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能和曹爽一起成为魏明帝曹睿的托孤大臣?其实,原本曹睿属意的托孤大臣里并没有司马懿,而是另有其人。

三国时期的三曹为什么没有曹冲(不要低估小人物)(1)

曹睿本打算托孤于燕王曹宇和领军将军夏侯献,以及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和骁骑将军秦朗。

然而,就因为两个小人物从中作祟,便改变了历史可能的发展轨迹。

孙资和刘放虽然身为天子近臣,但却只晓得承顺主上献媚取宠。像他们这样自私自利的家伙,又怎么可能公忠体国呢?但由于皇帝宠信他们,所以孙资和刘放也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曹睿封孙资为“中都侯”,封刘放为“方城侯”。尽管孙资和刘放官高爵显,但若与燕王曹宇相比他们却仍然只能算是小人物!

三国时期的三曹为什么没有曹冲(不要低估小人物)(2)

可谁又能想到堂堂的燕王曹宇,竟然会着了小人物孙资和刘放的道儿啊!

孙资和刘放一向亲近曹爽和司马懿,而顾忌曹宇的英明果断。为了保全自家的荣华富贵,便决心搞掉曹宇,让曹爽和司马懿掌权。

偏偏燕王曹宇又性情恭良,他本就不想趟复杂的朝廷混水,因此便极力推辞不肯做托孤大臣。于是,孙资和刘放便打算借此机会,蛊惑魏明帝把曹宇从托孤大臣的名单上除名。

魏明帝早已病入膏肓,已然处于一会儿明白一会糊涂的弥留之际。

皇帝听说燕王曹宇不肯做托孤大臣,便问孙资和刘放燕王为何不愿担当大任?孙资和刘放便顺口回应:“可能燕王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不敢做托孤大臣吧!”皇帝又问:“你们认为曹爽怎么样?”

孙资和刘放赶紧交囗夸赞曹爽,并又趁热打铁向皇帝推荐了司马懿。

于是,魏明帝便传旨宣召司马懿返回京城。

三国时期的三曹为什么没有曹冲(不要低估小人物)(3)

这分圣旨刚刚发送出去,魏明帝就后悔了。又立刻传旨不许司马懿从前线回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魏明帝曹睿从末完全信任过司马懿!

从后来曹家因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而成为傀儡的变故来看,魏明帝不召回司马懿的决定无疑是明智的。

然而,已经病昏了头脑,说话颠三倒四的魏明帝却又突然反悔了!

又对孙资和刘放抱怨说:“这都要怪曹肇从中捣乱,是他不让我召回司马懿!”

于是,曹睿便命令他们重新写诏书。

一囗气罢免了包括燕王曹宇、屯骑校尉曹肇、领军将军夏侯献和骁骑将军秦朗等托孤大臣的职务!

过了几天,魏明帝就在病榻前接见了曹爽和司马懿,将幼子曹芳托付给了他们,然后就驾鹤升天去了。

三国时期的三曹为什么没有曹冲(不要低估小人物)(4)

曹睿死了以后,幼主曹芳继承了皇位,实权尽归托孤大臣曹爽和司马懿。

历史不止一次重演“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故事。所以,曹爽和司马懿的同掌朝廷大权的局面注定无法长久!

由于司马懿是世家大族的代表,门多户大而又党羽众多,并且还在西北领兵征战多年,就连鼎鼎有名的诸葛武侯都被司马懿耗死了!

可想而知,魏国朝野又岂能不把司马懿敬若神明!如今,司马懿又得以执掌朝廷大权,真不亚于游龙得水,俊鸟归林一般!

可是,这必将引起其他人的嫉妒,从而极尽其播弄是非,挑拨离间之能事!

大将军曹爽又是个纨绔子弟,没有处理大事的真本领也还罢了,偏偏却又没有自知之明!

为了独揽大权,便听信了心腹死党的挑唆,用明升暗降的招术,表面上提升司马懿做了“太傅”,实则却是夺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尤其是兵权!

三国时期的三曹为什么没有曹冲(不要低估小人物)(5)

司马懿老谋深算,一面利用“假痴不颠”之计麻痹曹爽一党,一面又在暗中积极策划政变夺权!

最后,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同幼主曹芳祭祀"高平陵″的机会,发动兵变将他们一网打尽!从此之后,虽然魏国表面上还是曹氏家族的江山,但实际上却已经变成了司马家族的政权。

司马懿独揽大权之后,孙资和刘放又把脸儿一抹,竭尽全力地为司马家族效忠。全然忘记了魏明帝曹睿的信用之恩!

当然,孙资和刘放的行径一点儿也不令人吃惊!

因为像他们这样唯利是图的霄小之徒,又哪里会有一丝一毫的维护曹氏故主之心呢?

三国时期的三曹为什么没有曹冲(不要低估小人物)(6)

可惜的是,魏武帝曹操穷尽一生打下的江山,竟然因孙资和刘放在魏明帝曹睿面前轻轻地搬弄了几句谗言,便被断送得干干净净。所以,可千万不能低估小人物的能量呀!因为,有时候小人物的几句话,甚至还真能够影响历史走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