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道德经详解·章十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德经帛书版十六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帛书版十六章(帛书道德经详解)

道德经帛书版十六章

帛书道德经详解·章十六

阅读导引:

上一章阐述如何发现道、明白道和使用道。“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勉强描述了“善为道者”的形象。

本章计72字。接着上一章讲述“善为道者”的“沕身”之术。建议人们“致虚极也,守情表也”;通过考察万物的“心性”、守住自己的心性,把自己隐没在道中,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

原文断句:

至虚极也⑴,守情表也⑵。万物旁作⑶,吾以观其复⑷也。天物云云⑸,各复归于其根⑹,曰情。情,是谓复命⑺。复命常也⑻,知常明也⑼。不知常,妄;妄作凶⑽。知常容⑾,容乃公⑿,公乃王⒀,王乃天⒁,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⒂。

文字释义:

⑴至虚极也:到达空虚的顶点。即“进入见性忘形的无物境界”。参阅句义详解。◆虚,本义为大山丘;大则空旷,引申为空虚、虚无。◆极,本义指房屋最高处的正梁、脊梁;引申为最高处,顶点,尽头。

⑵守情表也:守住自己的心性控制自己的反应。◆守,本义是官吏的职责,引申为看管、防卫,保持等。◆情,受感而萌发,外界信息作用于人必然产生的心理反应,引申为本性、性情。◆表,本义是用野兽毛皮做的外衣,引申为外部、外面;外表。

⑶万物旁作:万物在我的四周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旁,本义是四方、四面,引申为边缘、旁边。◆作,本义为灼烤龟甲进行占卜,引申为制造、兴起、发起、作为等。

⑷复:往返,来来回回,循环运动;回归。

⑸天物云云:天地万物运动变化、周转回旋。◆云云,周转回旋。

⑹根:本义指植物生长在土里的本分,引申为生物的出发点,事物的本源,根源,依据等。

⑺复命:答复命令。◆命,甲骨文中“命”和“令”是同一个字,本义指发布命令;命令的本质是信息驱使,通过发出的信息驱使接受信息者运动;即信息作用。接受信息作用的物体做出的反应,就是复命。

⑻常:本义是穿在下身的衣服。正常人害羞,不会脱掉下衣示人,总是穿着下衣;故引申为经常、总是、恒久、永远。又引申为“正常”。

⑼知常明也:知道正常就能明白事理。

⑽妄作凶:胡作非为是凶险的。◆妄,本义是狂乱,引申为荒诞、不合理、胡作非为。

⑾知常容:知道正常就能包容。◆容,本义指包含,不排斥;包容。

⑿容乃公:能包容就是公正对待万物。

⒀公乃王:公正对待万物就能统御万物。

⒁王乃天:能统御万物的是天。

⒂沕身不怠:潜藏自己不可懒惰。◆沕(mì),潜藏、隐没。◆怠,故意懒散、懒惰,引申为轻慢、不恭敬。

句义详解: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深入物体内部看清物体性质(即进入见性忘形的境界),守住自己的心性控制自己的反应。万物在我身边运动变化,我进入这种状态来考察万物运动变化的循环往复。

★“至虚极也”的意思是“深入物体内部看清物体性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例能帮助我们理解“至虚极也”。例如,用望远镜看远处,望远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能看到的东西越少。同理,用高倍显微镜看物体内部的分子结构,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能看到分子之间的“空间排列关系”,且能看到的分子数量越来越少,直至看不到一个分子。这就是“至虚极也”。简单地说,希望人们在考察事物的时候,能“由表及里”,从宏观逐渐深入到微观,直至看到最终的“细微”。伟大的人类已经做到这一点,不仅看到了构成物体的“终极细微”即电子和质子,而且看到了物质之间的精神作用关系。因此,“致虚极也”的白话文含义是“深入物体内部看清物体性质”。或许这么表述更容易理解,即“能忽视物体形态,看到物体内部的精神作用关系(性质)”,进入了“见性忘形”的“无物”境界。例如高明的人看人,能忽视外表、直接看到人的心性。或许“得意忘形”成语之本义是“见性忘形”;即得到其意忘记其形,看到其本性忘记其外表。

★联想到“性”和“情”。“性”即性质,是由物体内部物质之间的精神作用关系决定(详见第十一章)。“情”是“物体内部的精神作用关系”对外界信息作用做出的反应。“性”决定“情”,“情”是“性”的表现。例如,可见光照射石墨和钻石;石墨的“性”决定其吸收可见光,看起来是黑色,这是石墨对可见光作用表现出来的“情”;钻石的“性”决定其反射和折射可见光,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样子,这是钻石对可见光作用表现出来的“情”。如果把它们放在黑暗中,那就看不出谁是石墨、谁是钻石。同理,对人施加信息作用,可以通过人表现出来的“情”看出人的“性”。

★守情表也。外界信息作用不仅能暴露物体性质而且能改变物体性质。例如把阳光聚集起来照射树叶,能点燃树叶;强光能使眼睛失明。如果人想心情舒畅、健康长寿,就需极力避免不良的信息作用。如何抗拒外来信息作用维持自身的性质稳定?人可以抗拒的外来信息有哪些呢?自然界的信息很难抗拒,但能有效抗拒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作用。怎么抗拒别人对自己施加的信息作用?最简单的办法是“不响应”,即“守住自己的心性、控制自己的反应,让外人察觉不到你的反应”;这就是“守情表也”。例如,被别人骂了,如能不做出任何反应,就可避免一场争吵。

★联想到上一章内容。“善为道者”的表现(情)让人“深不可志”,让人无法对他施加不良的信息作用;这显然是最高明的。当我们与别人交往和交流信息时,如能做到“至虚极也,守情表也”,既能看清对方的心性又能守住自己的心性;那就是“神人”了,可有效避免不良信息作用对自己的伤害,自由自在、游刃于万物之中。

简而言之,只有做到“至虚极也,守情表也”,才能“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否则自己的心性被扰乱,谈何“观其复”?

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天地万物周转回旋,各种循环往复都要回归到它的本源,这就是信息作用引起的反应。信息作用引起的反应,是对命令的答复。答复命令是正常的,知道正常就明白了事理。不知正常就会胡作非为;胡作非为则万分凶险。

“复归于其根”与第十四章“复归于无物”含义同。是指回归到“原子”状态。原子在精神作用下合成分子,分子在精神作用下分解为原子。同理,雌雄动物在欲望(精神作用)驱使下交配,阴阳基因分子合成动物基因,孕育出动物。动物消耗自己的欲望(精神作用),慢慢耗损自身内部的精神作用关系,而逐渐散失功能、衰老死亡,最后分解为分子和原子。这就是信息作用引起的反应。信息即电磁波,是游离精神(详见《道理与智慧》)。

“答复命令”是什么意思?万物都在辐射信息和吸收信息。辐射信息就是“发送命令”;吸收信息的物体必须做出响应,并把自己的响应合成在自己辐射的电磁波中,反过来给其它物体发送命令。对外界信息作用做出的响应就是“答复命令”。至于如何“答复命令”由物体自身的性质决定。因此,信息作用引起的反应就是答复命令。“情,是谓复命”。

复命常也。响应外界信息作用是所有物体都有的、永恒的功能。物体如能正常响应外界信息作用(即能做正常的应答),就说明该物体性质稳定、功能正常;否则说明该物体已经发生质变。例如,活狗和死狗对人的招惹响应完全不同。

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道什么是正常,那就明白事理了。如果不知正常的老虎会吃人而去招惹老虎,那就是“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知道正常才能包容,包容就能融入公共环境、公正对待万物,能公正对待万物就能统御万物,统御万物的就是天,天就是道,道就是恒久。把自己隐没在道中、融入世界是不可怠慢的事情。

知常容。知道什么是正常就能包容。例如,知道童言无忌,就不会责怪孩子;知道老年人没有劳动能力,就能赡养老人。有包容心者,不仅能公正对待万物,而且能被万物接受成为“公”中的一分子;即容乃公。

公乃王。能公正对待万物者,不仅能被万物接受,而且能统御万物。能统御万物者就是“天”,就是“道”,就能“久”。因此,把自己融入环境、隐没在道中,才能长生。

★鄙人的读解显然与专家们的读解差异较大。孰是孰非请读者自己判断。只能说鄙人的读解前后含义较为顺畅,少了那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每个人的读解都是正常的,都可以分享给人们参考,要容忍别人有不同见解。知常明,知常容。如果一定要以“权威专家”身份强迫别人认可其读解,那就是“不知常”,妄作凶。

白话译文:

深入物体内部看清物体性质(即进入见性忘形的境界),守住自己的心性控制自己的反应。万物在我身边运动变化,我进入这种状态来考察万物运动变化的循环往复。天地万物周转回旋,各种循环往复都要回归到它的本源,这就是信息作用引起的反应。信息作用引起的反应,是对命令的答复。答复命令是正常的,知道正常就明白了事理。不知正常就会胡作非为;胡作非为则万分凶险。知道正常才能包容,包容就能融入公共环境、公正对待万物,能公正对待万物就能统御万物,统御万物的就是天,天就是道,道就是恒久。把自己隐没在道中、融入世界是不可怠慢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