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0日,吉林省延吉监狱的狱警在巡逻时发现了一丝异常。
往日里监狱里时常传来的咒骂、呻吟声荡然无存,已经习惯这些叫声的狱警内心一惊,难道那个“巫婆”出事了?
果不其然,狱警在监狱里发现了一具病死的女尸,她面容枯槁,惨死狱中。
这个生前饱受病痛折磨的女性,在入狱之前却有着尊贵的身份,她是溥仪的皇后,贵族人家的小姐,名为婉容。
按理说,婉容贵为皇后,本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何以锒铛入狱,又死于狱中呢?
婉容旧照
在凄冷的一生里,婉容身为皇后,命如浮萍,在命运之手的“摆弄”里一步步堕入深渊,既有难以摆脱的桎梏缠身,又有自取灭亡的堕落行径。
她的凄楚命运,要从那场体面的皇家婚礼谈起。
(一)被溥仪圈点,成为皇后1922年12月1日,满蒙王公、遗老旧臣集聚在金碧辉煌的清朝皇宫内,等待着一对新人的登场。
北京帽儿胡同郭布罗府邸抬出一台花轿,送嫁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紫禁城前进。
这场引发王公、遗老震动的婚礼,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婚礼。
彼时的溥仪早已颁布了退位诏书(1912年2月),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但溥仪仍居住在紫禁城内,过着“皇帝”生活。
他与婉容的婚礼仍维护了清廷的体制与尊严,办得颇为风光,嫁入皇宫的婉容,成为清朝的末代皇后。
从左至右,分别是婉容大婚朝服像以及溥仪旧照
想要嫁入皇室并不容易,尤其是成为“一国之母”,往往需要显赫的出身。
婉容并非平民百姓家的女儿,她出生在内务府大臣荣源府中。
婉容的母亲为爱新觉罗·恒香,是一位皇族小姐;其父为郭布罗·荣源,是内务府大臣,高贵的出身,不俗的家境,为婉容提供了优渥的生活环境。
加之婉容父亲较为开明,主张男女平等,因此婉容自小就接受了先进的教育。
开明的家庭环境,在封建背景里为婉容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彼时西方的文化已经深入国内,婉容在接受传统的琴棋书画等教育之外,还接受了英语老师的指导,学习英语。
丰富的学识充实了婉容的思想,显赫出身给了婉容底气,婉容就这样长成了一位仪态不凡、面容姣好的贵族小姐。
婉容旧照
她谈吐优雅,有着高雅气质,又集中西方思想于一身,绽放出迷人的魅力,其美名在贵族中流传。
尚未成年的婉容已经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名声在外的才女。
她举止得体,样貌姣好,才貌双绝,但是婉容能够成为溥仪的皇后,却并非只因为出色的才貌。
在她与溥仪的婚事背后,政治斗争搅动的池水荡起涟漪,让看似纯洁的爱情变得模糊起来。
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统治阶级的婚姻多以门第为基础,与政治、经济利益相关。
清朝建立之后,基本承袭前朝的选婚制度,对皇帝后宫妃子的选用尤为重视,后妃主要来源于八旗秀女,被选中的秀女们,一些会成为皇帝的后宫人士,一些则可能配给皇帝的近支宗室。
婉容便是达斡尔族人家的小姐,是满洲正白旗人(八旗之一),有着与清朝皇室联姻的地位优势。
1921年初,彼时的溥仪只有15岁,但为溥仪婚姻大事的筹划已经开始展开,清朝皇室开始为溥仪的婚事做准备。
大婚凤舆
溥仪虽然是皇帝,但婚姻大事也无法自己做主,因为自己的婚姻被注入了政治色彩。
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就结婚一事谈到:“对这类事情最操心的是老太太们”,后宫的太妃们对溥仪的婚姻大事尤为上心,在庄和太妃离世后,关心“皇后”人选的太妃起了争执。
敬懿太妃和端康太妃二人意见不合,她们各有所图,想要找和自己亲近的人当皇后。
未来的皇后将统治后宫,和自己更加亲近的人选,会影响着自己的地位,因此太妃们对溥仪的婚事十分关注。
争议之外,最终选后妃的仪式,还是要皇帝本人“钦定”,这里的钦定就是对皇后人选进行挑拣。
大婚前的溥仪
溥仪挑选皇后的方式就是查看皇后“候选人”照片,在中意者照片上做记号。
但看似简单的挑选方法,也并非皇帝自由选择,溥仪最终看到的“候选者”照片只有四张,彼时还年幼的溥仪,看到这些照片,并没有看到照片上人物样貌上的差距,他直言:
“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模样,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
因为照片上的脸比较小,而人物的身材也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溥仪无法从照片看出这些女子样貌上的美丑,加上当时的溥仪年龄尚幼,没有意识到终身大事的重要性,他就在顺眼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圈中的是文绣。
文绣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生于满洲镶黄旗的贵族人家,其父端恭虽然在科考时屡次落第,但文绣却有着贵族血统。
被溥仪圈中时,文绣只有十二岁,比溥仪小三岁,按照溥仪所言,“她是敬懿太妃所中意的姑娘”,因此溥仪对文绣的青睐,引发了端康太妃的不快。
文绣
额尔德特氏到端恭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端恭娶了文绣的母亲蒋氏,蒋氏为汉族的大家闺秀,她并没有为丈夫生育男孩,所以没有能够在封建社会里“母凭子贵”,享受到优待。
在丈夫端恭离世后,蒋氏只能带着文绣和幼女文珊艰难度日。
清朝灭亡后,蒋氏一家的日子更是难过,满族统治地位丧失,清朝官员们也失去了原来的荣华富贵。
因而彼时的文绣家庭并不富裕,这成为端康太妃为自己中意的人选争取“后位”的理由,端康太妃认为文绣家境贫寒,长相不佳,而她看中的婉容长相俊俏,又有财力。
为何婉容的家庭相对富裕呢?
原来,婉容的父亲荣源有着商业头脑,在清朝覆灭之后,他虽然没有了官职俸禄,但在京津两地经商,事业有些声色,因而家境尚好。
端康太妃连同一些王公劝告溥仪,想要他再做打算,年幼的溥仪便在婉容的相片上画了一个圈。
既然皇帝圈点了两位女子,谁能成为皇后呢?在王公、太妃们的争议中,最终文绣落入下风,成为皇妃,而后来被圈出的婉容,则成为了皇后。
选后、妃的事情看似简单,但从选后、妃到成婚,却经历了一年有余,1922年12月初,溥仪与婉容的婚姻才正式开展,而文绣则先于婉容一天成婚。
此时清朝已经覆灭,但民国政府仍旧给居住在紫禁城的清朝贵族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成婚之时,民国军乐队也加入其中。
溥仪、婉容婚礼上,送嫁妆队伍两旁有带着兵器的卫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婚姻中还出现了外宾,他们前来参加婚礼,对紫禁城的这场婚姻表示了重视。
婉容、溥仪以及外宾在颐和园的合照,拍摄于1922年
对此,溥仪按照外务部大臣梁敦彦的英文谢词,向外宾们表示了感谢。
这场婚礼不仅体面,还受到王公、太妃、外宾、民国政府等多方面的关注,作为婚礼上的主角,婉容嫁给溥仪,看似风光无限,“光宗耀祖”,但她的人生却渐渐偏航,婉容渐渐陷入难以抽身的泥沼。
(二)感情空虚,婉容与侍卫私通还染上烟瘾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在一开始就流露出对婚姻的冷淡,在新婚夜里,他进入了坤宁宫,觉得这间房子“很憋气”,“连新娘子是什么样子也没兴趣看了”。
最终溥仪想到了自己的养心殿,于是“开开门,回去了”。
而婉容则孤身一人,被溥仪“扔”在了坤宁宫,与婚姻、皇后相比,此时的溥仪更加重视江山大业。
溥仪对婚姻的冷淡态度,为婉容的人生铺就了感情空虚的凄冷底色。
成为皇后的婉容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写道(婉容)“……于是就发生了私通行为,还染上了吸毒(鸦片)的嗜好”。
婉容不仅背叛了婚姻,还吸食鸦片,其行事作风与结婚前那个文雅的富家小姐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感情上的巨大空白是影响婉容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一。
从被圈点到入洞房,婉容就已经处在封建婚姻的限制里,溥仪年龄尚幼,对婚姻较为冷淡,新婚之夜便径自离去,让婉容独守婚房。
受到冷遇的不只婉容一人,被溥仪圈点,成为皇妃的文绣,同样在婚姻中遭到了冷落。
但是文绣对待皇室婚姻的态度以及后来的选择,却使她与婉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同样是生在封建社会的女性,文绣却有着对自由、幸福的向往,1931年8月23日,文绣正式向溥仪提出离婚。
在文绣提出离婚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1930年颁布了《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的亲属法,在夫妻关系方面,承认了夫妻人格独立,保留了一定的夫权,而在离婚制度方面,承认了男女双方平等的离婚权。
十五岁的文绣
在现代法律精神的鼓舞下,文绣下定决心与溥仪离婚,以争取更多的人身自由权利。
最终在1931年10月22日,文绣和溥仪签订了离婚协议书,文绣从这段皇室婚姻中脱离,而溥仪为了挽回颜面,拟旨称:“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训……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这则上谕还被刊登在诸京津沪三地报纸之上,维护了皇家颜面。
婉容并未像文绣那样与溥仪提出离婚,她的命运也逐渐变得凄冷。
婉容虽然没有放弃皇后的身份,但没有从感情里获得理想中的关怀,于是她从“私通”和吸食鸦片的“堕落”行动中获得宽慰。
守在深宫中的婉容,已经尝到了孤独的悲凉,她曾经写诗消愁,其中一首写给文绣(自号爱莲)的诗,名为《致爱莲书》,其中有言:“明月何凄凄,照我丝竹居”,“无人怜我对月凄”,凄冷的后宫生活可见一斑。
命运对婉容的“摆弄”仍在继续,身为溥仪的妻子,她不仅尝到了感情带来的苦果,还因为溥仪的妻子身份,与溥仪的命运同脉,跟随溥仪一同沉浮。
(三)身为溥仪妻子,跟随溥仪的命运沉浮1924年11月,民国时期军阀首领冯玉祥的军队进入紫禁城,溥仪被要求离开居住已久的皇宫,婉容等家眷就这样离开了大清帝国的皇宫,暂时居住在醇亲王府邸。
溥仪仍有意“复辟”,侵华日军为他提供了“跳板”。
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实力大增,日本酝酿着侵华阴谋。
溥仪希望得到西方列强的帮助,后来把希望放在日本人身上,希望借助日本人的帮助实现“复辟”,再度登上帝位。
怀着“复辟”的企图,溥仪在日本便衣的护送下前往天津,住进了日租界张园,文绣、婉容后来也赶往天津与溥仪会和。
位于天津鞍山道的张园旧照
1931年,日本驻扎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用武力侵占东北地区,企图用武力征服中国,日本遂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亲日政权,有意扶持亲日傀儡政权。
次年3月1日,日军策划建立伪满洲国,溥仪与日本“私通”,被扶持成为伪“满洲国”的“统治者”,溥仪于3月8日,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宣布伪“满洲国”的成立,但该政权被我国断然否认。
伪满洲国皇宫
爱国人士、英勇将领们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地展开抗日救国行动,中华民族显示出了不屈的韧性,在日本侵华之后与外敌殊死力搏,抛头颅,洒热血,用爱国热情、护国行动与侵略者抗争。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矢志爱国的中国人民不畏炮火,抗日救国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呼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众多抗日救亡人士中,青年学生是抗日浪潮的先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青年学生们就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示威游行,要求南京国民政府结束内战,组成抗战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运动旧照,即“一二·九运动”
其他各界人士同样积极抗日,在民族危机到来时展现出一致对外的凝聚力,决心救国救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去了沉重的苦难。
在国难面前,国共两党加快了合作的步伐,最终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拧成一股保家卫国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背景里,与日本勾结的溥仪等人,随着抗战进程的进展,渐渐走向了没落的命运。
文绣旧照
最终与溥仪离婚的文绣,虽然在日军侵华期间,沦为了穷困的平民百姓,但在抗战胜利之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还改嫁国民党军官刘振东,在新的婚姻生活里享受到了爱情的美满和家庭的和谐。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陪伴在溥仪身边,以溥仪妻子身份跟随溥仪“复辟”的婉容,最终堕入了命运的深渊。
(四)日本投降,末代皇后锒铛入狱抗战初期,时局和社会秩序相对混乱,但心怀爱国情感的各界人士,历尽千辛万苦,接受了生死考验,在漫漫抗战征程中获得了抗战的胜利。
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如同滔滔不绝的汹涌激流,在神州大地上汇聚,形成滔天巨浪,冲垮了日本企图占领中国的图谋,他们代表着祖国的光明前景,胸怀爱国信念和救国热忱,在国难当头之时,与国家命运共沉浮。
1945年8月,日本广岛被美国丢下一枚原子弹,紧接着苏联对日宣战,日本面临着难以避开的军事压力。
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
日本侵华的企图已经破灭,被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统治者”溥仪以及婉容等人,迎来了命运的又一转折点。
溥仪等人四处逃亡,先是在8月11日在长春东站登上驶往通化的火车,又在13日逃到了通化大栗子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公开发表了《终战诏书》,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随着溥仪宣布了退位诏书,伪“满洲国”这一“政权”土崩瓦解,溥仪头上的权力桂冠再度落地。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成为这场殊死搏斗的胜利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辉煌业绩。
1946年8月18日,得知大栗子沟已经不安全的溥仪,又想要搭乘飞机去日本,皇后婉容则被留在大栗子沟。
跟随溥仪多年的婉容,在危急关头终于体会到了“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悲凉。
企图飞往日本溥仪等人,并没有能够顺利到达日本,他们被苏联红军俘虏,后来被收容到赤塔等地。
没能跟着溥仪一起逃跑的婉容,仍旧“云里雾里”,没有戒掉大烟瘾。
感情的失意、命运的浮沉,早已为她的人生烙下了悲剧的印痕,她沉浸在吸食大烟的恶习里无法自拔。
婉容从长春“伪满皇宫”里带出的大烟已经不够她吸食,她只能让随侍严桐江为自己购买更多大烟,满足她的大烟瘾。
烟瘾日重的皇后婉容
大烟是伤害身体的“毒物”,但价格并不便宜,严桐江在1945年9月到10月在大栗子沟经他人介绍,在鸭绿江边村屯中范兴文家就为婉容买了5000元的大烟,仅仅60两。
在大烟里沉醉,不惜花费大手笔购买大烟的婉容,最终被东北民主联军逮捕,关押到了吉林省,成为监狱里的一员。
和以往养尊处优生活不同的是,监狱里的条件相对恶劣,这位出身高贵的末代皇后,没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条件,加上她已经染上了大烟瘾,还需与大烟瘾抗衡,所以十分痛苦。
她被大烟瘾折磨得死去活来,完全没有了最初贵族大小姐的样子,皇室尊严也荡然无存,这段生活为她的凄冷人生再度添上悲苦的一笔。
被大烟长期折磨的婉容,身体素质已经大不如前,她无法在监狱里获得鸦片,只能靠发出呼喊、呻吟、咒骂等各种声音发泄。
她发出的声音惹得监狱中的其他犯人不快,在监狱中她已经不能获得普通人的尊敬,反而因为制造出的声音招来了厌恶。
加上溥仪、日本人曾经的作恶,监狱的其他犯人甚至请求监狱“杀了这个没用的巫婆”。
早已失去皇室尊严、贵族脸面的婉容,最终被大烟造成的不良反应折磨得不省人事,她的身边还有着呕吐物、排泄物,她的生命渐渐走向了末路。
婉容最终以凄惨的死法死于狱中,她在1946年6月20日死于营养不良、大烟瘾引发的不良反应,病死在监狱里。
这一天她的生命慢慢逝去,不再发出那些让人厌恶的声响,她的“异常”也成为她的遗体被发现的原因。
婉容旧照
生于富贵人家,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十六岁便入宫成为皇后,婉容人生的前半程可谓顺利且辉煌,但她却并未得到理想中的爱情滋养,孤独落寞的她,沾染了大烟瘾,还与他人私通,背叛了婚姻。
她的一生见证了清朝的覆灭,经历了伪“满洲政权”的倾塌,悲剧成为她人生下半程的底色。
历史是命运最好的见证者,在黑暗中战胜外敌的中华民族,迎来了蒸蒸日上的辉煌明天,违背历史发展,与外敌勾结的清朝贵族,不仅颜面扫地,其人生也以悲剧收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