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为一部新主流直面大时代的文艺作品,电影《万里归途》正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具象化多元世界与共同命运的深刻内涵。

何以为新?

笔者试图从三个不同纬度说开去,进一步阐释信仰力量人性之美、命运共同体之美、丝路新精神的现实意义,力图勾勒新主流电影所呈现的新时代美学意义。

当代电影名片评析(艺起评何以为新)(1)

信仰力量人性之美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可谓时代的镜子和精神风向标,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万里归途》,在十月上旬登陆院线银幕,可谓“独领风骚”。其内容具体讲述在北非的努米亚地区发生内战,外交官宗大伟(张译饰)和职场新人成朗(王俊凯饰)临危受命,前往事发地撤侨的故事。

同为撤侨题材电影,已有高票房、较好口碑的《战狼2》《红海行动》在前,如何在同类型题材中脱颖而出?主创团队首先要突出表现信仰力量及人性之美,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影像艺术特色的“魂与根”。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其生存与发展品质是文明程度的标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兴衰强弱,与文化的兴衰强弱密切相关。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影片在信仰与人性,国与家,爱情、亲情、友情等具体的关键性问题上,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和延展。

以农耕文明为华夏2000多年主流思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关键词有:集体主义、返乡、爱国、爱家等。然而在多元的文化世界,文化的侧重点和表现点,同质化程度,认受度高低等均不在同一思想认识的水平线。

当代电影名片评析(艺起评何以为新)(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有机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魂与根”。

文艺创作既要有当代生活的血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也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这条“根”,并能以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影像艺术魅力等激起受众在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健康快感,进而达于心灵,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

外交官宗大伟与成朗一老一少。一个精明老练世故,一个青葱单纯天真。俩人待人处世接物迥异,但拥有共同的信仰,始终相信身后有强大、繁荣昌盛的祖国做后盾,始终坚信他们不是单打独斗,始终坚信前路再艰难,也要把同胞带回祖国。集体主义、返乡、爱国、爱家既是“魂”也是“根”,交融交织。

命运共同体之美

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如何更好适应人类现代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舞台上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永久魅力,都需要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结合。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且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宗大伟与成朗进入战火纷飞的战区,不光是智力、能力、阅历、经验,更是勇气谋略运气,身后强大后盾的大比拼。

和平年代,岁月静好,身处国内较为安逸的同胞,当面对身处危难的同胞“返乡”这一话题时,内心情感会如所期待和想象的那样,共情共鸣达到最高峰值。人们在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同样关注“地球村”的其他村民。书写和关注“地球村”他村村民与同胞的命运不分伯仲。

这是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主流价值观,且符合电影的市场化和类型化属性。

影像叙事的主线、辅线、支线,多线并举推进。围绕一个中心“宗大伟”人物形象的塑造,铺垫、成全、合谋,共同塑造“宗大伟”的内心成长。

当代电影名片评析(艺起评何以为新)(3)

镜头叙事中尽力刻画的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人”,除了宗大伟与成朗外,还有章宁、白婳,战地的司机瓦迪尔、边境官哈桑、收养孤儿哈提玛、反派穆夫塔等,极为生动形象。

尤其是既有做人原则和底线,又廉洁高贵,受过高等教育,同样忠诚爱国,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边境官哈桑,让人眼前一亮。哈桑前一分钟还与宗大伟拥抱,后一分钟被反对派将尸体悬空在建筑门樑。哈桑忧郁的蓝眼睛永远定格在观众的心中。哈桑已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力叙事动力,成为一名让人过目不忘,出彩出新的配角。

主创团队的人物形象设置上,男人与女人,大人与孩童,同胞与外国人,都在平等、包容、相互尊重理解的对等关系上。

哈提玛的父母在战争中走了,章宁与白婳收养了哈提玛。战争无情,家国有边界,爱与诚始终跨越地域、国界、种族、血缘、宗教、性别等,充分表达和平、博爱、反战、共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它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核心的价值理念。

当代电影名片评析(艺起评何以为新)(4)

丝路新精神的现实意义

略悉中西文化文明交流史者,都知晓2000年来,中国人参与开辟的“丝绸之路”大致有四条。

第一条是经云贵高原通往南亚的“茶马古道”;其次是经今新疆(古称为西域)通往中东地区的“沙漠丝绸之路”;再次是经蒙古通往今俄罗斯的“草原丝绸之路”;最后则是南海至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四条丝路在和平、理性的环境气氛中形成。有比较就有差距,勿须赘述。

相较之,上述四条丝绸之路见证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融合和谐过程。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科技和人文,物质和精神,有序而渐进地沿着丝路顺流或逆流,始终相向融合。

古代的丝绸之路,以其开放、包容、自由、和谐的精神,大力推进欧亚大陆经济、人文、文明、文化不同纬度和层面的繁荣和交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繁荣和人文高地。国之交,在于民心相通。古有张骞凿空西域,今有国家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沿着前人的足迹和精神,民心相通,人人成为或正在成为现代的张骞。

该影片是在国内某影视基地,设置了高度仿真的场景,荒漠、沙漠、戈壁、民居、集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自然风貌、地形地貌。国家、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在“一带一路”时代大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或得以更好地体现。

影片中宗大伟的人物形象设置是外交官。外交官是没有枪支的战士,这是常识。电影是时空艺术,高度工业化的产品。因此该影片无法以夸张、火爆、剧烈的打斗大场面吸引观众,推动叙事。

当代电影名片评析(艺起评何以为新)(5)

不温不火不刺激的场面影像叙事,很容易给观众带来戏剧化程度不高的观感。为了让影片在意象与意境,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现高级质感和美感,主创团队特意选择沙漠中长时间、长队伍步行的造型设计。归家返乡路千万条,他们选择的这一条本没有路。一直坚定朝前走,就有路,终能抵达彼岸。

孤儿哈提玛在宁静的沙漠夜晚,不时朗读《一千零一夜》《辛巴达航海记》,鼓励自己和大人要坚持走出沙漠。这柔软的场面影像,无疑比仪式化的沙漠徒步,更能打动成人世界的内心,触摸最为柔软的隐蔽的情感角落。

影片中的宗大伟、成朗与白婳秉承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顺应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一带一路”精神继承且发扬,既是对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继往开来,又是新时代开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间,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华文化生态圈,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续写丝路新精神。

当代电影名片评析(艺起评何以为新)(6)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近年来以新主流电影为代表的时代经典,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美学理想的旗帜,“以艺术的方式”深入演绎新时代主题,“小切口”细节呈现人情变迁,在审美上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精神素养。

新主流电影《万里归途》以影像阐释多元世界与共同命运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促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面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方向,需要回望文艺与传统文化相伴相生,与时代相生相长的来路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激发文艺的创造活力,以时代感的艺术方式讲述大传统与大时代里的各类故事,更加专业化的文化生产回报社会的宽容和消费者的期待,以高品质文艺作品特有的精气神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

刘妍,青年作家、评论家。

入选全国首批文艺领军人才研修班。中国新文艺群体评论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2021年“西湖论坛”主旨主题演讲嘉宾。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结集出版已发表的散文集《花城印记》《花城味道》系列等。剧本《如影随形》入选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电影剧本奖,《钟南山逆行的72小时》入选全国2020年年度文选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