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风月女子,各位脑海中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粉面黛妆的艺妓,是亮片闪闪的舞女,是毕恭毕敬的侍妇,还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代青楼女子对客人说的一些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青楼女子对客人说的一些话(风月女子都是怎样过活的呢)

古代青楼女子对客人说的一些话

说起风月女子,各位脑海中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粉面黛妆的艺妓,是亮片闪闪的舞女,是毕恭毕敬的侍妇,还是....?

其实在古代,风月女子只是一个统称,所有在风月场所工作的女子都被囊括在内。比如“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又称舞妓、清倌)、“卖身不卖艺”的窑姐(窑子里的女人,与前者对应,也叫红倌),还有“卖艺也卖身”的莺花。

在古代,风月场所也有明确的划分,比如青楼,最早的青楼就是指古代高端大气的夜生活娱乐场所,而不是后世口口相传的“皮肉交易场所”。窑子嘛....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都是那啥的,但古时的窑子相当简陋,窑姐的姿色也完全比不上高端场所,而窑子作为非正规场所,古时的规模也是远不及前二者的。

勾栏,勾栏也叫瓦肆,是宋代出现的、中国最早的“大型夜店”,在这里工作的女子,通常是形象才华俱佳的高级女子,但与艺妓和窑姐的区别是——卖艺也卖身,是豪华版的艺妓,也可以说是豪华版的窑姐。

那么问题来了,艺妓、窑姐、莺花这三类风月女子,古时是怎样过活的呢?

艺妓

顾名思义,艺妓是靠自己的才艺吃饭的,一般不卖身(也有与男性客人发生关系的,但并非“卖”,而是坠入爱河,是真挚的爱情),通常在比较大型的青楼里工作,地位高的艺妓甚至连老鸨(青楼老板娘)都不放在眼里,毕竟这种顶尖艺妓是青楼的镇店之宝,有她就有生意。

如果仔细回忆就不难发现,许多古装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一个场景——主角进入莺歌燕舞的青楼,青楼内部的是一座红毯与红帘搭就的舞台,台下放着一张张木板凳,主角会过去坐着看戏,有时主角会发现熟人,于是坐在上前去与其一起看戏,甚至还有主角因为误入青楼而爱上艺妓的狗血桥段...

当然,影视作品总是带点编撰的成分。但是这足以说明一件事,古代青楼的性质并非“皮肉交易”,而是供游客观赏、会面、交谈或者游玩的。而艺妓就是青楼里的主角,古代的青楼门槛较高,只有上流人士可以进入,所以很少有客人会向她们提出“一起睡”这么直接的要求,通常会舞文弄墨,说一些夸赞的话,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撩妹——比如沉鱼落雁啊,闭月羞花啊,最初都是用来形容艺妓的(四大美女?不不不,艺妓的出现比她们还早些)。

艺妓是一些才艺双全的风月女子,是否洁身自好尚无据可查,但从古代青楼的繁华与奢侈来看,仅凭“卖艺”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再去“卖身”似乎说不太通...

窑姐

窑姐是窑子里的女人,那么窑子是什么呢?(虽然大家都懂...)又是怎么来的呢?

“窑子”这个称呼是在南宋时出现的,但是“窑子”所代表的的色情场所,在北宋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色情场所最初的称呼是“瓦舍”或者“瓦子”,取其“来时瓦合,去时瓦散”之意(好聚好散),这名字传着传着传到了一些没文化的人嘴里,以为“瓦”是“烧瓦的窑”,到南宋的时候,“瓦舍”已经成了“窑子”,时至今日,这个词语代表的还是那种意思。

窑姐的身份远不及艺妓光彩,窑子这种地方,可以说是地如其名了,比较破旧,通常是古代的一些茅草屋,现代也都是些拆迁区,她们也无法选择服务对象,更无法拒绝客人,来的人也大多是些农民,没什么素质,逃账赖账的事情常有发生。

可是没办法,谁叫她们是窑姐呢,谁叫她们没吃饭的本事呢?

莺花

对于莺花,百度百科上有两个解释。

实际上,此释义还应加“古代高端”的前缀,因为比起艺妓和窑姐,这类风月女子可谓才貌双全,也只有古代的上流人士才能买她们的“艺和身”。

这个名号的由来也颇具诗意,据说是一位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孔尚仁起的,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句:“闲陪簇簇莺花队,同望迢迢粉黛围。”莺花之前,还有一种“歌姬”的叫法,不过比较小众,也很快被莺花取代。

她们通常出没在大型青楼中,在瓦肆中也经常能看到她们的身影。瓦肆是什么地方?是中国最早的夜店啊!正因如此,她们的交际非常广泛,在没有手机的古代,莺花却几乎认识每一位客人。

莺花身处这种社会高度,自然也拥有了“挑人”的权力。卖艺时,她们只是作为演员在台上表演,供所有观众观赏。卖身时,她们可以直接拒绝自己不喜欢的客人,客人也不会因此发怒,因为这种“你情我愿的卖身关系”已经成为当时的“青楼潜规则”,常去青楼的客人都懂。

总之,莺花差不多是前二者的结合体,是古代青楼行业中最受欢迎的风月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