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原文 水经注读万卷书(1)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原文 水经注读万卷书(2)

《水经注》其书

古人生活的环境和今天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交通上。从广西到北京办事,今天坐飞机只要几个小时,但是古代则要花上大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那时候交通工具就是马,而走远路马匹要不断更换,一般人家是没有的。所以古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起来,不如今天这样容易。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一本杰出的讲水利的书籍,那就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是郦道元为《水经》做的注解,《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在《水经》的基础上,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书中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引用的很多文献,后来都散失了,所以《水经注》又保存了许多资料。

《水经注》不仅讲河流,还详细记载了河流所经的地貌、地质矿物和动植物,还记载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后人从中了解了古代的耕作制度,古代植物种类和植被分布,动物的地区分布及其活动的季节性。

《水经注》这本书受到后人的重视,这与郦道元的艰辛考察是分不开的。清朝人刘献廷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

《水经注》名句

即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解读:自己有幸发现如此奇妙的景观,如果三峡的山水有灵性的话,则也应当吃惊远古以来遇到了一位知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古人对山水热爱和赞叹的名句一直传颂到今天,郦道元更是将山水引以为知己。

《水经注》故事

了不起的郦道元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他家人世代为官,他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也跟随家人到过不少地方。后来他长大也做了官,在出差办事的同时,也在各地游历。

他每到一地,除了参观名胜古迹,还留心勘察当地的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等。在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当他读到《水经》的时候,发现里面虽然记载了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但不准确,而且由于时代更替、地方变迁,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于是,郦道元开始着手写《水经注》。

为了弄清楚各地的实际状况,他阅读上百本地理书,查阅了所有的地图,还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并且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是否准确。

当时南北朝战乱,而且很多分散的政权,调查起来相当困难。郦道元没有局限在了解北魏的地方水利,而是从整个大中国的地理环境出发,到各地去做调研,这一点非常了不起。《水经》原来只有137条河流,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的注释后,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书中还有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内容,文字优美生动。历代有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