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汉娜对男主角有什么影响(生死朗读汉娜的善与恶)(1)

朗读者

(2008)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德国

片长: 124 分钟

豆瓣评分:8.5分

我相信,这部电影或许反映了人性的一个真相:在世界各个国家,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从众。

——罗杰·埃尔伯特(美国著名影评人)

影片开头汉娜的出场是一个相当正面的形象,她路遇突发猩红热的少年麦克并帮助了他。故事接着陡转直上,麦克被她成熟女性的魅力而深深吸引,两人展开了一段不伦之恋。然而我们不会谴责她的这个不伦罪行,因为我们看穿她之需要麦克,对知识(阅读)的渴求更甚于对性的要求。我们渐渐发现这个女人心底掩饰的秘密——她放弃更好的职位,离开情人,辗转流离,只因不愿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真相。直到此时,我们发现作为文盲的汉娜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她以此为耻,宁愿苦其身心有尊严的活着。

当中年麦克多年后重遇汉娜时,她是作为二战时期法西斯集中营的看守员在法庭受审。此时的汉娜集恶魔与纯良于一身,一方面过去的她的确犯下了为世人不可饶恕的罪行,另一方面她在审讯过程中的供认不讳与她的同谋们的抵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一个人能够理直气壮地声明自己可以摆脱历史的安排,何况对于文盲汉娜,在她的理解范畴中,她所执行的一切都只是工作中的必行环节。

汉娜最后选择了尊严接受了审判。她的罪行并非“恶”在作祟,而是无知与麻木令她趋从所谓正义的命令,有更多和她一样普通的凡人只是尽忠职守,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却并未思考所做的结果指向何处,法西斯的残暴和专断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故事中的汉娜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她代表着无法自主思考的人,这更加强化了象征的意义。这个故事不单纯是在批判二战和法西斯,把这个概念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寻找到对应的例子。正如战后一面倒的反法西斯的呼声,众口同声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究竟反的是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人类究竟应该往哪里去?又如在审判汉娜的法庭上,又有谁从人性的角度去了解过汉娜的过去,尝试着理解她的遭遇与行为。

随着故事走向结尾,了解了汉娜的一生,会发现这是一部很难简单去进行善恶评断的电影,就像片尾大火幸存者的女儿面对汉娜表示歉意的存钱罐,作为受难者的后代她无法从感情上赦免汉娜的罪行,却事实上从理性的角度能够理解汉娜这个微弱善举的意图。

在你遭遇这个无法评判的结尾之前,你已经被影片打动了,或许是因为汉娜对于求知和尊严的坚持,或许是因为爱的纯粹和希望,也或许是因为那些伤害和被伤害的。

女主角被命名为汉娜,想必和另一位汉娜不无关联。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她的著作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与反思。她在著作中写到:“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不爱德意志,不爱法兰西,不爱美利坚,不爱工人阶级,不爱这一切。我‘只’爱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惟一一种爱,就是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