妈则主要是通过婚姻来和某一个家庭绑定的。在本质上,他们是途中加入的外来人,此前没有任何感情基础,自然不会让其他家庭成员感到亲近,平时礼貌相待,只是为了维持颜面而已。一旦离婚,他们便瞬间成了陌生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再无任何关系。
二、基因上的天然疏远。一个人之所以会对另外一个人有亲近感,是因为二者的基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些至亲甚至会产生非常奇特的心灵感应。比如双胞胎中的哥哥如果在玩耍时意外受伤,毫发无损的弟弟也会感觉到莫名的疼痛;留守在家中的父母如果突发疾病,昏厥在地,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的子女虽然毫不知情,但会凭空产生胸闷、心惊等不适感。而姨夫、姑夫、舅妈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基因差异较大,因此很难产生亲近感。
随着时代发展,血缘亲属关系正在慢慢淡化,除去父母,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之外,我们与旁人相处,讲求的是礼貌和情商。如果一个人粗暴浪荡,即便他与我们沾亲带故,也不会赢得我们的尊重和亲近;如果一个人谦虚温良,即便他与我们萍水相逢,也能与我们结为至亲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