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中共抗战时为什么实行)(1)

抗日时期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中共抗战时为什么实行)(2)

陕甘宁第三届参议员证章

抗日时期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中共抗战时为什么实行)(3)

枣阳县参委会颁二等工作模范奖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敌后根据地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为调动各阶层的抗战积极性,不断扩大和巩固根据地,中共从政权建设入手,加强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民主政治,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

中共在边区有着强大影响力,因此,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会时,参议员中党外人士只有8人,民意机关成了共产党人的“一统天下”。边区第一届民选政府更是“一片红”。

这种状况,引起了中共高层的重视和关注。党外人士在边区政权中比例过低,说明工农民主政权转为抗日民主政权,人员构成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这与中共竭力倡导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相悖,而在实践中容易造成共产党“包办代替”政权工作现象,影响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和抗日党派、团体的积极性,从而对大局不利。

对此,中共决定实行政权的重大变革。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首次在党内正式提出了“三三制”原则。根据这个指示,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以争取广大的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同年7月,毛泽东在为纪念抗战3周年所发表的《团结到底》一文中,首次公开在国内提出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

“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形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这个政权在组织形式上,不仅不排斥而且欢迎愿意团结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参加。在人民民主权利问题上,“主张一切不反对抗日的中国人,都有同等的人权,以及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思想信仰的自由权,任何不反对抗日的地主资本家,都可以安全地享有自己的财产”。因此,边区“政权是属于一切抗日的革命的人民的”。

“三三制”开始是组成抗日政权人员的分配原则,后来逐渐成为抗日民主政权的代称。“三三制”得到了各阶级、阶层的拥护,许多地主富农也与贫雇农、中农一样,相当踊跃地参加选举,参加政权。

陕甘宁边区率先在陇东、绥德两个分区实行,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建立了县、乡两级临时参议会和政府。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施政纲领》要求在政权工作中,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的长驻议员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曾经向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建议的开明绅士李鼎铭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晋察冀边区于1940年7月至10月间,举行大规模的选举建政运动,97个县1500万人普遍动员起来,参选人数达81%。1943年,晋察冀边区在各级政权结构上基本实现“三三制”,成为各根据地的模范。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地也先后在政治结构上进行了“三三制”的改造。

抗日根据地从初创到推行“三三制”政权形式,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人民团结在共同抗战、一致对外的旗帜下,充分调动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正是由于这种民主开放的政权形式的建立,抗日根据地各边区政府,才逐渐成为民众拥护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

“三三制”民主政权,是中共在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的有效形式。它的实施起到了调节各抗日阶层间关系、加强团结、调动各阶层人士参政热情、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徽章与荣誉 badge_hon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