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按照行政划又有省、市、区、县、乡等等,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名字都有自己的传说、历史故事和独特的意义。

不过有趣的是,就在我国690多个市和1420个县中,经过仔细查找,会发现,有不多的几对城市,他们地名的字,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是相互颠倒的,且过往经历和发展的程度也不一样,值得拿来一说。

忘不掉的西安之旅(双城记西安)(1)

西安

摊开地图,咱们大概从西往东说。先将历史回溯到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后那个诡谲多变的时代。当时的帝国,矛盾一齐爆发。中央与割据势力内战不休,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此起彼伏、各民族冲突加剧,西面的边疆吐蕃和突厥又卷土重来,边塞频频告急。

中央政府焦头烂额,但为了维护大唐仅有的尊严,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二月,“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恶战在即,多少甲士即将战死沙场。毕竟西域各族曾争做大唐人 ,对大唐心悦诚服,曾尊大唐天子为天可汗。今日沦落到此,难免唏嘘。

忘不掉的西安之旅(双城记西安)(2)

西安钟鼓楼

而就在征兵令下达后,风雨飘摇的长安,一个春雨初歇的清晨,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已白发苍苍,亲自牵马送好友元二来到渭水北岸的驿道,不舍的离别后,望着元二奔赴安西渐行渐远的背影,此一别,或许就是永别,难抑胸中悲愤,王维随即脱口而出一首旷世佳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忘不掉的西安之旅(双城记西安)(3)

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不仅唱遍漫漫丝绸古道,更使得他们的友情由长安弥漫至安西,尤其是“劝君更饮一杯酒”,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哎~~~~

而我们要讲到的第一对城市的第一座千古名城,便是这则故事中充满着历史沧桑的“安西”。

忘不掉的西安之旅(双城记西安)(4)

安西都护府遗址

地名来自于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

初唐,李世民英明神武,唐军战斗力爆表,雷霆乍惊,战神李靖如当年汉武帝时的冠军侯,千里奔袭,一举歼灭势力强大的东突厥,威震西域,不几年,一代名将侯君集,领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又亲率大军一举剿灭了断绝西域与中原商业往来的高昌古国,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太宗大喜,“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名将郭孝恪又击败龟兹(今库车),改治所于龟兹,遥距长安西七千五百里,这就是“安西”之名的由来。

忘不掉的西安之旅(双城记西安)(5)

安西都护府全盛疆域图

而如今,这样一个印刻着大唐无上荣光的地名,还在,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酒泉市的安西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

西域的词义是不断变化的,虽说今日安西和过去的安西,有距离之差距,但都是当年雄关漫道、金戈铁马,戈壁驰骋抵御外族的重镇,汉武帝元狩二年,这里便隶属于公元前121年就属于霍去病大败匈奴,封狼居胥后将武帝赏赐的美酒,倒入河中,与众将士痛饮而得名的酒泉郡。

忘不掉的西安之旅(双城记西安)(6)

酒泉鼓楼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瓜州,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置安西府,安定西域之意,与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而与大唐命运紧紧相连的“安西”,它的另外一个相反的兄弟城市便是西安,处关中平原中部、拥八百里秦川沃土,背依秦岭,毗邻大河,又有着三千年建城史,数千年的建都史,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自不必多言。多少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将大唐璀璨的文化推向了高峰。而盛唐时,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盛唐的长安向世界敞开自己,世界也就把长安当作了舞台。

忘不掉的西安之旅(双城记西安)(7)

但历史顺兴逆亡,长安,因大唐而兴,也因大唐而衰。随着安史之乱,大唐国力的衰微,长安城也逐渐凋零。

而今日的长安,是明代更名为西安的,公元1369年,明朝大将徐达攻克蒙元拼死力抗的奉元路(也就是当年的长安),“奉元”这个名字,断然不可再用,便别有深意的改之为“西安府”,作为陕西布政司的治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西安之名。作为对抗退守河西走廊的蒙元残余,“西安”很可能是参照了击败突厥征服西域诸国的大唐“安西”之名,因为“安西”是一个动作,“西安”是一个结果。

忘不掉的西安之旅(双城记西安)(8)

瓜州县

日后,西安、以及甘肃的安西,两座军事重镇,更是遥相呼应,延续至今。

沧海桑田,西安,已成为陕西省辖地级市,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GDP跨“万亿时代”后,西安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高光时刻。

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