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笔者王升请你多多指教。

论语雍也篇8章(读论语雍也第六)(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过文明就野蛮,文明多过质朴就虚华。恰当的文明和质朴,才是君子。】

从小到大,长辈、老师都教育我们要做个文明人,我想文明就包括文化、文采、礼仪等,这些都需要后天的学习和修炼,所以“文”也是一个人的外在修养,与之相对应的“质”就可以理解为人最原始、朴素的一面,是一个人内在的本质。子桑伯子打着赤膊见孔子,从“质”方面讲是洒脱真性情,但过于质朴就有些野蛮,显得不尊重他人。子桑伯子也恰好代表了“野”并不是不知文,他有文化,只不过质胜过了文,而满口的之乎者也,过多的繁文缛节又会显得太虚伪浮夸,把习得的文当成了炫耀和伪装的资本,就像《水浒传》中王伦,作为梁山第一任头领,仗着有点文墨,对最先投靠梁山的林冲看不顺眼,一副酸文假醋的模样,最后被林冲斩杀。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背后的原因就是一个文胜质,一个质胜文,二者无法调和,当然各自有理,谁也不服谁。在孔子看来,保持内在的纯朴,配上修养文明以示外,在文和质上做到恰如其分才是真正的君子。不过值得警醒的是,人们常常还是把文质彬彬的重点放在文上,这就曲解了原意,回到了文胜质。于此我想到一个词,那就是彬彬有礼,把它改为彬彬有理对应上文质彬彬,意为既不过于文雅也不太质朴就是理性,如此为人处世可谓深谙“中庸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