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十讲(大学注释十)(1)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所谓使家族和睦,在于修治自身。人往往对所亲近喜爱者有所偏向,对所轻视厌恶者有所偏向,对畏惧恭敬者有所偏向,对同情怜悯者有所偏向,对傲慢怠惰者有所偏向。因此,喜好其人而知其不善,厌恶其人而知其善者,天下少有。古语云:“人不能看到自己子女的过错,不能看到自家禾苗壮大。”这就是自身不修,不可以使家庭和睦。

注释

[1] 总论

朱熹《大学或问》:“此章之义,实承上章,其立文命意,大抵相似。盖以为身与事接,而后或有所偏,非以为一与事接,而必有所偏。所谓心正而后身修,亦曰心得其正,乃能修身。非谓此心一正,则身不待检而自修也。”

清•胡渭《大学翼真》(卷七):“渭按:喜怒哀乐,心之用也,才发于中,势必见乎身而加诸人。但上章明‘心’与‘身’相关处,故‘忿懥’等,俱就心上说。此章明‘身’与‘家’相接处,故‘亲爱’等,俱就身上说。其实四‘有’、五‘辟’之病,总出一根株。欲除此病,惟有察之一字,更无他法。‘亲爱’等,与‘忿懥’等微别,存疑说是。‘诚意’章,好善恶恶就己身上说;此章好恶,才是好人恶人。盖齐家为治人之始也。末章以好恶推广絜矩之意,实发端于此。‘辟’,则为天下僇,亦只是偏到极处耳。上两节,俱是‘身不修’,但未露,至此直点出三字。传者立文简奥,其义往往互相备。以上二章,只如一章。‘忿懥’等偏处,就心上说,非终不及身也;‘亲爱’等偏处,就身上说,非与心无涉也。‘视’、‘听’、‘食’,以身之所具说不修;‘亲爱’等,以身之所接说不修,皆是互相备。读者当以意会,譬诸游佳山水者,眼光须放得尖长,始足以尽侧峰横岭之妙。”

卫湜《礼记集说》:新安钱氏(时)曰:“论‘齐家’,在‘修其身’,却只说身之所以不修处。若说身之所以修,即是上章‘正心’事矣。立辞严密,极宜细玩,且于齐家利害,愈更深切。上章只说心之所以不正处,文意亦如此。上章四个‘有所’字,此章六个‘辟’字,其实皆心之病,但上四者,止是自身里事。此六者,却施于人,即处家之道也。所以不同。”

[2]辟

《礼记集说》:朱熹:“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今接其事而不审其则,则蹈于心所向之偏而身不修矣。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人之于此五者,情有所偏,则失其好恶之公,而身不修故不能齐其家耳。然是五者,乃身之接物所不能无,而亦固有当然之理矣。苟于是焉,徒与之接而不能随事省察,以审其所当然之理,则未有不因其所重而陷于所偏者也。故偏于爱则溺焉,而不知其恶矣。偏于恶则阻焉,而不知其善矣。”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大学》:“辟者,偏也,非邪也。邪生心,而偏在事。”

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十二):“‘敖惰’,固非性情之正,曰‘亲爱’,曰‘贱恶’,曰‘畏敬’,曰‘哀矜’,皆发于四端,人之所不能无者,但溺于偏私,倚著一处,则所谓僻也。处身之道,公平无我,是非兼照,则众心肃服,家自然齐。一有偏焉,人道乖矣。其祸可胜言哉?偏于所好,辄忘其恶;偏于所恶,辄忘其美。流俗暗浅,大抵如是。故曰:‘天下鲜矣。’‘不知子之恶,不知苗之硕’,皆所以推明‘辟’字。”

[3]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元•胡震《周易衍义》(卷九):“天下之生久矣,其不孝而不祗厥父事者,不足道也;不慈而不能字厥子者,不足道也;不友不恭而不念天显者,不足道也。间有知孝矣,而或入于陷父之忧;知慈矣,而或入于败子之讥。能敬兄友弟矣,而又如隐公之能立逊弟之节,而不免终身篡弑之祸。宋宣能推让贤之义,而不能免异日干戈之惨。则人伦之诣其至,不亦难乎?盖人伦之道,不诣其理,不足以为至。循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则局于人情之浅近,懵于义理之精微,皆不足以为至者也。至若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皆不中不正,而非尽家道之至也。”

[4] 谚

《说文》:“传言也。”段玉裁《注》:“传言者,古语也。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而宋人作注,乃以俗语俗谕当之,误矣。

【解读】

“齐其家,在修其身”,在《易》为《家人》卦。程颐曰:“‘五’恭己于外,‘二’正家于内,内外同德,可谓至矣”,“王者治天下,当以恭己正家为本。”《集说》引吕氏大临曰:“《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之其所爱敬而修其言行,则人亦将爱敬之;之其所贱恶而去其不善,则人不可得而贱恶之。如此,则人将矜式之,况其家乎?故曰‘其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也’。”

理解本段原文,关键在一“辟”字。郑玄谓:“辟,犹喻也。言适彼而以心度之,反以喻己,则身修与否可自知也。”此即孔子言仁之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齐家在于用恕,在能近取辟,参以彼己而蔽乎吾身之爱与恶。五者之失,在于不恕,不能近譬者也。宋儒胡铨:“譬犹省察也。”引《易》“观我生,观民也”,谓“观人以省己”。张九成:“自省而已。”谓善不善皆吾师,凡所好恶,皆为儆戒自省之资。郑、胡、张皆从“身修”处说。但结合下文“天下鲜矣”句,五个“之其所辟焉”,是说“身”之“不修”。朱熹:“旧音旧说,以上章例之而不合也,以下文逆之而不通也,是以闲者窃以类例文意求之而得其说如此。”故“辟”字之义,本篇从朱熹作“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