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六)(曹操用计败张绣)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不顾荀攸劝阻,再次攻打张绣。

四月因袁绍想把天子移到自己身边,派使者告诉曹操应该迁都鄄城,曹操没有答应。田丰就劝袁绍袭击许都,曹操得到消息后,就立即解除穰城之围,要回兵许都。张绣就率众追击。

五月,刘表支援张绣,在安众据险而守,截断了曹操回家之路。但曹操却写信告诉荀彧,他一定会在安众击败张绣。到了安众,曹操是前后受敌,曹操就连夜另行开凿险道,假装逃跑了,刘表、张绣要率全军追击,贾诩说:“不能追,追必败。”刘表、张绣没听,结果被曹操伏军夹击,大败而归。

刘表、张绣败军回城后,贾诩又让他们再追,刘表不听,张绣相信贾诩,就收拢败兵再去追击,果然得胜而归。

《孙子兵法》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分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要说曹操是真的深知《孙子兵法》要义,兵法说:“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分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曹操知道刘表截断了回家之路,就告诉荀彧他会打败张绣,因为他们违背了“归师勿遏”的道理,如果他们只是在曹操撤军的不断尾随追击,因曹军急着回许都,无心恋战,刘表、张绣自然能胜,而且曹操更明白兵法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曹操预判自己会胜。刘表、张绣一方和曹操一方,就从正反两面解读了“归师勿遏”的道理。

而贾诩也的确是军事奇才,所以刘表、张绣要追击的时候,犯了兵法之忌,所以他极力劝阻,这也是基于对“归师勿遏”和“穷寇勿迫”的理解。但当刘表、张绣打了败仗,贾诩反而让他们再次追击,更是贾诩高明之处,因为此时兵势已变,你再说“归师勿遏”和“穷寇勿迫”就是纸上谈兵,机械套用兵法了。此时曹操已突破刘表的拦截了,而且刚打败他们,正一门心思往回赶,已无心回头恋战了,贾诩知道孙子兵法中的另一条“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中的“击其惰归”正当其实,这也是我们在《跟三国历史学兵法(一)》中,分析皇甫嵩用兵是一个道理。

三国中谁最精通兵法: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系列二(1)

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七)(曹操下邳败吕布)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打败刘表、张绣后,吕布再次与袁术联合,九月吕布部将高顺攻破沛城,刘备丢下妻儿单身逃跑。曹操出动大军攻打吕布,在梁国遇上了刘备,就一起攻打彭城。十月攻破彭城后,攻打下邳。

吕布屡次与曹操交战,都是大败而归,于是就坚守城池,不敢再出。曹操写信劝降吕布,吕布心中恐惧,就有投降之意。陈宫劝吕布在城外安营扎寨,由陈宫与高顺守城,形成犄角之势,待曹操粮尽再攻曹,但吕布最终也没采纳。吕布又派许汜向袁术求救,又想把女儿送到袁术那,但因杀不出重围,也只能作罢。

而曹操这日子也不好过,曹操挖掘壕沟,包围了下邳,而且由于连续征战,士卒疲惫,曹操就想撤军回朝。但荀攸、郭嘉立劝曹操再坚持坚持。于是曹操打消了回朝的念头,引沂水、泗水灌城,到了十一月,吕布就抗不住了,自己就上城楼要向曹操投降。到了十二月,侯成、宋宪等逮捕了陈宫、高顺,率部投降了曹操。吕布最后也出城投降。

《孙子兵法》原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本战例分析:

曹操在围攻下邳一月有余,在征战张绣后再讨伐吕布,连续作战也有三个多月的情况下,准备放弃攻城,也是符合兵法的,此所谓“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在己方士卒疲惫的情况下,已失去了进攻的锐气,不宜再攻城了,曹操的计划本身并没毛病。

要说一流谋士就是要在这种情况下起作用,荀攸、郭嘉向曹操提出了更高明更贴合当时实际的分析和建议,那就是吕布勇而无谋,更兼屡战屡败,已失去了锐气,主将气衰则全军没有斗志,正应了“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而吕布及手下将领在后面的表现,就诠释了被夺了心的主将和失去士气的军队会有什么表现,即使是勇猛强大如吕布也不行。

三国中谁最精通兵法: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系列二(2)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八)(袁绍失策攻曹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攻克了公孙瓒,变得更加骄傲,对朝廷也愈发不尊重,给朝廷上供也越来越少,而袁术死前派人把帝号送给了袁绍,于是袁绍就有了称帝的想法。主薄耿苞秘密建议袁绍应顺天应人,称帝。而袁绍就把耿苞的建议传达给自己的僚属们,没想到大家都说耿苞谋逆该杀,袁绍只好杀耿苞以证明自己没有称帝的想法。

但袁绍并不甘心,于是集结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准备攻打许都。此时,谋士沮授进谏袁绍不要攻打许都,沮授的理由是:“1、连年征战公孙瓒,已是兵疲民敝,此时宜巩固成果,休养生息;2、应该向天子报捷献礼,如果曹操不让使节面君,就可以弹劾曹操阻隔勤王之路,此时就可以修兵备战,并派精骑骚扰他的边境地区,而袁绍以逸待劳,许都可以坐而平定;3、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此时攻打许都,就违背了大义。而曹操法令严明,士卒精练,此时兴无名之师,没有胜算。”

而郭图、审配则是以此前连续取得的胜利成果,于是就有了:“以明公之神武,引河北之强众,伐曹操易如反掌。”的结论。

袁绍自然是不听沮授的谏言,而采纳了郭图、审配的意见,于是袁绍就发起了征讨曹操的战争。此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本篇不用赘述了。

《孙子兵法》原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现在就对应着兵法来解读这段历史。

《孙子兵法》其实是不战之法,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能战,所以有“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战事一开,则“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要慎之再慎。

袁绍此时向曹操开战,一是袁绍对于曹操在天子身旁,立于朝堂之上感到心里不爽,虽然曹操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二是袁绍此前一路顺风顺水,灭了公孙瓒后,更是骄傲无比,认为“伐曹操易如反掌。”

而沮授们的谏言则深合本篇引用的《孙子兵法》那段话的内涵,袁绍在此之前,连连得利,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又灭了公孙瓒,正是心高气傲之时,此时正应了“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该修内政攻固胜利成果之时,却怀着心浮气躁之心,不顾兵疲民弊,强行用兵,已经是取败之道,与孙武齐名的吴起,在其兵书《吴子》中所说:“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袁绍正在走连胜之后的取败之道,这是其一。其二是袁绍与曹操开战要攻许都,兴无名之兵,又是取败之道。

从兵法上分析,袁绍此时攻曹,已经是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袁、曹之战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果袁绍听从沮授的计策,曹、袁之争,谁胜谁败就不好说了。

三国中谁最精通兵法: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系列二(3)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九)(曹操用计败颜良)

《孙子兵法》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派颜良于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四月,曹操救援刘延。荀攸献策说:“袁绍兵多,我们兵少,一定要分散他们的兵势才行。主公到了廷津,做出要渡河攻打袁绍后方举动,袁绍一定会分兵向西,此时主公再轻兵奔袭白马,攻其不备,则颜良一战可擒。”于是曹操依计行事,袁绍听说曹军在渡河,果然分兵向西,准备截击曹军。此时曹操带兵昼夜兼行,一个急行军,离白马只有十几里地时,颜良才得到消息,急忙整军迎战,曹军先锋张辽、关羽已杀到军前,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纵马直冲,于万军之中斩颜良首级,于是袁军败退,曹操解了白马之危。

此战留给后人的故事就是关羽斩颜良,但此战居功至伟的当属荀攸,他献给曹操的计策,正是依据曹、袁兵力相差的的情况,灵活的运用了“倍则分之”,使得袁绍中计而分兵,削弱了己方兵力远多于曹操的优势,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又使得已失去兵力优势的颜良仓促应战。开战前荀攸就预判了颜良败定了,而此战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三国中谁最精通兵法: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系列二(4)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十)(曹操南阪败文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用计诱使袁绍分兵后,大败颜良军,颜良被杀,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将全城百姓全部西阪,

袁绍大军到了延津南,曹操勒兵驻营南阪,派人在高处观察军情,当袁绍的骑、步兵数不胜数时,曹操下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马匹。当时从白马西迁的辎重车辆正在路上行走,诸将都认为袁军太多了,得赶紧让辎重队伍退回军营,曹操没说话,荀攸说:“这正是引诱敌人的饵兵,怎么能撤走呢?”

这时袁绍部将文丑与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抵达,诸将又催曹操该上马了,但曹操告诉他们时机还没到,等袁绍军中骑兵更多了,开始分别扑向曹军的辎重队伍时,曹操下令立即出击,于是近六百骑兵全部攻向袁军,袁军正忙着抢辎重了,混乱之中没提防曹军突然冲杀过来,顿时大乱,文丑在乱军之中被斩,袁军大败。

《孙子兵法》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分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从此战可以看到,文丑和曹军诸将都不懂兵法,兵法说:“饵兵勿食,”曹军诸将不明白,袁军占优而且越来越多,曹操为什么不掩护辎重队伍先退;而袁军更是违背了兵法要义,仗着自己人多势众,蜂拥而上去抢辎重,像鱼群扑向鱼饵,乱了自己的阵脚。殊不知曹操就是在等着鱼儿上钩呢。荀攸不愧为一流谋士,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一句话“这正是引诱敌人的饵兵,怎么能撤走呢?”就让曹军诸将明白了。

三国中谁最精通兵法: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系列二(5)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创做挑战赛#​#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注: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