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1)

“还有人不知道于和伟蹦迪吗?”

因为一段在戏里的“魔性”蹦迪短视频,于和伟最近火遍了全网。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2)

这波热度还未褪去,随着张艺谋导演的首部谍战片《悬崖之上》上映,又把于和伟推向了新一波热潮。

除了于和伟,这部电影还集结了张译、倪大红、朱亚文等一众实力派演员,还未上映就已经捕获一批观众的“芳心”。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3)

网友们都很期待,也很好奇,“蹦迪小王子”于和伟在张艺谋导演的戏里,与一众实力派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毕竟,28岁才出演第一部戏,演了几十年的配角,50岁的于和伟,终于开始迎来属于他的,最好的时代。

王劲松曾评价他:一个没有疆域的演员。

不管是在戏里还是在戏外,不管市场需求如何变化,于和伟在做的永远只有一件事:把戏演好。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4)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演技教科书”“老戏骨”这样的夸赞背后,是他始终秉持“不把人当个事”的态度。

他说:“要把做的事当个事。”

他不在乎一些“符号化”的东西,美称再多,都不如把事做好来得实在。

太把人本身当回事,容易迷失。

而把做的事当回事,才容易成长。

01 我不坏,我只是“有人味”

在以前的剧里,于和伟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一个“大坏人”,以至于有不少人表示“我是看着于和伟演反派长大的”。

说起于和伟的“反派”之路,不得不说《历史的天空》里“万古碑”这个角色,这是他被全国人民熟知的起点。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5)

当时有一场戏,是原来剧本里没有的,后来却成为观众们印象最深的一幕。

万古碑一直深爱着女主角东方闻英,但闻英却不爱他,在得知她牺牲后,万古碑来到她的坟前,追忆爱人。

这样一场看似简单的戏,剧组打算拍完就可以下山吃午饭了。

可是,于和伟想的却是如何把万古碑对闻英的爱,外化地表现出来?

于是,他在墓碑前放了一束花,沉默片刻后,从口袋里拿出一支钢笔,放在了墓前,而这支钢笔,就是万古碑一直想送给闻英,却始终没能送出的,然后便唱起一首当时的流行曲,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6)

那一刻,他已然便是万古碑,一个“有人味”的反派。

从这场戏开始,观众们对万古碑这个人物,有了不同的理解。

他把“万古碑”演得深入人心,到何种程度?

去中央电视台录一个小品,当时李琦一见到他就说:“你看,全国人民最讨厌的一张脸出现了。”他的发小也曾接到朋友电话:“作为朋友我得提醒你,这个人不可交,你看他演的万古碑,太坏了,真人肯定也是个坏人!”

虽然被大家指着骂,但于和伟却感觉很满足,因为这是大家对他专业的认可。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7)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不管是悲哀也好,幸福也好,只要是真实存在的,就有意义有价值,无关乎正派和反派,这就是他的创作观。

他曾经困惑过,“反派”这个戏路不容易被人记住,也不讨巧,有谁会喜欢一个“坏人”呢?

但他后来想开了,他很享受这种自由的状态,也不想给自己贴标签:“反派角色不应被标签化,角色情感体验要从演员自我出发,去体验角色情感,实现自我与角色融为一体。”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8)

凭着这个信念,演了6年反派的他,终于迎来了新的角色突破,《猎毒人》中阴险的卧底复仇者,新《三国》里的刘备,《军师联盟》中的曹操,《巡回检察组》中刚正不阿的检察组组长,《一出好戏》里落魄的老总……

于和伟,成为了“千面影帝”。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是这样评价于和伟的:“他的演技总是那样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看似平静却暗藏波澜,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无形间代入了他自己的风格。”

可以说,他演的不是单纯的“正反派”,他只是把复杂的人性,用“于和伟的方式”展现出来而已。

02 没有生活,谈何演戏?

于和伟角色中的“人味”,与他对生活的体悟不无相关。

“我会感受到那个人的生活,如果他的生活在纸上并不是很完美、很准确,我会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准备的功课来完成这样一段人生,这个是最幸福的。”

他坦言,像他这样的演员,生活其实挺单调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拍戏,自然而然就会丢失一部分的生活。但是,创作可以弥补他这部分的缺失。

一个人物,只要是真实有价值的,对他而言都是自己生命里的一种成长。

通过曹操,他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通过刘备,他更懂得仁义德行。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9)

演戏与生活,都是于和伟的“氧气”,没有轻重之分,也缺一不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他实现了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可以说,没有生活的他,就没有“行走的演技教科书”于和伟。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10)

他享受旅行,想到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呼吸新鲜却又熟悉的空气。

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拍完戏,好不容易回了趟家,想去剪个头发,在步行前往理发店的路上,看到商业区的十字路口人来人往,突然就被这份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热闹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拍了段小视频。

“我对生活还是很渴望的,我觉得我不能没有生活。”

那些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细枝末节,日常的所闻所见,都会成为他的营养。

他喜欢看电影,不仅是专业上的学习,也是艺术上的享受。

他喜欢看书,文字的力量和想象力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短视频平台上的他,也会自己玩梗——“接着奏乐,接着舞”,带头蹦迪;工作住酒店期间被隔壁音乐声吵醒,索性现场表演一段Hiphop。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11)

他在生活中是多面立体的,有人说他“有趣”,其实,他只是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观察,用一种超脱于自我的本真去感受。

甚至在他看来,一个演员如果不能去菜市场买菜,不能在人堆里走走,最终会影响创作:“因为你已经不接地气了,你观察和体验的生活(只)是你的,是假的,不是更多人的。”

“演员不能脱离生活,如果光剩下摄制组、活动、西装革履、红地毯,生活从哪儿来呢?对角色的感悟又在哪里呢?”

03 人不重要,做的事才重要

不管是演戏还是生活,背后的内核都是姐姐对于和伟说过的一句话:“你还要更好,你要把你做的事当个事,不要把人当个事。”

10年前,他演的一部戏获得了某个重要奖项的提名,他知道自己不会得奖,但有人对他说:“你要去参加,要有曝光率”,于是,他穿的西装革履去到颁奖典礼现场。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12)

看着大家的欢呼,得奖者的喜悦,这个场面让于和伟心生向往,他暗自发誓,要努力站在这个领奖台上。

不久后,于和伟做到了,他在《局中局》和《岁月》中的表演也被一些老师拿来做表演范例。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13)

新《三国》和《军师联盟》播出后,网络上的好评蜂拥而至,那时候的他,一度连睡觉都是笑着的。

但是,姐姐说的话已经深深刻在他的心里,他越来越不在乎除了表演本身之外的东西,开始慢慢放下了。

他不在乎角色红不红,他在乎的是接下来还有没有可能,荣誉感要有,但不能让荣誉感成为一个包袱。

“一个演员需要清醒,如果过于在乎奖项,关注的重心也会发生偏移。奖项是意外之喜,我不必在乎太多,只要把我应该做好的做好了就行了。”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14)

曾经,他妥协过,尝试了一些“非于和伟标准却迎合市场”的影视作品,观众也许看不出来,但他却非常清楚,自己的心思偏移了,不再仅集中于表演:“我看了之后才觉得,我不喜欢,我做不了。我马上就回头了。”

现在,他依然把重心放在“事”上,就是把戏演好,把人做好,这才是他考虑的。

提起自己在短视频平台“跳”了好几个月,他显得云淡风轻:“还好,我有作品。”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15)

“如果你没有作品了,光靠这个去蹦跶,那你要小心了。有些人不一定(有焦虑感),我只能说对于我来说,不行。我绝不会依赖这个东西。可以玩,但不要丢掉本。”

20岁时,他希望一定要拍一部戏,为人知晓;如今,他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安静,能把嘈杂的东西抛开,去塑造更好的人物,让更多人看到他的表达。

于和伟获得觉醒年代的奖项(于和伟卸下老戏骨)(16)

“原来我的表演理想是‘演龙像龙,演虎像虎’,只不过现在我在前面加了一个定语——具有于和伟个人标签的‘演龙像龙,演虎像虎’。”

于是,有了“万物皆可于和伟”的称呼。从反派到正派,从曹操到刘备,从刑警到老总……被戴上“老戏骨”这顶“王冠”的他,却不以为然。

“不要给自己头上戴那么多的‘王冠’,太沉了。轻装前行不好吗?”

这,就是演员于和伟:琢磨人性,观察生活;不忘本真,方成大事。

- END -

参考资料:

《今日影评·表演者言》于和伟

CCTV电视剧《于和伟的表演秘诀,就是这4个字!》

澎湃有戏《专访|于和伟:作品首先要“有意思”,才谈得上“有意义”》

新京报《于和伟:演技教科书?说多就不值钱了》

人物《于和伟 曹操的独白》

头大脑仁小《于和伟专访:一个戏痴的自白》

影视独舌《于和伟:做一个有自己标签、演谁像谁的演员》

#于和伟##悬崖之上##说TA#

作者:满月

编辑:si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