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年,英国作家玛丽·诺维罗拜访了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玛丽亚。
这位作家为眼前看到的一切感到震惊:
一位寡居的老妇人不仅双眼失明,生活还过得十分贫困。她看上去非常虚弱无力,话说得断断续续,有时候听不清她在说什么。
也就是同一年,玛丽亚去世,享年78岁,被安葬在出生地奥地利萨尔兹堡。
很少有人了解玛丽亚的生平,她的一生大多笼罩在天才弟弟莫扎特的光环下,即便到了今天,世人也无从知道她的才华到底能不能匹及其弟。
因为和过去大多数的女音乐家一样,她的作品没有被保留下来,她自己也从未真正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要来讲一下这位被时代遗忘的天才女音乐家,玛丽亚·安娜·莫扎特(Maria Anna Mozart)。
图源 网络
7岁展露音乐天赋的少女
玛丽亚以昵称娜奈儿为人知,出生于1751年的夏天。
她的母亲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后嫁给了音乐家利奥波德,两人一共生了7个孩子,但只有娜奈儿和莫扎特活了下来。
利奥波德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丈夫,当然也不是一个随和的父亲。
他是个掌控欲极强又热爱追求名誉的人,他拒绝了妻子想要从事教职的请求,全家依靠着他当小提琴手和风琴手的收入过活。
很多传记作家都强调利奥波德对娜奈儿一生的影响最大,但也可能是父母的结合——一个雄心勃勃的父亲和一个万事听从丈夫的母亲,共同影响了她的人生观。
娜奈儿大莫扎特4岁半,莫扎特从小就非常崇拜姐姐。
在他的眼中,娜奈儿富有想象力、善良、有才华,两人小时候还发明了一种只有他们能够听懂的“秘密语言”,可以说姐弟俩的情感从小就非常深厚。
图源 网络
在父亲的熏陶下,娜奈儿从小就表现出了出众的音乐才华,当7岁的娜奈儿坐在大键琴面前学习演奏时,莫扎特就经常在旁观望。
到1762年,利奥波德相信他的两个小神童已准备好了,于是他带着娜奈儿与小莫扎特,坐着四轮马车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
在访问维也纳期间为玛丽亚·特蕾莎皇后的演奏,让他们开始声名鹊起。
慢慢地,利奥波德发现听众更喜欢自己的两个孩子的表演,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就决定放弃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转而将所有精力放在培养孩子身上来。
1763年,他开展了一次盛大的巡回演出,迅速让姐弟俩在欧洲最有权势的阶层中引起轰动。
莫扎特一家的巡演历时3年,足迹踏遍了88座欧洲城市,甚至进入当时的法国皇室宫廷演出。
他们名利双收,但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支付奢侈的生活开销。
图源 豆瓣
对于11岁的娜奈儿来说,巡演是一次大开眼界、增加见识的重要经历,她能够看到和体验其他女孩一生中都不会遇到的事情。
音乐可以说改变了她的生活,虽然父亲的每天的训练安排很苛刻,创作了许多乐曲来让她练习,但她还是非常享受为拜访的王公贵族演奏的过程。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利奥波德使用的很多宣传语,都是以娜奈儿为噱头。
利奥波德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盛赞女儿的天赋,且用“天才儿童”、“音乐大师”来形容年仅12岁的女儿。
当时从慕尼黑到巴黎,从伦敦到苏黎世的整个欧洲,都为这位小天才倾倒,可谓是一时风头无二。
和弟弟关系亦师亦友
这一切,直到弟弟莫扎特崭露头角、表现出更惊人的音乐才华后,开始慢慢倾斜。
7岁的莫扎特带着假发,一双小腿甚至碰不到踏板上,虽然姐姐的音乐技能更娴熟,但莫扎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尤其在发现莫扎特5岁就拥有过目不忘的音乐才能后,父亲将更多精力投注在了儿子身上,虽然他也很关心娜奈儿,但也之后的音乐教育上没有给予同等的学习机会。
由于小时候看着母亲无条件顺从父亲,潜意识下娜奈儿觉得父亲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甚至没有一丝反抗,她就开始充当父亲的助手,协助指导莫扎特。
莫扎特非常认可姐姐的作曲能力,并且曾经不止一次鼓励姐姐继续作曲,但是父亲却不允许。
1764年,利奥波德在伦敦郊外巡回演出时病倒,两个孩子由此得到了几天的自由活动时间,莫扎特借此机会要求姐姐帮忙一起创造他的第一首交响曲。
娜奈儿的音乐天赋确实表现在作曲上,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后世研究者也对这一点抱有争议:莫扎特早期的作曲是否有可能受到娜奈儿的影响?
由于娜奈儿未留下任何作品,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也无从得知。
不过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因为小小年纪的莫扎特,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会无形中模仿每天朝夕相处的姐姐的表演方法,或者至少从中得到一些音乐启发。
图源 豆瓣
无论是作曲灵感,还是早年的音乐技能获得,娜奈儿在莫扎特音乐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尤其在他的成长时期,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亲近的合作关系,在1769年遭到了瓦解。
被迫放弃音乐嫁人生子
这一年,娜奈儿18岁了,意味着她到了嫁人的年纪,同时也意味着她演艺事业的终结。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一个小女孩进行巡回表演是被大众认可的,但对于一个到了适婚年纪的女人来说,会被视为是“可耻的”。
而利奥波德更不可能冒着毁掉自己和儿子的声誉,让女儿继续在公共场合演出,于是娜奈儿再也没有被允许展露音乐才华。
当弟弟莫扎特开始以作曲和表演闻名,娜奈儿被留在老家萨尔兹堡,跟随母亲学习如何料理家务。
期间娜奈儿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反抗,她立马就顺从了这种安排。
图源 网络
在莫扎特早年的书信中,他一直非常想念姐姐,希望她能陪伴在身旁给予鼓励。
姐弟二人之间的通信很频繁,莫扎特会在信中开玩笑地称她为“马脸”,他还会寄上自己的创作作品,希望得到姐姐的意见,并一再表示“坦率告诉我你喜不喜欢就行”。
他甚至恳求姐姐多给他写信,以解独身在外的孤独。
与总是反抗父亲的莫扎特完全相反,娜奈儿是个完全顺从父亲要求的女儿。
她曾经爱上一个家庭教师,最后却在父亲的命令之下拒绝对方的求婚。
当时莫扎特曾试图说服姐姐勇敢选择自己所爱的人,但姐姐没有听从,此后她的婚姻对象几乎都被父亲否决。
娜奈儿直到33岁才结婚,她按照父亲意愿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32岁、已经有5个孩子的丈夫,并一辈子不再作曲。
晚年和弟弟渐行渐远
她的婚姻生活并不轻松,除了照顾5个受过教育的继子,她和丈夫生育有3个孩子,不过最小的女儿1岁就夭折了。
在弟弟莫扎特成名之后,她依靠父亲的接济过活。
父女的关系在娜奈儿婚后亲近了许多,父亲曾经试图培养娜奈儿的长子成为音乐家,不过莫扎特和娜奈儿的天赋没有出现在这个和祖父同名的孩子身上。
她和丈夫生育有3个孩子,不过最小的女儿1岁就夭折了。
与父亲关系拉近,让姐弟二人逐渐疏远,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父女非常反对莫扎特娶来自奥地利的歌手康斯坦兹为妻。
图源 网络
莫扎特曾经带着妻子到萨尔斯堡与家人同住,最后却不欢而散,此后他就很少和姐姐联络。
这对姐弟俩青年时代曾经给彼此写过无数次亲密的书信,但在父亲去世后,他们之间的书信内容主要是讨论父亲的遗产,到1788年,二人之间完全停止了书信来往。
娜奈儿在丈夫和父亲过世之后,带着孩子回到萨尔兹堡,以音乐老师为生。
直到莫扎特死后娜奈儿才对康斯坦兹释出善意,两人一起撰写了关于莫扎特的传记。
娜奈儿后来回忆道,当她晚年阅览到更多莫扎特的资料时,她以为早已消失不见的手足之情却慢慢在复苏,回忆里的她,从来没有对弟弟产生过一丝嫉恨,只有满满的骄傲和欣慰。
图源 网络
也正是由于娜奈儿的书信记录,莫扎特很多的音乐作品才得以保存下来,流传于世。
回顾娜奈儿的一生,是典型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女性,碍于所处时代女性身份的束缚,不被允许拥有和弟弟同等展露才华的机会。
被强势的父亲决定一切,掩盖所有梦想与才华,放弃心中所爱,过世的时候既贫穷又眼盲,称得上是一个时代女性的哀歌。
但正是她的牺牲小我,成就了莫扎特一代音乐天才的流芳百世。
图源 网络
当后世的我们评价娜奈儿时,更多会感慨她的才不逢时,如果可以,谁不愿被公平对待,哪怕竞争对手是自己的血肉至亲。
可谁又能肯定地替她回答,音乐和家人之间,哪个才是她终其一生最在意的呢?
人类的情感本就复杂多变,娜奈儿或许在晚年和家人实现了真正的和解,又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希望弟弟能代替自己实现那个被称为“音乐”的梦想。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也许就是娜奈儿一生最好的注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