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篡位立晋,特别是北胡叛乱之事告一段落之后,南进伐吴便被提上日程。

与蜀汉北伐一样,从曹魏时期开始,南下灭吴便一直是曹魏的基本国策,如今大晋已立,天下一统,四海归一乃是顺应天命。更重要的是,这时灭吴的条件也已具备。


那此时吴国又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

提到东吴,不得不说说孙权,孙权可以说是整个三国平衡策略玩的最好的男人。

对外,曹操强大的时候,孙权联刘备而抗之;刘备强大时,孙权又协曹操以防之。

对内,孙权年少执政,起用新人打压老臣,又用老臣制衡新人。这还不算,孙权广结姻亲,在江东形成了完整的血缘纽带。这和蜀汉以忠御下,曹魏倚才御人,完全不同。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1)

孙权剧照

于是,在孙权的平衡之策下,三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且影响深远到几乎毁灭了整个东吴朝廷的政治动乱“南鲁党争”开始了。

“南”指的是太子党,“鲁”指的是鲁王党。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2)

孙霸和孙浩剧照

太子孙和为人低调、恭顺、守本分,本是一个守成的接班人。而孙权却更喜欢是孙和的胞弟,能力更强的孙霸。

我们先来看看支持两方的阵营,孙权和皇后步练师的两个女儿,孙鲁育支持太子孙和,而孙鲁班则支持鲁王孙霸。

朝中大臣,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太傅吾粲、骠骑将军朱据、大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媵胤、尚书丁密等都支持太子。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吕据、以及中书令孙弘等都支持孙霸。

所以南党之争已经不仅仅是两位皇子的皇位之争,也是两位公主的后宫之争,更是东吴士族豪门新贵与老门阀之间的斗争。

公元242年,吴赤乌五年,也是曹魏正始三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孙霸被立为鲁王,而两人等第与品级却未做明显区分,且都居于宫殿中,这也宣告南鲁之争正式开始。

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欲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但是遭到了全公主孙鲁班的全力阻挠。

孙权卧床养病期间,派孙和去宗庙祭祀,而太子妃之叔张休的府邸恰好在宗庙附近,便邀请太子孙和顺路小憩,被孙鲁班派去的监视的人看到后,告知了孙鲁班。于是,孙鲁班就暗地里告诉孙权说,孙和根本没去宗庙,而是借着去宗庙的幌子去了太子妃的家族暗谋不轨之事,还说孙权生病了,孙和的母亲王夫人脸上难掩喜色。

孙权一听,甚为愤怒,自己都已时日不多了,太子这点时间都等不及了么?还有自己宠爱的王夫人,也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当皇太后了么?

但是不管怎么说,孙和是他的儿子,是太子,皇位本来也应该属于他的,但是最让孙权无法接受的是孙和去的偏偏是张家。

要知道,张家便是东吴的四大家族陆氏、顾氏、朱氏、张氏中的张家。太子妃的叔父张休,便是张昭之子,张氏统治吴国内政长达数十年,门生故吏遍布朝堂。而陆氏陆逊家族,一门两相。顾氏顾雍长居东吴丞相,权力掌控中枢。朱氏朱据皇亲国戚,位居东吴丞相之职,公主全鲁育的丈夫,声望如日中天。

东吴的士族豪门与曹魏还是不同的,他们不仅掌控内政,最主要的是他们控制着东吴军权,这就要说到东吴的领兵制度了。

东吴也和曹魏一样实行世兵制,不同的是曹魏实行的错役制,东吴实行的世袭领兵制,这种制度将领对军队有很强的控制权,这样的豪门士族也往往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于一身。

与此同时,东吴还实行奉邑、复客制度,也就是划定军赋食邑,奖赏有功将领私属部曲。正是这样的制度存在,才使得东吴将领热衷于攻打山越、蛮夷等少数民族,从而获得食邑、私属,增加兵源扩大家族势力。

四大家族不仅是政治集团也是军事集团,且四大家族全都支持孙和,这就让孙权很担心,自己在世尚能控制这些大家族,但是自己死后呢?太子能斗得过这四大家族么?孙权非常担心孙家基业毁于自己手中, 虽然他担心太子逼宫上位,更担心却是太子借这些人上位后,会受制于人。因为四大家族都有挑战皇权的能力,如果他们图谋不轨,后果不是孙权可以接受的。

于是,这个花甲老人不惜甘心被孙鲁班利用,眼睁睁看着同胞兄弟手足相残,也要开启一轮血腥的政治平衡,让这些江东豪族成为他的殉葬品。

太庙事件之后,孙权密召孙霸的心腹杨竺,屏退左右, 故意问道:“你觉得鲁王才干如何?”

杨竺回道:“鲁王殿下英明神武,有陛下当年的风范啊! ”

孙权默默的说:“是到了该换人的时候了。”

令孙权和杨竺没想到的是,当时的床下还藏着另外一个人。

得到消息的太子孙和,惊慌失措,派人找到了在京都的陆逊侄子、嘉兴候陆凯的弟弟御史陆胤,让他想办法把消息带给陆逊。

在《三国志》中, 单独列传的臣子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便是陆逊。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将星闪耀,能称得上文武双全的屈指可数,陆逊便是其中之一。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3)

陆逊剧照

陆逊,字伯言,二十一岁进入孙权的幕府,开了挂一般的人生开始了。

初出茅庐便荡平鄱阳贼寇,斩首上千,平了东吴后方隐患。

建安二十四年,协助吕蒙迷惑关羽,夺取荆州,擒杀关羽,改变三国走势。

夷陵之战,面对刘备气势汹汹的复仇之火,陆逊示敌以弱,死拖蜀军,最终大火联营破刘备,断送了刘备数年积累,也断了刘备争夺天下的机会。

石亭之战,陆逊巧借降计,大败曹休,消灭曹军数万人,名将曹休也因此郁郁而终,此后数年曹魏不敢南顾。

内政方面,陆逊以黄老之术治国,尽可能不消耗民力,使得百姓逐渐殷实,人民日益富足,最为难得的是他为人清廉。

此外,陆逊性格宽厚,被会稽太守弹劾,还规劝孙权莫要怪会稽太守秉公依制弹劾他。

孙权曾问陆逊:“诸将不服约束,为何不上书告知?”

陆逊回答道:“微臣愚钝,诸将都是江东栋梁,为国家社稷,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会明白的。”


接到太子禀报的消息,陆逊自然很震惊,连忙上书反对,擅废太子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也是关系陆氏一族的命运。

接到上书的孙权,便知道有人泄了密,于是孙权叫来杨竺询问,杨竺矢口否认,并提出最近前往武昌的陆胤可疑。孙权又写信给陆逊,问究竟是谁给他传递这个消息的。

陆逊回道:“杨竺”

孙权决定提审杨竺和陆胤,经受不住严刑拷打的杨竺被屈打成招,被孙权诛杀。

但是孙权并没有放下对陆胤的怀疑,在孙权看来,陆胤背后站着的是陆逊,陆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现在又来插手自己的家事,是何居心?

在陆逊多次上书后,孙权心里的对陆逊的信任渐渐消失,甚至派人责备陆逊,这史无前例的举动,让鲁王党看到风势,便在这堆火上又添了一把柴。

这个添柴的人便是全公主孙鲁班的丈夫,东吴名将全琮(cóng),也是鲁王党的代表人物。全琮这个人,用当代流行术语来说那就是人狠话不多。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4)

全琮剧照

芍(què)陂(bēi)大战之时,全琮对朝廷对其子全端、全绪的封赏感到不满。全琮认为顾承、张休的功劳不应该比全氏大,碍于朝廷旨意以及背后的陆逊,也只能忍气吞声。

如今,孙权开始怀疑疏远陆逊,自然要趁此机会打压陆逊以及太子党。

于是,全琮上书孙权,说顾谭、顾承与张休等人,在芍陂之战中串通谋取战功。愤怒的孙权下令将顾谭、顾承、张休投入大狱,经过审理,将三人革职流放交州(今广州和越南北部地区),当时那里还是未开化之地,顾谭、顾承忧愤难忍,不久就去世了。在全琮、孙霸等人的穷追猛打之下,孙权又下令赐死张昭之子张休。

之后,太傅吾粲上书孙权,要求将鲁王外调,孙权不听,反而听信孙霸等人的谗言,把吾粲下狱赐死。

这一连串的打击击垮了陆逊,赤乌八年,伴着痛苦和无奈,这位才子谋士,去世了。

陆逊死了,孙权也沉默了,他觉得陆逊就是最大的太子党。如今陆逊已死,太子党就会偃旗息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孙权没想到的是,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

赤乌十三年,孙权幽禁了太子孙和,动了太子党最后的希望,隐忍许久的太子党,在丞相朱据的带领下,用近乎疯狂的方式做出了最后的抗争。

史书记载,他们泥头自缚,以死进谏。

朱据痛哭流涕,请求孙权不要废立太子,尚书仆射屈晃更是磕头磕到血流不止。

年迈的孙权,看着这些东吴的名臣宿将行如此逼宫之事,怒不可遏,下令将这二人仗责一百。这对于年事已高的两人来说,完全是要他们的命啊。 如此孙权尚不解气,下令免了屈晃之职,贬朱据为新都郡丞,无难督陈象和五营督陈正满门抄斩。朱据还没到任上就被政敌孙弘矫诏杀死。孙权又借此杀了吴中张氏的张纯。至此,太子一党彻底被孙权摧毁,鲁王一党独大,已无可制,为了平衡,孙权只得赐死鲁王孙霸,杀死全寄等鲁王党羽,再度血腥平衡了两方。

赤乌十三年,孙权废太子孙和,立幼子孙亮,南鲁之争结束了,江东士族的一场浩劫也结束了,孙权的寿命也将要结束了。

临死前,孙权再度玩起了平衡,他思考再三,决定以跟基较浅的诸葛恪、媵(yìng)胤(yìn)为辅政大臣。

神凤元年四月,孙权卒,孙亮继位,改元建兴。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5)

孙亮剧照

孙权死后,十岁的幼子孙亮走了曹芳的路,诸葛恪专权引起了孙氏宗室的不满。新城之战失利后,孙峻在取得孙亮的同意之后杀死了诸葛恪,夺取了权力。但是孙峻又成了比诸葛恪更加跋扈的人,而且他居然勾搭上了全公主孙鲁班。自从全琮死后,孙鲁班就成了寡妇,孙峻为了取悦孙鲁班,做出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决定。建兴二年,孙峻先将废太子孙和赶到新都居住,后竟赐死了孙和及其妃子。莫大的讽刺是,孙权生前曾经对孙峻说过:“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也算是一语成谶了。更讽刺的是,他恰巧选中了那个打开杀戮之门的人。

五凤二年,将军孙仪等人想趁蜀汉使者来时杀死孙峻,结果被孙峻发现,孙仪自杀,受到牵连者达数十人。其实这只是针对孙峻的多次刺杀中的一次罢了,但是它却牵涉到了一个人一一朱公主孙鲁育。虽没有史料显示孙鲁育参与到这次刺杀计划之中,但是不幸的是,她同样也被下令处死。而陷害她的人,正是她的亲姐姐,一母同胞的全公主孙鲁班。

全公主孙鲁班和朱公主孙鲁育在南鲁党争之中的分歧,终于演变成了仇恨,这种仇恨变成了吞噬一切的毒蛇,销蚀了她们的感情。在帝王家,这些心如蛇蝎的女人背后是无尽的苍凉,她们要维护世家利益,她们必须出卖自己的灵魂。孙鲁班固然狠毒,但是归根到底也不过是扫除异己罢了。传说很多年后,孙皓清理孙鲁育的坟墓,有人似乎看见了她,她仍旧婀娜多姿,芙蓉清浅。

孙峻死后,他的堂弟孙綝(chén)继承了他的权势,孙綝与孙鲁班一党决裂,结果孙綝杀死滕胤、吕据,控制了东吴大权。正如我们之前所言,孙亮恐惧孙綝专权,密谋联合孙鲁班和全氏一族杀死孙綝被发觉,结果孙亮被废,全氏一族部分被杀,部分投降曹魏,不过孙鲁班比她妹妹幸运多了,她被迁徙到豫章郡,度过了余生。

太平三年,孙綝立孙休为帝,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就在同年十二月,孙休秘密联合张布和老将军丁奉在百官祭典之上抓住了他。孙休杀死孙綝,之后又将孙峻的坟墓挖开,将棺木削薄后重新埋葬,同时为孙鲁育平反。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6)

孙休剧照

孙綝临死之前表示愿意被流放,沦为官奴都行。孙休微微一笑:“当初滕胤、吕据等人,你怎么没让他们沦为官奴啊?”

其实孙休之所以能轻易消灭孙綝也是孙綝自己挖的坑,孙峻掌权靠的就是和孙鲁班联合,而孙綝与孙鲁班决裂实际上也孤立了自己。再加上他大开杀戒,搞得人心尽失,得罪了东吴的士族和老臣,覆灭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令孙休万万没想到的是,孙休死后,他宠信的张布和濮阳兴便废掉了他的儿子,立孙和的儿子孙浩为帝。

公元264年,孙浩在金陵登帝,改元元兴,这是东吴第四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7)

孙浩剧照

登位之初,孙浩尚有一点励精图治的样子,勤俭节约,开仓济贫。然而没几年,便开始贪图享受,这让拥立孙浩的张布和濮阳兴后悔不已。当初,他们之所以拥立孙浩,除了孙浩有点贤明外,最主要的是两人贪图拥立之功。

孙浩安插的眼线把两人的表现都告密给了孙浩,这二人变被孙浩革职诛杀。此后,孙浩像着魔一样,疯狂杀戮起来,先是逼杀了朱太后,后又诛杀了先帝孙休的两个儿子。

没有安全感的孙浩,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孤行,迁都武昌。迁都武昌不到一年,就爆发了以施但为首的农民起义,气势汹汹的起义军甚至打到了建业。

无奈,孙浩便回建业平乱。之后觉得还是建业比较舒服,便又再次迁回来。回到建业的孙浩,广招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同时大肆挥霍,劳民伤财营建昭明宫,搞的群臣反对,民生沸腾。

建衡二年,孙皓因为自己的左夫人去世过于悲伤,一连数月没有出来,民间传说孙皓死了,孙奋与上虞侯孙奉中将有一人接替孙皓。豫章太守张俊信以为真,觉得孙奋真的要当皇帝了,为了讨好未来的主子,跑去给孙奋的母亲扫墓。

孙皓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将张俊车裂,并诛灭三族,又一口气杀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

孙皓杀人已经到了癫狂的地步。他以前的宠臣陈声因为秉公执法,在后妃派人上街抢夺财物之时抓捕了犯罪人员,竟直接被处死。

关于孙皓残暴的记载是数不胜数,后来灭国后庾(yǔ)峻问孙皓的侍中李仁:“听说孙皓以前常常割人面皮、挖人眼珠,是真的吗?”李仁回答:“此言者之过,君主处上,众罪归之。”

李仁是孙皓的近臣,此时东吴已经灭亡,李仁虽然有为旧主袒护的可能,不过当时孙浩已经成了归命侯,他的话应该还是靠谱的。

孙皓杀人其实是他维护统治的手段,在他看来,只有杀人才能使众人畏惧。在孙皓的断头政治之下,东吴士族勋贵人人自危,整个江东政权风雨飘摇,此种情势之下,不断有人外逃入晋。

建衡二年,孙皓亲信何定率领五千人到夏口,名义上是打猎,实际上就是想对夏口督孙秀动手。孙秀内心惶恐至极,他知道孙皓忌惮自己已久,无奈之下,孙秀率领数人投降晋朝,司马炎大喜过望,封孙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虽然是虚职,但是官位还是很高的)。

司马炎的宽厚仁义和孙浩的残忍暴虐形成鲜明对比,继孙秀之后,先后有多人反吴投晋。

据《晋书·司马炎传》记载:“壬午,吴平虏将军孟泰,偏将军王嗣等帅众降”

“吴威北将军严聪,扬威将军严整,偏将军硃(zhū)买来降”

凤皇元年,孙浩让西陵督步阐离开西陵,步阐担心孙浩加害于他,便投降了司马炎。

西陵是吴国西部的要冲之地(在今湖北宜昌附近),如果西陵有事,则武昌不保,东吴气数也就尽了。孙浩显然也是明白这点,眼看情况一步步失控,他被迫启用了陆逊的儿子陆抗,在这个江东危机存亡的时刻,陆家再一次站了起来。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8)

陆抗剧照

陆抗面临的情况很危机,当时羊祜的五万精兵正在猛攻江陵,晋军杨肇(zhào)的三万人马也在向西陵进军,加上投降的步阐在西陵城内的数万军马,合计近十万军队,而陆抗仅仅只有三万人,兵马悬殊甚大。

除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外,临危受命的陆抗军队所需的粮草器械准备也是相当的仓促。这种情况下,陆抗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赶在援军来到西陵之前消灭步阐的数万西陵守军。二是打破羊祜进攻江陵的意图,击破杨肇援军,再灭步阐叛军。这两种选择无论哪一种,对陆抗来说也是难如登天,一招不慎,就可能深陷重围,葬身其中。

当时,东吴将领纷纷表示步阐不堪一击,应全力进攻西陵,拿下叛贼。陆抗纵观局势后,决定在西陵城外围堰困敌。这令众将领很难理解,一方面羊祜在进攻江陵,江陵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杨肇的三万军马随时可能抵达,到时候吴军将腹背受敌。

名将自然是名将,陆抗力排众议说:“我不打西陵,不是因为怯战,而是因为打不进去,你们不知道,这座城是我修的,坚固异常。”

众将觉得要试一试,于是陆抗放任他们攻城,几次无果,便只能按照陆抗的办法,修筑围堰。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9)

羊祜剧照

这里要说下羊祜,羊祜是西晋初期闪耀时代的将星,应该说战略家更适合一些。他出身的羊氏一族也是累世公卿,他是司马师的“小舅子”,他姐姐是司马师的第三任妻子。

在这个玄学当道的时代,羊祜是为数不多的儒者,且为人坦荡,这一点令司马师和兄弟都很喜欢。特别是在司马昭时期,是司马昭最信任的两个人之一,他和荀勖(xù)一正一邪,掌握着司马氏的机密。

这次步阐投降,都督荆襄的羊祜,立刻抓住机会,一面进攻江陵,一面救援西陵。而且看起来几乎已经稳操胜券。可惜的时,他碰到的是陆抗。

陆抗之所以在西陵围堰,便是因为看穿了羊祜的围魏救赵的计谋。

羊祜五万大军佯攻江陵,其实是想让陆抗放弃讨伐叛军步阐,进而救援江陵,这样西陵之围自然就解了。但是陆抗深知江陵乃是东吴重镇,城高墙厚,粮草充足,岂能是羊祜五万晋军可以攻破的?

江陵攻不下,陆抗又不来援,羊祜眼看着粮草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着急,而江凌周边路况又很差,运输粮草比较困难。幸好他发现之前东吴在江陵城边修筑的蓄水大坝,正好可以运送粮食。

羊祜耍了个心眼,对外宣称要进军西陵,陆抗自然发现了他的的计谋,下令江陵拆除大坝。

羊祜的五万大军只能依靠小路运粮,军兵食不果腹,更无暇顾及西陵了。如此,陆抗就能集中力量对付杨肇手下的那三万精兵了。

同年十一月,杨肇抵达西陵,西陵城内被困的步阐因为粮草和围堰,无法出城夹击陆抗。所以,对杨肇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打穿,甚至击溃陆抗所领的东吴军,入城救援步阐。

恰在此时,吴军将军朱乔和都督俞赞反叛投降晋军,把陆抗的军事部署全盘托出。两人告诉杨肇,陆抗队伍里的夷兵,桀骜难训,军纪散漫,不服管教,平时训练也不足,因此夷兵阵地可以作为突破口,一旦夷兵乱了,陆抗必败。

杨肇听取两人意见,第二天全军出动,兵指夷兵阵地。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陆抗已经连夜换防,夷兵阵地此时依然是陆抗的精锐之师在等着他。

结果自然可以推断,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杨肇大败,趁夜逃亡。借着胜势,陆抗转身猛扑西陵城,绝望的守军,毫无斗志,不久西陵城破。

进城后的陆抗本着诛杀首恶,不连累无辜的原则,下令诛杀步阐,灭其三族,其余军民既往不咎。

盛极一时的步家,只有在洛阳为质的步璿(xuán)和步玑逃过一劫。

西陵之战的胜利,延长了东吴的寿命,但也加速了东吴灭亡。孙浩接到捷报,高兴万分,看到晋军连东吴三万军队都打不过,膨胀的孙浩便决定大举北伐和西征,这简直是作死的节奏。

西晋方面,司马炎得到有司的奏报,大怒,将杨肇贬为庶人,剥夺了羊祜的爵位,降为平南将军,仍领荆州事物。

羊祜知道,此次西陵失败,晋军短时间内是不能再染指江东了,且陆抗的存在,确实颇为让羊祜无奈。鉴于历史上孟献子经营武牢而郑人畏惧,晏弱筑城东阳而莱子降服的典故,羊祜决定要效仿之,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羊祜在荆州新修五座新城,迫使吴国实际控制线后退,蚕食东吴。在羊祜的谋算下,蚕食的不仅仅是东吴土地,还有人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羊祜规定,晋军在吴国地里收粮要按足价补给吴国民众;吴军猎伤的猎物被晋军捕获,晋军要原物送回;羊祜每次进攻吴国,都会提前告知吴军准备,严谨手下偷袭;吴军战死的尸体,晋军都要归还,如果吴军前来吊唁,晋军该要以礼相还。

有一次,陆抗病了,因为东吴的医疗水平实在太差,就直接向羊祜求药,羊祜二话没说,直接把药给送了过去。陆抗将领们都非常担心,万一羊祜在药里动了手脚,大都督岂不危险?

陆抗微微一笑,一口饮尽道:“羊祜不是那样的人,他不会下毒害我的。”

羊祜的光明磊落,大仁大义让东吴从将领到民众都很折服,尊称他为“羊公”。

吴军不想打,吴国将领不想打,陆抗也不想打。陆抗清楚,论排兵布阵,羊祜不是自己的敌手,但是羊祜的德行,却不得不让自己服气。

以至于羊祜与陆抗对阵多年,而无战事发生。

为此,孙浩表达了强烈的不满,遣使来问陆抗,陆抗答道:

“大国岂能吴信?彼以仁义御我,必以仁义还之。”

最终陆抗输了,不是输给了羊祜,而是输给了孙浩。

“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


其实羊祜很想能统一吴国,但是因为陆抗,他知道自己的雄心壮志实现不了。羊祜只能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后人灭吴铺路,他甚至已经有了战略目标:

这个战略没问题,但是问题是北方人不习水性。这个也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曹军虽然水军人数不少,但是水军的战力不大,且战舰都是缴获的刘表的荆州水师的战舰,战力也有限。赤壁之战后,周瑜又开始建造更大规模的战舰,当时的东吴的战舰有十几艘三层楼那么高,可以搭载三千甲兵,这种巨无霸级别的战舰,曹魏只能望而兴叹。

羊祜深知要想灭吴,战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开始注意挖掘这方面的人才,此时他关注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濬(jùn)。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10)

王濬画像

王濬,出身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算一族。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当时的豪族徐邈为貌美的女儿选夫,其女儿一眼便看中了王濬。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王濬不仅赚了个才貌兼备的美人,还拜了个名声显赫的老泰山。

尽管如此,因为性格难改,得罪了很多人,仕途一直不顺,直到遇到羊祜,先被升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后又进为巴蜀太守。

泰始八年,出任益州刺史的他,便在这里,开起了长达七年的造船生涯。

王濬在益州打造的战舰,五层楼高,长一百二十步,可搭甲兵二千余人。关键的关键是这种船他建造的太多了,数量上远超东吴。

《晋书》记载: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当时吴国建平太守报呈孙浩:“晋必有攻吴的预谋,应在建平增兵。只要建平在手,晋军终不敢南下。”孙浩不听。

陆抗同样心急如焚,他上书请求向西陵增兵八万,孙浩一样不允。

凤凰三年七月,陆抗病重,同年秋,陆抗忧愤而卒。临死前陆抗还上书孙浩,希望他施仁政,勿滥杀,加强守备,孙浩依旧置之不理。陆抗死后,孙浩迅速把陆抗部曲化整为零,分给陆抗的五个儿子,更是让其儿子陆凯一族迁到建安(今福建)。

晋咸宁四年,羊祜也病重,这一年他的姐姐,司马师的第三任妻子羊徽瑜也死了。羊祜进京吊唁,这一次是羊祜最后一次向司马炎陈述了伐吴的主张,之后返回荆襄,病情日益恶化,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

死讯传直京城,司马炎素服白衣,以示哀痛。荆襄百姓闻之罢市,吴人也无不悲伤,边关将士痛哭之声,四野可闻。

陆抗死了,羊祜也死了,对于晋军来说,羊祜之前的策略可以实施了。司马炎命杜预接替羊祜担任荆州都督。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11)

杜预剧照

杜预这个人,前文我们说到《泰始律》时说过他,他不仅是个法学家,他甚至从财政到农业无一不通,妥妥的一个全才,尤其是在谋略和兵法上,这个时代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杜预刚到荆襄就接连下达了两个命令。

先是全军动员,偷袭西陵。吴军怎么也想不到杜预一上来二话不说就开打。还好西陵一直防备严密,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兵折将,但终归西陵城还在手中,损失并不太大。

接着,杜预命令士兵把俘虏绑起来送到建业孙浩面前。就在大家摸不着头脑之时,西陵的镇守者张政,竟然被撤职了。孙浩果然中了杜预的计,也算是助攻了杜预一把。

咸宁五年十一月,司马炎发动大军二十万,分兵六路大举伐吴:

一、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zhòu)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

二、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

三、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

四、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

五、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京广。

六、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郡治在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

另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这套方案已经很完美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为何要选贾充担任大都督?

这里面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豪族派和名士派的内斗问题,鉴于豪族派一直认为伐吴时机不成熟,多方阻挠,司马炎拉豪族派下水,让贾充担任大都督也是有两层深意。

一方面,贾充担任统帅可以代表豪族派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同时贾充一党也只能全力进攻;另一方面,如果伐吴成功也可以给他们分点功劳安抚他们。如果伐吴不成,他们统御有过,为了一雪前耻,也不便阻止下次伐吴。

司马炎也清楚,不能让贾充节制军队,所以特地派司马伷等宗室力量参与其中。

三国鼎立蜀国地盘最大的时候(三国时代终结天下分久必合)(12)

三国末期地图

太康元年,晋将王浑率领十几万大军在正面战场发动进攻,同时派出参军陈慎等率部分兵力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北);并派殄(tiǎn)吴将军李纯率军向高望城(今江苏江浦西南)进攻吴军俞恭部。正月二十五日,李纯占领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场;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等,吴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等率部众降于晋军。

同时,杜预也出动了,他的目标是当年羊祜没能拿下的江陵。杜预一声令下,把江陵围个水泄不通,然后派兵扫荡江陵城周边。

不过杜预面对的并非吴军主力,晋军真正的对手是吴国丞相张悌手下的三万精锐,他们现在已经渡过长江,欲与晋军决一死战。

张悌渡江之后正面遇到了王浑的部将张乔率领的七千人,并将他包围,张乔无奈只能诈降。但是,张悌居然没经考验就将他们直接收编。接受投降之后,张悌大军继续前进,随即与王浑主力部队的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吴将沈莹率军出战,首先率领五千精锐向晋军攻击,三次冲击均未奏效,反而被晋军斩首二将,不得不退兵。晋军则乘吴军退兵混乱之机,将军薛胜、蒋班率军追杀,吴军大败。此时,伪降的张乔军又从背后杀来,吴军溃败而逃。吴将诸葛靓见大势已去,逃回了江南。

然而,对于吴国来说更大的威胁也随着而来,那就是王濬的五层楼船,正势如破竹,直扑建业。

王潜率领水军东下,一路势如破竹。但是之前,司马炎下诏,王濬的水军在武昌以西(州地界)由杜预节制,到了秣陵要由王浑节制。王溶到了武昌,杜预和他说:“将军应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直扑建业。”杜预大公无私,认为这不世之功应该归王溶所有。

王溶到了秣(mò)陵之后,王浑怕王溶建立大功,就想让王潜留在秣陵。

现在吴国已经不堪一击,王溶当然明白,如果自己在这里停滞不前,恐怕就走不了了,

王潜干脆回复:“哎呀,这里风大,船停不了啊。”

王浑十分生气,却毫无办法,只能看着王溶顺流而下。

王溶一路过关斩将,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杀到了建业城下,城里的孙皓紧急命令都督张象率领水军迎敌,但是张象一看到王潜的旌旗就投降了。

三国乱世的终结之日总算是到了,公元280年五月一日,孙皓听从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chèn)(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来到王潜营门。孙皓决定投降后,为了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广发劝降书信给臣僚。

王濬接受孙皓的投降,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一家送到晋都洛阳。

孙吴至此灭亡。

远在洛阳的司马炎听到前线的捷报,哽咽着说了一句:“这是羊太傅(羊祜)之功啊!”

所有人都沉默了,他们知道,今日的胜利其实离不开那个已经去世的老人。

近百年的分裂局面总算结束了,天下终归一统。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称之为“千古盛功”。

司马炎在灭吴这件事情上确实功莫大焉,西晋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小的代价完成了统一,以仁厚之心平蜀灭吴,善待两国人民和亡国之君,避免了大规模的屠杀和破坏,保留了文化和经济基础,最终结束了三国乱世,还给百姓们一个太平天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汉末时代,总算被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单论此点,称“千古盛功”丝毫不为过。

所有人都看见了盛世的希望之光。但是,谁也想不到,这不是希望之光,这是回光,返照的回光。

(东吴灭亡了,关于东吴孙氏其实可以像写司马氏一样,这中间有太多的人和故事,岂能是区区一万来字能表述完的?我这里也是根据主线推进,关联人物简单带过,感兴趣的友友可以去深入了解下。)

接下来,我们不急着写司马炎的堕落和八王之乱,我们会先去了解下汉胡融合的历史,如您感兴趣,敬请关注,码字不易,感谢阅读和点赞。

图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